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6篇
VIP专免
2024-01-14
999+
36.18KB
1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经验交流
材 料 6 篇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意义重大而深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聚焦产业兴
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借助产业新城重大发展机遇,柘暴镇汪桥村高点定位、长远谋
划、 率先行动,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前列。
一、基本情况
汪桥村位于巢湖市柘阜镇东部,东与夏阁镇相连,西北与苏湾镇毗邻 ,属丘陵山区,村总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山场面积约
7000 余亩,下辖 18 个自然村,22 个村民组,土地基本完成流转。全村共有 810 户 3000 余人,村内耕地面积 4500 余亩,
以种植经济 作物为主,主要种植蔬菜、水稻、小麦、棉花、花生等,年人均纯收入 20000 元左右。近年来,汪桥村以中心村
为核心,突出 党建引领,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完善配套基础,3 座农业产业园建成投产并取得收益,初步具备了产
业化、社区化的基 础条件。
二、 区域特色优势
一是党建引领村庄建设、经济发展作用明显。汪桥村作 为首批全镇党建示范点之一,多次代表柘皋镇迎接各级的党建检
查, 突出党建引领类丽乡村建设,荣获国家级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百佳范例荣誉;为充分适应市场化运营模式,采取村集体控
股、村民 自愿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汪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走出了探索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二是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占地 4000 余亩的汪桥村综合服务中心已建成使用,服务中心内设一站式为民服务大厅、青年之
家、 农家书屋、村民议事厅、法律援助室、健康幸福生活驿站、计划生育服务室、党员多功能活动室等各类功能室一应俱全,
同时 配套有农民文化广场、农民乐园、农村快递收发点、日用品超市、农贸市场等;全村道路硬化率 100%,自来水普及率
98%,无害 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1%(预计 20xx 年底可达 100%),两座日处理50吨的微动力污水处理站运行状况良好。
三是产业基础已经具备。近年来,汪桥村先后规划建成大棚、经果林、瓜萎三座农业产业园,引入现代化农业种植管护技
术,实现了低成本,高产能。目前投资50 万元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已完成各项手续,准备开工建设,在规模化产业园建设同
时, 汪桥村大胆探索特色种养业,依靠汪桥村水库优势,探索养殖泉水鱼虾项目,20xx 年汪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大户合
资先行试 验50 亩左右冷水鱼、小龙虾项目。
四是区位优势明显。汪桥村地处东黄山山脉,背山环水,总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境内有小二型水库3 座,绿木成荫、
植被 茂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山下的村落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风光图。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古人庵,位于
大桥水 库上游,有龙床、龙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来此游玩。距离镇区高铁站不足10 公里,公共交通便
捷,具备发 展田园综合体的框架,目前正在进行以生态农业,体验式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整体规划,同时借助高铁
经济大力发展 物流业,将绿色农产品输出创收。
五是文化底蕴丰厚。汪桥村建村 550 年,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历史,村内有 6 处距今约 140 年历史—清末时期修
建的 古居;巢县动员报社遗址——黄山古人庵;巢县黄山抗日游击大队
桥集;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教育点
——抗战期 问敌后巢县县政府驻地旧址;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供销社;以及多处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均保存完
好。对未来发 展研学旅行提供保障。
三、 经验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1. “五老”余热照亮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在汪桥村党总支的牵头下,由村“五老”人员组成建设理事会。平均年龄 65岁的 13 名成员,在
村 庄规划、拆旧建新、修路改水、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带头拆除破自家旧房和旱厕,带头开展房前屋后“三
包”,
带头支持施工单位进场建设,对不理解的村民主动上门做工作,对存在的“难点”纠纷耐心协调。在受人尊敬的“五老”带动
