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意识形态主题调研报告汇编
2025-01-03
999+
28.9KB
2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意识形态主题调研报告汇编(3篇)
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效力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
和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
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方位,意识形态工作
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不可忽视的是
来自快速兴起并迅猛发展的网络空间的挑战。它在变革人们的生产、
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面传播产生了一定的负
面影响,若不能正确认识挑战,尽早探索切实可行的应对路径,促
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力的提升,将会是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
中的巨大风险。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新情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xx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xxxx 年xx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xx.xx 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 xx.x%。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xx.x%;使
用电视上网的比例为 xx.x%;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上网的比例分别为 xx.x%、xx.x%和xx.x%。”
可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时代已然
成为一个网络化时代,超过 x/x 的国民通过网络接收信息、感知世界
甚至塑造三观。网络空间逐渐实现了对现实边界的消解,构建出了
一个全新的社会样态,不仅深刻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态和思维
方式,更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的传播提供了具有独特形态
的新情境。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仅建构起了一个纯粹技术的虚拟
空间,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自由流动的信息连接起无数的网络节点,
从而突破传统的物理边界,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人类联系交互生存
空间——网络空间,并在时空、交往和主体三个方面呈现出独特的
“缺场”性质。
一是时空的脱域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是
确定的,所处空间和地点是一致的,所处时间和当下是重合的。在
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都是受‘在场’,即地域性
活动支配的”。但是在受互联网信息技术支配下的网络空间中,传
统物理空间的地点限制不再是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自由流动的信
息在迅速扩散中模糊了物理边界,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时间的
流逝。地理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延伸使得任何面对面的互动关系都不
再确定,变得更加抽象和泛化,人们从时空关联中脱离了出来。
二是交往的隐匿化。与现实空间中确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不同,
网络空间中参与主体的身体和身份特征相对于他者来说是看不见、
摸不着的,除非他自我主动暴露,否则没有人会知道他的性别、年
龄、性格等。流动的信息架起了人们之间的沟通桥梁,电子设备作
为中间载体,将人们从彼此交互的地域性关系中脱离出来,并跨越
无限的时空距离,重构起身体缺席、身份消隐的匿名交往实践。另
外,由于减少了很多具体环境的限制,通过匿名交往产生的联系反
而更加纯粹,人们相互之间能够更加容易形成共享观念和价值观。
三是主体的去中心化。网络空间的兴起不是从上而下的政策推
动,而是无数网络参与主体的共同积极推动。与现实世界中组织架
构清晰、管理层次严明的社会实体组织不同,交往的隐匿化使得网
络空间是“由网络参与主体自发形成的关系松散却联系紧密的非结
构化的组织群体”,没有人能够占有绝对权威的中心位置。在这个
空间中,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能成为焦点。在现实中可能身
处被动地位的普通大众在这里能轻易掌握主动权,建构起以自己为
中心向四周散发信息的网状结构。
因此,网络空间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情境是不可忽视的现实。交往的隐匿、去中心化的组织、观念的复
杂感性多元和交往的交互连接等网络空间的鲜明“缺场”特质,在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不确定性,容易导致网
络空间中思想意识的混乱无序和价值体系的目标偏离,为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有效传播增加了难度。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空间在为社会各个群体提供自由、平等发声平台的同时,
也为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的碰撞交锋提供了新的平台阵地,这
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网络思潮的多元化、复杂化,冲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政治主导力。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
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共存,各类思想文化观念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反映到网络空间中就是不同思潮形态皆有一席之地,有发端于西方
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想,也有产生于社
会现实的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复
杂多元程度远远超过现实社会思潮。这些网络思潮还经常利用网络
大V等代言人在社会大众热衷的微信、微博、QQ 等网络平台进行观
点宣传和传播,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失语、缺场与解释
不清等问题,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引领。受社会思潮纷
繁激荡、思想观念日趋活跃和生长环境多元化的影响,社会大众的
思想基础、认识能力、觉悟程度、政治素养亦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水
平。很多缺乏辨别能力的群体很容易受到网络思潮的影响,对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产生质疑和动摇,并将“负能量”传播给身边人,这
些都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主导力。
二是传播话语的符号化、碎片化,冲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文化聚合力。信息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社会发展速度,也加速了人们
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相比于深层次的思考和长篇大
论的理论分析,直观化、平面化、简单化的信息开始成为人们在短
时间内接受外界声音的重要途径。作为意识形态传播所必需的载体
——话语,其表达已经不再局限于强调逻辑性、概念性、理论性的
传统文字阐释,而是更多借助于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符号象
征呈现出来,达到生动形象灵活快捷的传播效果,从而导致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日益碎片化,意识形态内涵的系统性和完整
性受到影响,甚至会被随意裁剪和污名,从而影响甚至误导人们对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
化聚合力,难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三是受众思维的感性化、浅层化,冲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发展内驱力。网络空间中的高速信息流转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
更加注重时效和即时。相比于需要调动逻辑、抽象思维的完整文字
表达,简短形象的短文字、图片、视频等感性表达更有助于大众进
行沟通交流,并在短时间内调动起大众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群体中
产生喜闻乐见的效果。信息化模式催生感性化群众,个体的多种感
官情绪在新媒体平台传播,个人情绪容易找到共鸣而演变为群体情
绪,从而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客观认识。互联网使不同身份、
职业的基层群众可能因爱好等原因而集合成网络社群,通过交流沟
