(13篇)“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发言材料汇编
VIP专免
2024-01-14
999+
33.22KB
3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
展” 研讨会发言材料汇编
(“试金石”系列№ 10 9 )
2019 年 7 月
目 录
1.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
要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1
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教授刘守英: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4
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
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6
4.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蒋永穆:
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8
5.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洪乐:
夯实根基方能振兴腾飞...........................................11
6.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周美雷:
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12
7.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国:
产业振兴必须依靠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科技兴农...................13
8.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徐雷: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共进.................................14
9.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恭礼:
探索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新路径.............................15
10.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克俊: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发展县域经济..............................16
11.江西师范大学讲师蒋婷燕:
来自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发................................17
12.四川省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周学红:
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城乡战略互动................................18
13.浙江省嘉善县委党校科研室主任、高级讲师蒋星梅:
农房改造集聚的“五步工作法”..................................19
“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发言材料汇编
(四川日报,2019 年6月19 日,2019 年6月20 日)
要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魏百刚
一、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并写入党章。
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 D中Y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书记在每一
个关键节点都作出了明确指示要求,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
我体会,D中Y、国务院之所以高度重视,响鼓重槌、念兹在兹,大力
推进乡村振兴,主要是基于三方面考虑。
第一,着眼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
的短板仍然在“三农”,城乡差距大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如果城
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那就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
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
要求。
第二,瞄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和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 2050 年,
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三个阶段的安排
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安排是协调契合的。
第三,立足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农业现
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些过去的发展
方式不适用了,原有的治理模式不管用了,迫切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使乡村迈进现代化的轨道。目前,我国综合
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到了较高水平,完全能够加大工
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力度,有能力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总之,乡村振兴是贯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的长期历
史任务, 必须久久为功、持续推进。
二、发展县域经济乡村产业振兴是关键
从各地情况看,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重点要解决四方面问题。
一是解决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多数乡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产品供
给仍以大路货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休闲旅游普遍存在同
质化现象,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
二是解决产业链条偏短的问题。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
为主;
二产连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
度低;三产发育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农业生态功能开发
不充分。
三是解决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一些农村供水、供电、供气
条件差, 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等设施未实现全覆盖;产地批发
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
高。农田灌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高标准农田建设比重仍然偏低。
四是解决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问题。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不健全, 大多是简单的土地流转、劳动雇佣和产品买卖关系,股份合
作、利益融合尚未有实质性进展,小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不够。
今后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重点是促进“一产提质、二产提档、三产
提标、融合增效”。“一产提质”就是要推动种养业提质增效。“二产提档”
就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三产提标”,就是要提升乡村服务业
标准和质量。
“融合增效”,就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新时代壮大县域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核心就是要重塑工农城乡
关系,扭转长期以来“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势,打破城乡二元
分割的体制藩篱,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真正建立起向县域倾斜的体制机制。
一是优化现代乡村产业布局。
亟须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将县城或中心城镇产业发展作为重
点,改善农村营商环境,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下沉重心,向有条
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
收在户。
二是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一方面,培养本土人才,重点培育高
素质农民和乡村实用人才。另一方面,吸引外来人才,破除城市人才下
乡的制度障碍, 建立城市专业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搭建乡村建设
志愿服务平台,鼓励各类
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投身乡村振兴。
三是创新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新路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
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如果把这个
政策用足用好,就能解决大问题。
四是建立多元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要研究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加快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多
元投入格局,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支出,重点支持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等。
五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差距大最直观,农民反映最
强烈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差大。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是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
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制度接轨的基
础上提高农村标准,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六是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市民化。加快推进户籍、就业、
社保等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让进城农民平等享受
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教授 刘守英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高瞻远瞩,真正将农业农民和农
村三位一体纳入考量,明确了乡村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实现乡村振兴, 要站在乡村自身、城市化发展层面去精准施策。
一、从中国城乡角度理解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首先要认识乡村。中国从近代以来,我们对于乡村的
基本认识就是农民是穷的、乡村是贫的、农业是苦的。在这种思路下
我们希望通过外力的介入来使乡村得到基本改造。但乡村发展出现的
问题,或许正是由于外力过多介入所致。这种外力的介入导致整个乡
村的结构出现不匹配,导致一些乡村发展迟缓。
传统的、健康的乡村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有机配合,农民从来
就不简单的是一个单一的搞农业的人,同时还是一个工匠。这种双重身
份,让乡土经济天然是农工混合的经济,乡村是一个超稳定的结构,同
时由于农工混合,它
的要素是在流动的。但现在,农业的利润率却越来越
低、农业就业也越来越少,
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
因此乡村振兴要从结构上做文章,而不是简单将人运回去、将城
里人弄到农村去,或者是继续按原有的模式,大规模地工业化,扩大
城乡差距。要在理解现实的基础上认识乡村。
当前的乡村有以下明显特征:
第一,农民的分化首先是职业分化,真正靠农业收入的仅有15%;其
次年龄
分化导致代际理念不同,这个代际就是从80 后开始的,农二
代基本出村不再回村。因此在考虑乡村振兴时,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制
定不同的对策。
第二,对农业的消费需求变化。过去人们是吃饱就行,现在对于健
康,对于安全,对于消费的质量都有了更高要求,这要求我们要重新研
究什么叫作农业。如果对农业的基本概念就停留在粮食、种植业,我们
的农业就只能解决温饱,这样农业是不可能有希望的。要改变对农业内
涵的认识,拓展农业的功能, 多元化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对村庄的理解有变化。首先村庄是整个乡村维系农民跟农
民之间,
摘要:
展开>>
收起<<
“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发言材料汇编(“试金石”系列№109)2019年7月目录1.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要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1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教授刘守英: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4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64.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蒋永穆: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不...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