下,村民们放下了芥蒂,下定了决心,对美丽乡村充满了希望,逐渐形成了一股团结、向上、积极的建设合力。
2. “五老”引领移风易俗
破旧俗,立新规。
“五老”成员在移风易俗工作主动带头摒弃封建思想,倡导科学健康的传统风俗。在重大节日,红白
喜 事和秸秆处置工作中,主动带头落实相关规定,并向村民大力宣传科学文明的节日文化,协助村委会开展禁燃禁放监督工
作,
为汪桥村打造健康文明美丽乡村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村民自发捐款修建河畔公园漫步路
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是人的精神类、心灵美、道德美、素质美,类丽乡村建设初期,汪桥中心村开始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
集,将原来河道边垃圾堆放场清理出来,并平整了土地,栽种了绿植,添置了健身器材和休憩桌椅, 成为了村民休闲健身的
河 畔公园。村民们见此情景,自发组织捐款购置水泥砂浆,出动人力就地取材,去山边挑 拣搬运石块,为公园修出了一条具
有本 土特色的石头漫步路。同样自发捐款修路的还有汪桥村六甲王自然村村民,他们自发捐款买材料,村内的匠人齐上阵,
将原来 的泥巴路修成了水泥路,方便了全村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道路修好后,村民还自 发组织修建了功德碑,以此教育后
人要团结
一致,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合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流转闲置耕地,近年来汪桥村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针对农村农用土地闲置情况,寻找大户能人流转土地发展
产业,现有合作大户 5 户,流转闲置土地近 900 亩,逐步发展为规模化、机械化、多元化一体的新型经营主体,解决了土地
资 源浪费的现象,农户也得到了实惠,现每亩土地流转均价400 元。在 20xx 年改扩建县道八板路时,依法征收土地 41.42
亩,其
中村集体土地 9.155 亩。
二是经营性建设用地再利用,汪桥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为老村部再利用,已转变为经营性场所,通过网络平台竟价出租,每
年 1.5万元,现经营农家乐。既提升乡村旅游元素也为村集体带来了收入,收益主要用于村庄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
三是重整闲置的建设用地,汪桥村统筹规划,以绿化、美化、配套基础设施为重点,村西北角一块5 亩左右的建设用地闲
置多年,荒草丛生,杂树成林,村整治后修了石头路,配套健身、娱乐设施,现成为了村民休闲娱乐的一处小公园。
四是因地制宜增加土地利用率汪桥村近年来主动将一些残次林、荒山等未利用地复垦,增加土地利用率,20xx-20xx 年复
垦 土地 380 亩。
5.优化配套硬件设施,紧跟全域旅游发展脚步;
汪桥集现有专业规模化农家乐2 家,分别是《汪桥人家》和《汪桥饭店》 ,一次接待能力 300 余人。另外汪桥村委会也
鼓 励村民发展了 30 户《农家大锅灶》,一户《农家大锅灶》最少接待20 余人。汪桥村农家乐接待最大规模的是由20xx 以
来汪桥 村举办的两届夏至节民俗体验生活和毅行活动,活动当天汪桥村农家乐接待了高达上千人员,让汪桥村 民感受到村庄
产业发展
前景的一片光明。
汪桥集专业规模化的两处农家乐场地占地面积分别为《汪桥人家》占地面积约 1800 平方米, 《汪桥村》占地面积约 600
平 方米。含盖了接待大斤、大小包厢,客房、厨房卫生间等,设备俱全,让全国各地来访游客来到汪桥美丽乡村真正体验到有
玩、
有吃、有住的民俗风味。
《汪桥人家》和《汪桥土菜馆》农家乐房屋场地是以租赁形式,与房主签订相关的合同协议后进行的运营模式, 《农家大
锅灶》是由村民利用自己的房屋庭院进行打造,让来访游客在家中就餐,真正体验到乡村风味。
6.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50 兆瓦太阳能发电基地位于柘皋镇汪桥村,于 20xx 年 12 月29 日并网发电,是巢湖市第一个成功并网发电的地面光伏电
站。
该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 2000 亩,总装机规模为 50 兆瓦,平均每年可向当地提供5000 万千瓦时绿色电
力,与 同等电量的火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 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万吨,不仅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
明显的社
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基地租用汪桥村大桥、六甲王、小吴、塔花、长洼、小熊、双河及集体所有的山场,按照220 元/亩的补偿标准,像所属
自 然村村民进行经济补偿,同时基地每年的定期除草,防火等日常维护工作的用工也从各自然村用工,为 村民带了较为稳定
的经 济收入。
四、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汪桥村将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吸 收和引进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进入农业农村,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逐步完善农 业产业体系,充分利
用村 庄区城特色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紧跟全域旅游发展态势,促进我村休闲体验式农业向纵深发展,同时持续加强
农村民 主法治建设,持续推动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持续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进一 步完善农村基
