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评论汇编(31篇)
VIP专免
2024-01-13
999+
90.77KB
11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目录
1. 安危不贰其志 险易不革其心..................................................3
2. 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6
3. 让“动态清零”成为一种行动自觉..............................................9
4. “月薪 1 万多招不到人”是市场的提醒.....................................11
5. 疫情之后,教育应如何转型.................................................13
6.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15
7. 强军目标引领强军大业........................................................18
8. 坚持就是胜利 上海终将变好................................................21
9. 让古籍里的文化走进生活.....................................................23
10.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须着力几个“强化”.............................25
11.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向前......................................27
12. 通过中国 GC 党的故事彰显中国之理....................................31
13. 劳动教育何以再引重视......................................................34
14. 为香港注入强大发展信心...................................................36
15. 当“居家办公”碰上“线上授课”...............................................38
16. 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40
17. 抓住机遇革故鼎新 全面提升香港竞争力..............................43
18. 坚持“动态清零”,确保疫情防得住、控得准 ..............................46
19. “抢人”不如吸引人..............................................................48
20. “花钱戒手机”背后的真问题.................................................50
21. 我们一定能够打赢大上海保卫战.........................................52
22. 疫情防控莫松劲 逆水行舟用力撑........................................54
23. 网络直播打赏的“虚火”该降温了..........................................55
24. 稳住经济关键要稳住预期...................................................56
25. “中专生给硕士当师傅”不该稀奇..........................................59
26. 农村养老,“高端大气”不如“因地制宜” .......................................62
27. 从一季度指标看中国经济发展底气......................................65
28.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68
29. 韦东奕不需要被标签化......................................................71
30. 时时处处绷紧防疫之弦......................................................74
31. 母亲题材影视剧:老妈也要有新貌......................................76
安危不贰其志 险易不革其心
作者:辛向阳《光明日报》( 2022 年 05 月 05 日 02 版)
【光明论坛·温故】
人类跌宕起伏的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
定信心。4 月 21 日,XJP 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2 年年会
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面对重重挑战,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犹疑退缩, 而是要坚定
信心、激流勇进。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出自唐代魏征《群 书治
要·昌言》。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所处环境是安全还
是危险,
都不会动摇自己的志向;无论成就事业困难还是容易,都不
会改变自己的初心。
中华民族是有伟大理想和志气的民族。“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真实写照。张骞凿空西域,“案谓西域险,本无道路, 今凿空而
通之也”,唐代的玄奘取经,宋代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前进道
路上的坎坷与荆棘,他们始终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
南北风”的坚毅精神拼搏奋斗,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华民族是在克服各种艰难曲折中不断前进的。近代以
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
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
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
想。中国 GC 党自 1921 年成立以来,始终坚守自己的
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弘扬伟
大
建党精神,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
围,
在艰难环境中一往无前,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团结
带领全
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
强、人
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
恢宏的史
诗,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地
上自动冒出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在不断斗争、不
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取得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XJP 同志
为核心的 D中Y 牢牢把握新的历史方位,统筹把握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伟大的历史主
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
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把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航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
