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全文)
VIP专免
2024-01-14
999+
48KB
4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 年1月2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
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
下,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
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
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5年来,粮食生
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
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
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
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
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
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
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
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
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
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
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
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
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
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
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
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
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
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
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
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
兴新篇章。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
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
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
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
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
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
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目标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
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
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
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
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
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
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
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
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
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
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
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
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
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
实现。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
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
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
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
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
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
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
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
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
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
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
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
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
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
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
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
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
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
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
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
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面落实永久
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
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
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强化监督考核和地
方政府责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实
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
基地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加快发展
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
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
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
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大力发展数字
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
感技术应用。
(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
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
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
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
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
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实施兴林富民行动,推进森林生态标
志产品建设工程。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做大做强
民族奶业。统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科学布局近远海养殖和远
洋渔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
新联盟,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切实发
挥农垦在质量兴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
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
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三)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
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
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
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重点解
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
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农产品销售公
共服务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
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
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
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
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
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对利用闲置农房
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研究出台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
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发展乡村共享
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四)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节本
增效,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
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贸易
政策体系。深化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全球粮食
安全治理和农业贸易规则制定,促进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
国际贸易秩序。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
(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统筹兼顾培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
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
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发
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农超对接、
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
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
展增收空间。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
力。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
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
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
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
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
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扩大耕
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健
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
动。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
湖长制。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
复,继续开展退耕还湿。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
都纳入保护范围。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
固长效机制。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
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
政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
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
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
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
绿色防控。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
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
围。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
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实施流域环境和
标签: #乡村振兴
摘要:
展开>>
收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如下意见。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5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