础设施建 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 2
xx 村位于 xx 省东南部xx 县 xx 新区境内,地处大行 xx 麓,上党盆地南缘,群山环绕,翠绿掩映,气候宜人,交通
便捷。 全村总面积 6.6 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309人,职工5600 人,下设 1 个集团公司,5 个子公司,总资产 25.9 亿
元,村民人均收 入 26000 元。
近年来, xx 村依托企业优势和工业基础,以“特”为先、以“文”为魂、以“旅”为径,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文
化 内涵与经济产业相共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衬,三产发展与农业增收相融合,创出了一条“就地入城、就地就业、
就地 入学、就地就医、就地养老”的就地城镇化新路子。在推进乡村振兴上,我们的做法是:
一、统筹协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xx 村原是一处坡高路陡、村容破旧的小山村,为改变村里千百年来的落后面貌,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家园,于 20xx 年开始
在 旧村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建设之初,我们就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并定下三“不”原则(即:对原有生态植被不破坏、对
原有 山水景观不改变、对原有古建遗迹不拆迁),实现了农耕文明的传承、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现代功能的开发。 一是护绿与
植绿并 重,突出山水相依的生态美。实施山坡植绿工程,规划建设了“五个千亩”种植基地:实施身边增绿工程,村里及周
边绿化总 面积达到2000 余亩:实施庭院披绿工程,全村绿化覆益率达到72%,人均绿化面积 35,形成了村庄处处披绿色,
极目之处满眼 春的美好景致。二是规划与功能同步,突出中西合壁的建筑美。近年来,共新建村民别墅式庭院 569 套,采用
传统中式屋顶和 西式阳台、密户、栏杆的设计,既实现了三层小阁楼的储物需求,也满足了村民对采光、休闲的需要。同
时,实现了学业医疗 保障化、日常做饭燃气化、冬季取暖供热化、用电照明光伏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的“五化”目标和道路
硬化、院内绿化、村中 亮化、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的“五化
四供三通”目标。三是保 护与恢复并举,突出古今对话的和谐美。在新村建设中,坚持保护与恢复并举,将一些相对完整的
古建院落保护下来,并对一 些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了恢复重建。目前,我村共保护恢复古建院落9处,旧址重建融佛儒道三
教合一的槐荫寺一座,新建具有 北方民居特色的茅草屋三处,新建极富古典风格的农民艺术馆和工人文化宫两处,将古建院
落和新建民居开发为民俗酒店。同 时,我们对村内的四条街、九条路分别以仁、义、礼、智、信、贤、德、文、明等传统文
化精髓加崇字打头进行命名,新建以 二十四孝故事为主题的孝廉公园一处,真正实现了看古品今,古今对话的和谐统一。
二、 产业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我们瞄准打造北方最具特色乡村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坚持服务三农、融合三产,规划建设了三大旅游板块,以美丽乡 村
建设催生休闲经济。 一是农旅相融,提升农业品质。成立了xx 有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 6331 亩,按照农业观光、
农 事体验、蔬果采摘、农艺博览等功能,采用公司+农业+农户的形式,统一规划、分片承包、自主经营。目前,已建设特色
化农 庄六处,规模化种植基地三处,农艺博览园三处,不仅丰富了种植内容,提升了农业品质,推动了旅游发展,而且充分
调动了 农民的参与性、积极性,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二是旅工结合,催热城乡建设。乡村旅游集聚了大量人流、信息流
和资金流, 借助这个平台,我们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小景点、酒庄、乡村民居的开发建设,目前,由企业投资建设
了秋千园、拓 展训练基地、跑马场、民俗酒店巳经投入运营,投资2亿元容纳 160 余家商户的商贸一条街和商品住宅楼已
拔地而起。三是旅 商互促,带动餐饮物流。我们推出了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鼓励农
民建设农家乐70 余户,
摘要:
展开>>
收起<<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6篇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意义重大而深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借助产业新城重大发展机遇,柘暴镇汪桥村高点定位、长远谋划、率先行动,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前列。一、基本情况汪桥村位于巢湖市柘阜镇东部,东与夏阁镇相连,西北与苏湾镇毗邻,属丘陵山区,村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山场面积约7000余亩,下辖18个自然村,22个村民组,土地基本完成流转。全村共有810户3000余人,村内耕地面积4500余亩,以种植经济作物...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