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时代,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
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千百年来困
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书写了人类
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以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感显著增强,社
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续写了经济高效发展、
社会长期稳定的伟
大奇迹。
我们 GC 党人为什么一百多年来能够做到“安危不贰其
志,
险易不革其心”,原因在于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
们有共
产主义这一至高的宏伟理想,有自我革命的精神品
质;我们有始终不移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使
命,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有胸怀天下的
情怀,能够不断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世界不断变化,矛盾不断出现,风险无处不在。习近平 主
席指出:“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
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人类
还未走出世纪疫情阴霾,又面临新的传统安全风险;全球经
济复苏仍脆弱乏力,又叠加发展鸿沟加剧的矛盾;气候变化
等治理赤字尚未填补,数字治理等新课题又摆在我们面
前。”首先,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煽动仇恨、偏见的言论不绝
于耳。有些国家热衷于搞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搞你输我赢
的零和博弈,以脱钩、断供、极限施压的方式搞排他性“小圈子”
“小集团”,分裂世界,试图把国际社会这部复杂精巧、有机
一体的机器拆得七零八落,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开始逐步显
现。其次,国内抗疫斗争尽管已经取得重要进展, 但是疫情
依然反复出现,给广大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给国内经济、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再次, 全球发展
进程正在遭受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
价格持续上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相互交织,复合型通胀
风险正在显现,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面临严峻挑 战。人类发
展指数 30 年来首次下降,粮食安全、教育、就业、医药卫生
等民生领域面临更多困难。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
前进的车轮,更不能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我
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也穿越了无数的“娄山关”“腊子口”,
今后仍需
跋山涉水,还要过“雪山草地”,还要飞夺“泸定
桥”,我们必须积聚起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为
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磅礴力量。
(作者:辛向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 P 新时代中国 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
克思主
义研究院党委书记)
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陈 清《光明日报》( 2022 年 05 月 05 日 02 版)
【光明论坛·“十个明确”系列谈⑦】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迈入新时代,中国要实
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
必须回答好的重大问题。XJP 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经
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
展阶
段。”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性变化的重大判断, 是明确发
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
是“十四五”乃
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因此,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必须坚持
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
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
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
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
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
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
目的的发展。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党必须完
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事关发展的目的、
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事关发展的政
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
动力问题。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
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 都
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
带来的是更激烈的科技竞争,只有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
一动力,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在全球竞争中才能掌握主动、
赢得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
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以协调为内生特点的发展。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
不平衡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
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
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 D中Y锚
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推动形成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区域经
济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
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绘制出一幅覆盖东中西、协
