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讲稿: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01-05
999+
20.07KB
2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2024 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讲稿:以中华
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志们: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开放包容,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的集大
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
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认同是深蕴在全体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
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扎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文明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为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族工作和思想文
化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面
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与意识
归属。面向未来,要根植于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推动中华文化融合
发展,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归
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精神文化力量。
一、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
中华文化认同是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
优秀精神等的认可与赞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生成
发展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根植于中
华民族伟大实践,涵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面向未来,要矢
志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由文化观引领民族
观,由民族观拱卫国家观”,以共有中华文化认同为支点,切实增
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
(一)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化根脉
中华民族是中华各民族在五千多年互动交往中所形成的内涵丰富、
结构复杂的民族实体,“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
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
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相伴相生、相互促进,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繁荣的精神源泉。面向新征程,
坚定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
动力支持,推进中华民族进入不可逆转的复兴征程。
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文化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精神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
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民族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以其强
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指引中华民族赓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每一次
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浸润。古代王朝国家,无论是汉族
统治者抑或是少数民族政权,都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秦朝“书同
文”、
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都彰显了对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强烈认同。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
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但中华文明并未中断,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
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带领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
和改革的艰辛探索中,始终高度重视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能量。从
“民为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论断都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厚
沃土。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阔步向
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中华文化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强大精神
纽带,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 是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
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
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因此,
要以中华文化为依托,着力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为构筑中华民
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石。
中华文化认同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路径,是凝聚中华儿
女精神力量的情感纽带。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是中华各
民族文化交掣汇聚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内生于
中华文化传承之中,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沃壤”。回望历史发展,“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
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中华文化在中国
社会发展重要时刻都能发挥其强大的引领力,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
步。立足当代,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滋养,中华文化认
同是引领中华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潮中顽强拼搏、
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认同是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基础。 “中华
文化多元一体,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共同创造、共同培
育、共同弘扬的文化体系,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的文化结
晶”。中华文化认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链接,各族
人民在对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化知识整体了解基础上,切实提升
对共有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 以共同文化认同拉进各族人民的心理
距离,发展相依互补的民族关系,进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
面交流、深度交融”,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
格局。
(三)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觉到自为的精神动
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基石, “是
中华民族绵延不衰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的深厚底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保障各族人民根
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认同作为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 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重要
情感纽带,是推动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情感归属转化
为行动自觉的重要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觉”到“自为”的内
生动力。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从“自
在”到“自觉”的演化历程,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从自在
的民族身份认同转化为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新时代以来,随着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基
础上,逐步走向自为发展阶段,由此,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也开始由“自觉”向“自为”发展。中华文化认同是各族人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发展的重要依托,有助于推动各族人民对
中华民族归属感进一步内化为“中华儿女内生的意志和自主的行
为”,成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动维护和对中华民族精
神价值等的积极践行。当前,中华文化认同是联系国家、民族、政
党、道路认同的精神纽带,各族人民在对中华文化共同情感认同的
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 以中华民族认同为支点切入
国家政治生活,进而提升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意识,厚
植各族人民家国情怀。继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熔铸在各
族人民内心深处, 使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中华民族
价值观念, 为实现中华民族理想目标共同团结奋斗。
二、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
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对其所属文化的承认、认可和赞同, 并由
此产生归属意识,进而转化为行动自觉的过程。中华文化认同是各
族人民对共有中华文化真切感知基础上所形成的情感皈依与价值归
属,进而转化为行动自觉的过程。“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
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共享中华文化
知识体系为起点,强化各族人民的身份认同;以共有中华民族精神、
共生价值观念凝聚各族人民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夯实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石;以共同意识指导各族人民行为实践,
