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检监察系统主题教育读书班上的党课报告
VIP专免
2024-01-12
999+
24.47KB
3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在纪检监察系统主题教育读书班上的党课
报告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腐败是世界
各国政治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难题,被称为“政治之癌”。腐败
治理水平成为衡量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世界上
各个国家都基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发展道路、社会
结构等形成了不同的腐败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A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管党治党的规律与特
点,作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大战略部
署。从“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
略”,从“构建体制机制、实现战略目标”到“取得更多制度性
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从打通三者内在联系到“使严厉惩治、
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一体推进“三不
腐”思想内涵不断丰富,目标任务愈加明确,制度安排更加
完备,工作要求更为具体,为锻造一个强大有力的长期执
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有力支撑。下面,我讲几点体会
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一体推进“三不腐”的生成逻辑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反腐败道路,是由这个国家治
理
体系中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逻辑决定的,
一体推进“三不腐”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和党建话
语体系的独特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全面从严治
党和反腐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时间上
不断延展、空间上逐渐覆盖、内容上相互关联的党风廉政
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制度体系。反腐败斗争在继承优良传
统中积累新经验,在思想理论创新中生成新话语,反映了
我们党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统一、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统
一、反腐败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哲学思维。
(一)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创新逻辑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基础上,揭示了
腐败产生与演变的内在机理。马克思强调,腐败是在私有
制和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如果不从根本
上改造资本主义制度,是无法从源头上消除腐败现象的。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是新建立的
国家政权还不完善,“有半贵族老爷式的玩具性的机构”,群
众文化素养还有待提升等。因此,在经典作家看来,治理
腐败既要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治力度,“对共产党人的惩办
应比对非党人员加倍严厉”,又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强
自我监督,同时还要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和党性修养,“政
治上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贪污受贿的”。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
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反腐败理论,又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创新。回
顾百余年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发展的历程,在每一个历史时
期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由此决定了解决腐败问题的
方式、载体、手段也不断发生嬗变。毛泽东充分汲取中国
历代封建王朝人亡政息的教训,直面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
期率这一难题,给出了“依靠人民监督”和“人人起来负责”的
答案,把解决问题的路径聚焦于群众对政权的深度参与和
全面监督上,深刻影响了一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
理念和策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一手抓惩治腐败、
一手抓改革开放”的思路,推动反腐倡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
协调。在汲取一个时期群众运动给国家政治生活运转带来
的负面影响后,党内逐渐形成了“反腐败要靠制度”的共识。
江泽民从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出发,提出“惩治腐败,
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等廉政思
想。胡锦涛把反腐败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行部署,创
造性地提出反腐倡廉这一重大课题,将其与党的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立为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
伟大工程重要布局,强调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从
源头上拓展了反对腐败的领域。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腐败治理
可被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和国家治理极具创造
性的探索。面对反腐败严峻复杂的新形势,具有彻底自我
革命
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如何从惩治的威慑走向制
度的规范,并达到思想的自觉,从而形成“必然”的氛围,是
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必须破解的重大难题。以 A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
一体推进“三不腐”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作为新时代党的自
我革命的实践形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反腐倡廉理论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破解
了腐败治理和实现自我监督的政治难题,在主体上强调了
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有效参与,在运行机制上突出了思想
教育与制度建设同向发力,在策略上明晰了惩治监督教育
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的协同并重,实现了系统施治、
标本兼治的目标,是中国特色反腐败原创理论,实现了新
时代党风廉政理论的重大创新。
(二)反腐败斗争战略历史演进逻辑
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目标的整体规划。
反腐败斗争战略是指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方法和战略性安排
是在综合考量形势任务、民众期待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的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指导反腐败具体工作的原则性方针。百
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决惩治腐化、刮骨疗毒的决心从未
改变,但在准确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反腐败形势与
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有针对性地调整反腐败方针战略。新
中国成立初期,基于对革命战争年代动员群众成功经验的
继承和发扬,
反腐败斗争中多以整风整党运动的逻辑展开,这种运动式
反腐战略极大地释放出人民群众和党员的监督热情,但是
其非制度化的参与过程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党的建设和国家
政治生活的动荡。1993 年,党中央立足于反腐败斗争形势
依然严峻的判断,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依靠体制
改革和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的基本方针
由此确立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案件、纠正不正之风
等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总结过去一
个时期反腐倡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方略,在具体工作
中形成了教育、监督、制度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历史地看,这一时期党运用“惩防体系”开展反腐败取得了一
定成效,一些重点领域腐败蔓延的势头得到不同程度的遏
制,但在实践中一些单位和部门由于过度强调预防,对腐
败案件的发现和查处的力度不够,未能形成“不敢腐”的强大
震慑,影响了这一战略的实践效果。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腐防腐的战略,有一
个从单向治理向系统治理演进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考虑到惩治、制度、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反腐败各项工作
是经由不同主体、运用不同方式、采取不同标准并通过专
门化方式分别完成的,由于缺乏一体化思维和协同意识,
导致反腐败价值、组织和制度被割裂。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科学
判断反腐败斗争形势,作出“这种斗争极其艰巨、极其繁重”
的重大判断,在继承过去标本兼治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形
势与任务的改变对反腐败战略和策略作出调整。一是始终
保持惩治和反对腐败的强大力量所在。反腐败斗争坚持无
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原则,更加注重行贿受贿一起查
更加注重开辟反腐败“国际战场”,更加注重抓早抓小。这一
策略从治标入手,以惩治的震慑打头,为思想教育、制度
建设等“治本之举”提供载体,赢得空间、争取时间,实现了
从“标本兼治”到“标本协治”的跨越。二是强调推进“三不腐”
的整体性、系统性、贯通性。A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一体推进
“三不腐”既不是三个阶段的划分,更不是三个环节的隔离,
而是要求秉持一体推进的理念,探索打通三者之间内在联
系的路径和载体。这些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反腐败斗争战略
系统性水平,明确了监督执纪执法机制运行的方向。
(三)管党治党的实践驱动逻辑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中国共
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致
力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推进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
由于一度出现管党不力问题,理想信念不坚定、部分党组
织软弱涣散、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一些党员身上依然存
在。腐败是党内各种不良因素长期积累、持续发酵的体现
是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导致的后果。从某种程度
上看,一
标签: #主题教育
摘要:
展开>>
收起<<
在纪检监察系统主题教育读书班上的党课报告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腐败是世界各国政治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难题,被称为“政治之癌”。腐败治理水平成为衡量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基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发展道路、社会结构等形成了不同的腐败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管党治党的规律与特点,作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从“构建体制机制、实现战略目标”到“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从打通三者内在...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