调南北方的中国经济新版图。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发挥各
地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全国高质
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
距等问题,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以绿色为普遍形态的发展。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
自然和谐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
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P 同志
为
核心的 D中Y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将“美
丽”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
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共抓大保
护、不搞大开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加
快向双碳目标进发。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保持加强生态文
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
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
战。
以开放为必由之路的发展。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
内外联动问题。过去 40 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
的,从创办经济特区“先行先试”到开放沿海城市“串点为线”,
从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连线成片”到全面开放沿海内陆地区
“遍地开花”,从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纵深突破”到建设自由贸
易港“优化升级”……不论国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始终
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推动高质量发
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
条件下进行,稳步拓展规则、管理、
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扩
内需和增外需互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促开放和护安全统
筹,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以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
公平正义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年来
的执着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正继续奔向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的目标。推动共同富裕,解决发展问题是第一位的,
分
配问题也很重要,但不能仅仅靠分配来实现。促进共同富裕总
的思路,只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
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聚焦解
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
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优化
分配结构,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
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通往中国梦
的航
道上,或许险象环生,或许危机四伏,但只要坚持创新、
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必定能够越激流、涉险
滩,闯过高质量发展的关口,胜利抵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彼岸。
(作者:陈清,系福建省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让“动态清零”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作者:赵志疆《光明日报》( 2022 年 05 月 05 日 02 版)
4 月 28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
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表示,要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
犹豫
不动摇,杜绝麻痹大意,严防“跑冒滴漏”,管住重
点地区、重
点人群,切断疫情传播链条。要聚焦重点流程环节,科学精
细组织实施,防止政策执行极端化、机械化,防止层层加码。
当前,吉林省各市州均实现疫情防控社会面清零目标,
上海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中向好,社会面基本清零的区域明
显增多。放眼国内,治愈出院的本土病例和解除医学观察的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说明,我们不
仅有信心而且有能力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动态清零”总方
针既是科学的,也是有效的。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动态清
零”与“零感染”有着本质区别。“动态清零”是对发生的 新冠肺炎
疫情,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疫情发现得越早,疫
情规模越小,
就越容易做到“动态清零”。作为目前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最经
济、最有效的防控策略,“动态清零”符合当下的疫情传播规
律。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
快、传播过程隐蔽,
但只要守住了“动态清零”的底线,就
能最大限度压缩病毒传播
的空间,守住公共安全的防线。
显而易见,越早发现疫情,越容易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动 态清
零”。然而,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特点,又使其很难
被及时发
现。在与病毒赛跑的过程中,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意识就
显得格外重要。
4 月 28 日,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
自 4 月 22 日以来,北京累计报告 194 例新冠病毒感染者。
对已经明确感染途径和传播关系的 171 例感染者进行初步分
析,近一半感染者与聚餐相关。这无疑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
号
——北京的感染病例数据正处于增长期,稍有疏忽就可能给
病毒留下可乘之机。
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特点,疾控专家表示,如果
出
现社区传播,感染病例数据在 2 到 3 天内就可以翻倍。这并
不是简单的推测,而是沉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因对疫情形势
认识不足、研判不准,导致疫情出现聚集性传播,甚至造成
规模性反弹。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首先就要杜绝