使中华文化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中华文化认同建设深化
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全面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建设。
(一)真切感知:以共享文化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
人与文化密切相关,“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文化也是由人
民所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精华,同时
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创共享的文化精华。中华文化既包含文物、历
史典籍等物质文化,也包含语言文字、 书法艺术、价值观念等精神
文化,还包含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行为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
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统一。 对中华文化的真切感知是各族人民对自
己所属的文化的具体内容、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的认同与了解,是
中华文化认同生成的基础,是全体中华儿女对自身民族身份的确认,
和对自身所属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逻辑起点。
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是一种实体性认同,包含对中华各民族、中华
民族整体认同以及在实践中对中华民族的主动维护。 以共享文化强
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要着眼中华文化建设发展全局,全面提升各
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内涵的认知,通过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宣传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切实提升各族群众
对共有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要以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塑造中华民族
身份认同。“文化符号认同是各民族成员建构文化身份、生成价值
观念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情感纽带。通过展示、弘
扬中华文化符号,“打造具有象征性、代表性的共同文化符号”,
将文化符号全面融入社会教育等方式,使中华文化符号内化于各族
人民内心深处, 切实提升各族人民对共有中华文化的真切感知。要
以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深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
华民族安身立命、赓续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加深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脉络
的认识与了解,深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知。在对共享中
华文化真切感知的基础上,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的身份认同,为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二)情感皈依:以共有精神增进中华民族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个人对自我共同体身份的理性确认,是各族人民对中
华民族的心理归属和情感皈依,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
根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历史中发展沉淀、共有
共享,精粹性的内容与品质,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原初动力,是凝聚
各族人民共同情感的重要精神纽带。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情
感认同,要以中华民族精凝聚各族群众共同心理,以共同心理塑造
共有价值,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为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生动呈现,是中华儿女勇毅前行的精
神动力。“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历朝历代各族
人民在与封建剥削阶级相斗争、同帝国主义相抗争以及积极融入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
共同推动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共同熔铸成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引领中华民族复兴崛起。通过大力宣传各民族
精神,以民族精神濡染全体人民。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各
具特色的民族精神,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
里戌边等都是各族人民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各民族精神凝聚各
族人民共同情感,使之成为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力量之源。
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发挥共有民族精神在推进中华文化认同中
的关键作用,将“中华民族精神深深融进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
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弘扬中国精神,使
中华儿女真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切实增进各族人民对
中华文化的情感皈依和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
(三)价值认可:以共生价值形塑中华民族价值认同
价值是人的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客体属性在特定方面的交汇点,
“价值认同是民族成员在多元语境中的价值判定,以及自主选择、
自觉接受、真诚遵守的结果”。中国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构成,
“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
值观”。中国价值认同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
价值观念的精神认同与心理认可,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追求,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
中国价值根植于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发扬于中国
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之中,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普遍适用性、广泛
接受性的共同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自春秋以降,“仁义礼智信”
的传统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以人为本”
“以和为贵”“天下大同”“亲仁善邻”等思想,已经内化为各族
人民内心深处的价值理念, 指引着中华民族阔步向前。从纵向历史
来看,中国价值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随时代发展而不
断与时俱进, 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选择与精神追求。
无论是古代“大一统”的共同理想,抑或是近代“中华民族是一
个” 的价值追求,还是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目标指向,中国
价值始终是引领中华儿女阔步向前的精神动力。立足当前, 中国价
值更是真切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根植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建构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探索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已然成为全体中华儿女
的思想引领。涵盖国家、社会、 公民三个层面的主张,规范着中华
儿女的价值追求,形塑着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此外,中华文化中
蕴含的“和而不同” “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社会观与文明观,
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思想基石。中国价值具有
凝聚人心、推进发展的重大作用,是规范个人行为、促进民族交融、
推动国家交流的精神因子,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共同推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源。
(四)主动践行:以共同意识指导中华民族行为认同
感性的情感态度需要内化为理性的价值共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
践。文化认同的主动践行是文化认同由认知、情感、
价值转化为行动自觉的过程,是内化到外化的结果。各族人民
对中华民族的行为认同,“表现为愿意为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克
服困难付出自觉性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使中国价值内化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识,
以共同意识影响各族人民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指导各族人民的
行为实践,使中华文化浸润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行为实践是文化认同的外化表现,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旨归。
共同意识是全体中华儿女基于理性选择的价值共识, “是广大人民
群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不断凝聚的集体意识”,
是指导中华儿女行为实践的内在动力, 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精神支撑。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践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包括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学习、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包容、对中华民族共同象征的主动维护以及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
积极践行。 在中华文化知识习得方面,全体中华儿女积极主动学习、
展示、传承中国文学、艺术、美食、服饰等文化,使中华文化浸润
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方面,各族人民在交往
交流中,主动了解、尊重包容其他各民族风俗习惯,不断拉近心理
距离,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在中华民族象征的维护方面,各
族人民通过悬挂五星红旗、保护文化遗产等方式,自觉维护中华文
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践行方面,各族人民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指引,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共同推动中
华民族发展壮大。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主动践行,是中华文化认
同生成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征。