麻痹大意的心理,抓早抓小、抓细抓实,为疫情防控赢得时
间,为阻断疫情传播创造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动态清零”的过程中,需要清零的不只
是病毒。疫情之下,保供应就是保民生,稳物资就是稳民心,
其中关键在于畅通物流运输。除此之外,有必要加强
物资采购、
管理、发放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不作为、
慢作为、乱作
为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保障有力的物资供应,稳
定民生、坚定民心。
疫情防控之中,寻医问诊格外令人牵肠挂肚。秉承生命
至上的理念,“动态清零”是不应动摇的总方针,在此过程中,
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保障群众就医需求。做好
信息收集整理、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将阻碍就医的堵点清除,
才能为患者赢得时间。
以精准的公共服务消除各类民生堵点,有助于进一步增
强全民战疫的信心,让“动态清零”成为一种行动自觉,从
而构
筑起群防群控的坚实防线。
(作者:赵志疆,系媒体评论员)
“月薪 1 万多招不到人”是市场的提醒
作者:陈 城《光明日报》( 2022 年 05 月 05 日 02 版)
【新闻随笔】
临近毕业季,1076 万高校毕业生规模创下新高,再度引
发全社会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面,是制造
业用工紧张、招工困难。人社部近日发布的 2022 年第一季度
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职业排行显示,100 个职业中有 3
6 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24 个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制
造业缺工状况持续。有媒体报道称,月薪 1.4 万元都招不到机
械专业学生。
上述 1.4 万元都招不到的机械专业学生来自 985 高校,
且早已被其他“大厂”以“年薪二十几万、三十几万”的更高工资
提前签约锁定,而给出 1.4 万元月薪的制造企业已是“下了很
大的决心,才给出这样的标准,是公司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两相对比之下,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即中国的部分制造企业
需要及时更新市场观念,正确看待制造业人才。
中国制造业早已不再是工业生产体系中最为基础的来料
加工工厂群,曾经大量遍布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逐步
寻求转型。与之相应,新制造业的技术型人才也早已不是我
们认知中的普通蓝领工人。曾经的蓝领工人在人们认知中
以
量取胜,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一度成就了中国制造业大 国的
身份。如今的蓝领工人逐渐精英化,已成为助推中国转
型升级
为制造业强国的关键支撑。
工资是劳动价值的最直接体现。1.4 万元月薪招不到 985
高校机械专业学生,意味着这一群体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
价值已远远超过这一数字。“高”薪招不到人已不再是年轻人
嫌工人社会地位不够高这样单一的原因导致的,而是因为企
业并没有通过合理薪酬来给予年轻人足够的尊重。市场经济
的竞争性意味着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会无故高薪用工,当整个
行业市场趋势如此,说明我们在制造业人才供求上存在结构
性错配问题。
制造企业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到人才的市场供需关系,
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积极推动作用。曾经,年轻人报考大学都
抢着读国际贸易专业。彼时,加入 WTO 后的中国市场与国际
市场全面接轨,市场急需大量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 础、
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专业人才。市场需
求始终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和年轻人专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当年轻人看到制造业的行业前景和“钱景”,他们自然而然愿
意为此而付出。
这样的观念并不俗气,反而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具体
呈现。因此,解决多行业缺工问题,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
当
市场需求与就业需求不再错位,“最缺工”现象才能够得到缓解,
全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样能够减轻。
(作者:陈 城)
疫情之后,教育应如何转型
作者:杨玉春《光明日报》( 2022 年 05 月 05 日 02 版)
【光明时评】
疫情给各层次各阶段教育教学带来了一系列困境,经历
了之前“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的忙乱,当下各地教育行政
部门
及学校已能从容做好应急预案,但是教师学生的社交阻断、
心理焦虑等问题也凸显出来。
从教育理念上来看,一些教师没有将线上教学作为常态
化趋势看待,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仍然
延续着以往存在的知识教育为主、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从
教育内容上来看,很多地方的线上教育主要以国家课程中的
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没有抓住机会对学生及时进行道德
与责任感、科学知识与个人防护、公共卫生知识、健康生活
方式等的教育。从教学方式上来看,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
者对线上教育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少教师的线
上教学能力仍然有待提升。
哈佛大学教授查尔斯·罗森伯格在《阐释疫病》中提出,
在
疫情从发生到结束的各个时期中人的反应不同。其中,在
消退与回顾期,要能够对疫情影响进行及时的理性反思,整
体上有利于促进人类认识深化与思想共识达成。在基础教育
领域,要考虑如何将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客观认识、经验教
训转化成为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提升师生健康素养的新起点。
首先,应当转变教育理念,真正践行全面育人。新冠肺
炎疫情的暴发再次证明了全面育人的重要性,且要尽快补齐
教育的一大短板——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从科学素养
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
方法和崇尚科学的精神,正确处理人与社会、自然、他人和 自
我的矛盾关系,学会健康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人
文素
养来说,学校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和文化底蕴。
其次,应拓展教育内容,延伸学生的知识跨度。公共卫
生知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灾难教育等关系到人的基础
生存能力和生活价值导向,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由于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常常被忽
视,这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此外,从此次
疫情防控来看,由于缺乏对突发灾难的理性认识和应对危机
的能力,不少学生产生了慌乱、焦虑、迷茫甚至抑郁的消极
心理反应或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延伸知识跨度,通过
加强灾难教育和危机教育,使学生具备在灾难和危机面前理
智判断、沉着应对、科学决策的生存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
最后,应变革育人方式,探索智能教育。疫情期间学生
和
教师居家学习和网上授课,教师从以往的面对面、手把手
的
“给予者”“控制者”转变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引
导者”和“激发者”,尝试了前所未有的“大放手”的教育教学方式
改革,改变了以往不敢放手、不想放手、不会放手
的状况,并
以成长导师的角色,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
鼓励和督促学生
开展“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在自主自律、独立思考、
交流合作等方面获得成长。
应对疫情的在线教育教学是应急也是创新,教育应当继
续探索教育方式变革,尤其是在提炼总结“停课不停教不停
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智能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自主
性
和有效性,提升师生在线教育的智能化水平,让智能技术服
务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成长。
(作者:杨玉春,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
副
教授)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作者:董 冰《光明日报》( 2022 年 05 月 06 日 02 版)
【光明论坛·温故】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 P 总书记在 2020 年 12
月 28 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
振兴》。
X 总书记指出:“‘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
重宝。’我反复强
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
安全是战略问题。
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
产品供给充裕功不可
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语出《范子计然》, 相
传是春秋时期范蠡所著。全句大意为粮食是天下百姓生命之
所系,是国家之至宝。没有战略眼光的人不知道在粮食丰收
之时留足余粮,以备将来歉收之时所需,是危险的。范蠡
与计然献计越王勾践,越王得其发展农业、积聚粮食之精深
要义,经“十年生聚”、励精图治,一举雪洗会稽之耻,成就
春秋霸业。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往往视粮食为天下之
大命,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自不待
言。
先秦时期的古圣先贤很早就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到国
家的盛衰、存亡。粮食充裕、百姓衣食无忧就会社会安定,
国家就容易稳固下来。相反,粮食生产出现问题,出现饥荒
和民怨,就会造成社会动荡,国家政权就将面临威胁。先秦
思想家和统治者们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农业和粮食生产,
看到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安全问题本质上是民生问题,自
觉地把重农思想与民本思想巧妙地融合起来,并贯穿于行仁
政、实现王道的政治实践中。
《尚书·舜典》记录了尧舜时代“食哉惟时”的思想, 舜
告诫地方执政官要按照农时组织粮食生产,不得延误,并任
命后稷传播农业生产技术,解决民众饥饿之困。《尚书·洪
范》中设八政,以食为首位,后世据此提出“洪范八政,食
为政首”的思想,认为粮食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治国必
先安民,国之本实则是民之生。周代延续了重农的传统, 文
王“卑服,即康功田功”,以亲躬之举垂范后人,并提醒后人
君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春秋初期,齐国良相管仲较为完备、系统地提出重农及
粮食安全思想,潜心发展农业、富国强兵,辅佐齐桓公成为
春秋五霸之首。《管子·国蓄》曰“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
《管子·治国》明确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管子·五 辅》进一
步提出“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
可使富”,将重视农业生产、富国富民作为君王的务本之举。
管子
还认为“不生粟之国亡”,也是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强调粮食对国
家安全的重要性。
《论语·颜渊》记载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在孔子看来,治国理政只要粮食充裕、军备充足,
就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墨子则以“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为国
之七患之一,“食者国之宝也”。墨子认为粮
食安全得不到保障,
百姓缺衣少食,国家就会面临亡国之祸,
而人民有了充足的粮食
准备,国家安全也就有了支撑。孟子向梁惠王谏言:“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荀子也认为,
富民、使百姓丰衣足食才是王道之治,他提出:“王者富民,
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
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先秦时期法家、兵家思想家们
同样指出粮食安全对富国、安民、强兵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中国古代的历任统治者都不可能很好地解决人民
的吃饭问题。但是,我国古代重民生的粮食安全观由中国 GC
党人继承和发展,确立了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本位的粮
食发
展战略。毛泽东同志早年就提出“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
吃饭问题
最大”,他一直为“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而殚精竭
虑,始终致力于
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邓小平同志说:“不
管天下发生什么大事
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都好办 了。”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
得到迅速发展,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并创造了粮
食生产自给自足的世界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 总书记视粮食安全为“国之大
者”,
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P 总书记
指出:“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
理政的头等大事。”他谆谆告诫“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
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反复
重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并亲自倡导粮食节俭、节
约。回望中华民族的来时路,粮食安全功不可没;展望中华
民族的新征程,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作者:董 冰,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