在共同意识指引下,各族人民不断强化集体记忆,厚植家国情怀,
共同为中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勇拼搏。
三、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肯定
性体认,是夯实中华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立
足“两个大局”,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
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化体系深入人心;要正确把
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推进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一体、
共同发展;要发挥多元主体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建设深入开展。
使各族人民成为维护边疆稳固、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有生力
量,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思想共识。
(一)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化宣传教育和普及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呈现,是中华民族接续发展
的力量源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应有之义”。面向未来,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要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加强中华文
化宣传教育,推动中华文化深入人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提供有利文化条件和坚强思想保证。
加强文化制度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保障中华文化传承
发展与宣传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文化体制是文化从业者、文化
组织及党委政府机构根据一定的逻辑和秩序,
开展结构化的、联结的、有序运行的制度机制”,因此,要加
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保障文化建设有法可依、有序开展。
推动建立中华文化建设宏观管理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
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各族人民文化权益。建立健全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加大对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赓续中华文脉。
加强中华文化宣传教育与传播弘扬机制建设,使中华文化濡染全
体中华儿女。建立健全中华文化宣传、教育、普及机制,使中华文
化教育深度融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中。 通过将中华文化全面融
入大中小学各学段学校教育之中,使中华文化内化于青少年心灵深
处,从小种下中华文化的种子。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
基层活动,针对各族群众开展中华文化知识、中华民族历史、中华
民族精神等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讲
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切实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
认同。 推进中华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中华文化传播制度与政策,构建统一中华文化
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机制, 发掘中华文化
特色,全方面、立体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扩大中华文化覆盖
面和影响力。切实推动中华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各族人民内心
深处。
(二)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
创新
在中华族数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统
一,形成各具特色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共同体。
“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
各民族文化关系,尊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各
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互动,以优秀民族文化激发广大民众情感上的共
鸣和文化价值上的认同;始终坚持多元一体的要求,不断弘扬中华
文明的统一性和包容性,以共同文化记忆、历史观念激发各族人民
共同心理、共同情感,引领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发掘各民族文化特色,推动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发展。民
族文化“凝结着各民族的共同经历、共同历史和共同记忆,是民族
情感激发与传递的重要介体”。依托各民族文化特色,保护传承好
各民族文化精华,通过打造非遗传承馆,展示、传承好中华各民族
的灿烂文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举办民族文化节、
民族歌舞汇演等方式, 传播弘扬好各民族节日风俗等文化特色;统
筹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
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等,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品
牌,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同时,带动地域经济发展, 切实满
足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 幸福感与安
全感。
立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性,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心理, 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积极发掘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
性,增强各族人民对其他民族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了解与
认可,进而推动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共同历史记忆、共享
文化符号、共有民族精神等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心理,实现各民族在
文化、心理上的全方位嵌入,形成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文化
合力。积极引导各族人民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
识的关系,
深入开展“四个共同”“五个认同”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教育系统化、常态化,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
念”,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坚持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推进中华文化认同建设深入开展
中华各民族共创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
根基。中华文化认同是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
石。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不能自觉的实现,而是需要党
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因此,统筹推进中华文化认同建设,需要发挥多元主体作用。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引领中华文化认同
建设;要发挥民族精英引领作用和各族人民的主体作用,共同推进
中华文化认同建设繁荣发展,切实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认同。
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引领中华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文化
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中华文化认同建设是一
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将党的领导贯穿于
中华文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中华
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切实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切实满足人民群
众日常文化需求,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供给。
在我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民族精英曾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
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面向未来,扎实推进中华文化认同
建设仍然需要发挥好民族精英作用。发挥政治精英纽带作用,加强
少数民族干部与少数民族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宣传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坚定各族人民主体意识。发挥经济精英带头作用,共
同推动民族产业发展, 带动全体民众增收致富,在物质条件得到充
分满足的基础上, 坚定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挥文化精英
文化传承作用,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的表演与教学活动,激发各族人
民的文化自豪感。
发挥各族人民主体作用,广泛参与中华文化建设,共同推进中华
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新创造
的主体。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发挥各族群众“主人翁”
作用,使各族人民成为中华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传播者与弘扬
者。畅通各族人民参与文化建设渠道,及时传递党和国家文化建设
的政策,倾听各族民众文化诉求;组织各族人民共同参与中华文化
的展示及表演活动,通过创办文化讲习所、文化技能培训班等,动
员各族人民共同学习传统歌舞、技艺、手工艺等,不断提升各族人
民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本领和能力。鼓励人民群众成立自发性文化
组织,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增进各族群众文化交流,逐步建构起
“以文化促进交往,以交往增进交流,以交流实现交融”的中华文
化认同体系,切实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知。
摘要:
展开>>
收起<<
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讲稿: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志们: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开放包容,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认同是深蕴在全体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为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族工作和思想文化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情感认...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