授、山东省XJP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
委党
校基地研究员)
强军目标引领强军大业
作者:王传宝《光明日报》( 2022 年 05 月 06 日 02 版)
【光明论坛·“十个明确”系列谈⑧】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
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把
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个论断鲜明体现了X
强军思想,要求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强军目标,以强军目标
引领强军实践,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按照新时代国防和
军队建设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部署,为如期把人民军队建
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而努力奋斗。
作为习 强军思想的最集中、最精炼、最具标志性的重
大思想观点,强军目标是 P 主席总结我们党建军治军
成功
经验、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着
眼于解
决军队建设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为国防和军队
现代化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是引领强军实践的坚定遵循。
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就是要建设同我国国际
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同国家现代化进
程相一致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强军目标突出了新时期的强军大业的科学定位。党在新
时代的强军目标深刻揭示了“强国必须强军”的历史规律。一
方面,这个目标要求军队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强
国必须强军,强军目标必须适应强国目标的拓展。党的十九
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蓝图,与此相
适应,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融入强军目标,就是对全面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步呼应。另一方面,这个目标
以不断演进的国际局势对复兴大业的严峻挑战为要求,提出
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就是要求我军不仅要赶上世界军事
发展潮流,而且要走在前列,引领潮流,实现由跟跑并跑向
并跑领跑转变。
强军目标充分体现了建军治军方略的辩证关系。目标是
全局之眼、全局之纲、全局之魂。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明确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发力点和目标点。听党指挥
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这是我军有别于其他国
家军队的最鲜明的特色,是核心的要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
导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是我军的“命根子”,“任
何时候任
何情况下,我军都必须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 魂”。在顶
层设计上,创造性地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确定为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 本方略,把
“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写入党章, 为确保“兵权贵
一、军令归一”提供根本保证。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
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要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
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面提高捍卫国家
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更好履行新时代人民军
队使命任务”,最核心的旨归就是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是保证,
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培养“四有”新时代革
命军人,
锻造“四铁”过硬部队,锤炼“一不怕苦、二不怕 死”的战斗精神和
血性胆魄,在赓续传统上,把红色基因一
代代传下去,让革
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围绕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建军治军就能秉纲执本、纲举
目张,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解决我军“两个差距很大”“两
个能力
不够”等突出矛盾问题。可以说,沿着中国特色强军
之路实现党
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强军事业
的时代主题,也是保证强军事业科学发展的方略。
强军目标彰显了为强国复兴提供战略支撑的深邃内涵。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
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与国
际阻力加大并存,接近奋斗目标与风险挑战增多并存。我军
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历史使命,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需
求,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提供战略支撑。我们不会走近代以来有些国家曾经走
过的国强必霸的老路,坚持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实现强国复 兴,
但强大的军事实力仍然是战胜各种危机和挑战不可或缺的力
量保证。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引领实践。以强军目标引领强军大
业,就必须坚持以 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
深入贯彻 X 强军思想,深刻认识和把握强军目标的 科学内涵,
始终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
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
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加快机械化信
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坚决贯彻落实 D 中Y、中央军委和习
主席的决策部署,坚持近期、中期、远期相衔接,研究制定
系统配套的战略规划和计划体系。把强军目标细化分解为部
队发展的具体任务和指标,形成聚焦强军目标的工作导向、
评价导向、激励导向,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到位,在解决一个
个实际问题中强力推进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地见效。
要把握时代脉搏,瞄准时代前沿,回答“胜战之问”, 一
切以战斗力标准为指向,做到一切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
聚
焦,进一步加强练兵备战,努力锻造出能够捍卫国家主权、
安全、
发展利益的“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时刻以强军目标
引领强军实践,让这支具有光荣胜战传统的人民军队,永远成
为党和人民放心的可靠力量。
(作者:王传宝,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坚持就是胜利 上海终将变好
作者:王石川《光明日报》( 2022 年 05 月 06 日 02 版)
【光明时评】
5 月 4 日 0 至 24 时,上海市新增 261 例新冠肺炎本土确
诊病例和 4390 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据报道,上海自贸区
临港新片区预计5 月中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 100%全面复工
复产。
很多人说,相信那个熟悉的上海很快就会归来。无论是
封控区数量逐渐减少,还是复工复产工作有序推进,无论是
一些商超慢慢变得热闹起来,还是街上行人渐渐多了起来,
都说明上海正在找回熟悉的城市节拍,这座被按下暂停键的
城市正在恢复活力。
在 5 月 4 日举行的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
有关人士透露,目前上海农业复产率已达到 93%以上, 其中
蔬菜类复产率已达到 98%以上。这个细节很有说服力。蔬菜
类复产率高,不仅意味着老百姓的菜篮子更丰富,也意味着
人间烟火气渐浓,这具有象征性意味,更具有实质性意义。
上海之所以回来,是因为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大例证是,上海单日新增病例从 2.7 万的峰值降到目前的
4000 多例。支援上海抗疫的武汉金银潭医院南区重症监护室
护士长程芳说:“现在不用看每天通报的数字,我们在工作中
就可以直接地感觉到好多了。我觉得胜利在望。”程芳坚守在
抗疫一线,她认为胜利在望,显然有足够的事实支撑。不独
程芳,很多人都觉得上海抗疫胜利在望,曙光在前。
尽管疫情防控取得成效,但不能松懈,不可掉以轻心。
一方面,疫情防控仍处于持续攻坚、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举措再压实,力度再加大,进度再加快,全力以赴推进拔点
清面,才能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另一方面,恢复元气
需要过程,重振雄风需要时间,上海经此创痛,唯有慢慢调
养,才能彻底痊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5 月 5 日召开会议,强调目
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的最终走 向还
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远没有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 候。会
议指出,坚持就是胜利。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
“逆水行
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各级党委
和政府要坚定信心,深刻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坚决落实 D 中Y 决策部署,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坚决筑牢疫
情防控屏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做到守
土有责、守土尽责。
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
清
零”总方针。既要坚定抗疫信心,坚持必胜信念,也要保持
高度警醒,严防疫情反弹,压紧压实各项防控措施,从源头
上堵塞漏洞、消除风险。
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必能胜利。守住来之不易的抗疫成
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为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提
供有力支撑,上海终将变好,这座城市必将焕发出昔日风采。
(作者:王石川,系媒体评论员)
让古籍里的文化走进生活
作者:李勤余《光明日报》( 2022 年 05 月 06 日 02 版)
【文化评析】
据媒体近日报道,从 2020 年暑假起,南京图书馆历史
文献部馆员韩超、史星宇把清朝文人、美食评论家袁枚的《随 园食
单》“翻译”成了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了不少
读者“追更”。
虽然袁枚对美食的研究广为人知,但公众对他的了解,
大多停留在古籍的文字层面上。通过活灵活现的复原,我们
不仅能够亲眼看到古人的日常餐饮,亲口感受穿越时间的味
道,还能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
国的软实力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古籍经典
为载体的思想观念。通过对古籍的研究和阅读,传统文化得
以代代流传。
不过,我们对传统的重视和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
文
字上。事实上,传统文化还有很多超出平面维度的物质载
体,
包括饮食、音乐、衣冠、建筑等。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 弘扬越
是生活化,越是能达到可亲可感的效果。如何进一步
拓展应用
场景,让古籍里蕴藏的灿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续,正
是当下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021 年春节,河南卫视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在“百
花齐放”当中脱颖而出,受到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热捧;如
今
各大景区里,身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越来越常 见,有人形
容,赏花季成了汉服出游季;古典诗词也从文献
与书本中走上
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中国诗词大会》等综
艺节目的走红就极具代表性。
上述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一方面,它们印证了公众对
传
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喜爱程度;另一方面,它们也提醒我们,
弘扬传统文化应该和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尤其是传播
媒介的更新换代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根本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价值并
不只在于专供学者研究,更在于供大众阅读学习,使大众获
得精神滋养。严肃认真的古籍考订、补缀、研究当然是国家
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要任务,但无论是何种古籍,其本质意
义
必然还是在于阐释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达到使其在公众中
普及的目的。
换言之,古籍的内容再精深、再博大,如果不能直达百
姓的日常生活,就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找到传统文化与
摘要:
展开>>
收起<<
目录1.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32.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63.让“动态清零”成为一种行动自觉..............................................94.“月薪1万多招不到人”是市场的提醒.....................................115.疫情之后,教育应如何转型...............................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