通形成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乃至行动共同体。但与此同时,
“信息茧房”效应会放大,越是具有相同、相似观念的群众会越趋
同,同时对持有相左、相异观念的群众产生排斥和对立,久而久之
就再也不能听到、看到与自己观念不同的群体,从而陷入认知偏执,
而这样的群体一旦被非理性情绪支配,就容易陷入思维浅层化、感
性化的怪圈,难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民众的深入下沉,从而
与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驱动力产生矛盾。
三、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效力的新对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
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
刻回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目标和展望,从理论和实
践上为建设好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提
供了根本遵循。网络空间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应该
积极应对挑战、瞄准机遇、顺势而为,正面发挥其强大的传播力、
影响力和感染力,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为广大群众真正理解、
认同和掌握。
一要合理设置议题,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领导。
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主体
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权威,网络空间中的每位网民都能平等发声。这
样一来,舆论焦点从“谁来说”逐渐变成“说什么”。因此,“虽
然媒介很难控制受众‘怎么想’,但却能够通过对议题重要性的排
序和安排让受众‘想什么问题’。”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
播的领导,合理设置议题,引导受众参与到积极向上的议题讨论,
以点带面,优化网络空间的舆论氛围,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
播力的重要途径。要着眼议程设置的特点,在网络空间中通过主动
介入、创制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关的议题,守正创新供给优质内
容,同时兼容并蓄不断加强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沟通交流,增强议
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大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积极向上的
议题讨论过程中得到思想升华,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
间中的传播创造正向场域。
二要创新传播方式,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阐释力和说服力。
网络空间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场域,大量民众愿意使用网络,一方面
是为了及时迅速地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上网冲浪是一个符
合自身喜好且轻松愉悦的体验过程。因此,在其中大力推动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将含蓄表达和直抒胸臆灵活
结合,完善和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根据网络空间
的“缺场”特质,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具象化,将晦涩
难懂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可直观感受的声音、图像等形式,以网民更
愿意接受的方式传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涵,激发他们的热
情和关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认同,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阐释力和说服力。总之,只有换位思考站在大众的接受角度上,
多打造通俗易懂、贴近民众但又蕴含着主流意识形态先进声音的作
品,才能真正抢占到网络意识形态高地。同时,要注重提升媒介素
养,鼓励网民个体进行理性思考,不能过度被感性渲染,被情绪化
言论控制,对海量网络信息进行冷静分析和客观判断,提高自我道
德约束力,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信息生产者也要强化责任意识,
坚守道德底线,努力优化传播内容,运用新型网络话语表达方式,
用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积极传播正能量。
三要提升媒介素养,营造和谐多元的正向舆论环境。网络空间
的崛起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主体性,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并自主传播
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一来,网络空间中充斥着泥沙俱下的大量
信息,这就需要提升信息生产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增强网民合理
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提高网民对信息的辨别和理解能力,减少转发
低俗和虚假的负面信息、传播错误言论的可能,并能主动质疑、识
别并反驳各种错误信息,净化网络空间生态。媒介素养的核心是理
性对待信息的能力,要注重提升网民个体的理性思考能力,不能过
度被感性渲染,被情绪化言论控制,对海量网络信息进行冷静分析
和客观判断,提高自我道德约束力,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信息
生产者也要强化责任意识,坚守道德底线,努力优化传播内容,运
用新型网络话语表达方式,用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积极传播正
能量。
四要完善法律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机
制。互联网作为一种网络社会组织,它的自组织功能是有限度的,
面对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要坚持依法治网、加强规范,
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提供重要保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
法规和政策规定,对网络空间中的负面行为进行有效规制,同时出
台对正向行为的鼓励激励政策。要建立健全网络空间管理的法律法
规体系,严格规范信息准入和筛选机制,落实实名上网的相关规定,
加强对信息传播全过程的监督监管。对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和国家网络安全的言论、行为要有完备的预警机制,及时作出正确
引导和规范。总之,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加强网络内容建
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
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四、结语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
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涵盖领域
之广泛、涉及变革之深刻、斗争形势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的,因
而也更加需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发展潮流、凝聚思想共识、
增强信心决心。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现实空间的“延伸”,网络
空间正在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务必要充分认识其特点和
规律,提高预见性和前瞻性,尽早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及时
抓住有利契机顺势而为、借势而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
网络空间中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生成机理、现实困境与纾解之道
一、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生成机理
(一)“意识形态”一词的起源与发展
意识形态也称“观念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其英文
词源自希腊文idea 和logos,意为观念的科学。马克思在《神圣家
族》当中第一次使用该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明确地
阐述该词并指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其所代
表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随其代表阶级的消亡而消亡,不同阶级的意
识形态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诉求。除此之外,意识形态还具有
相对独立性,即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之间既有同步性,
也不总是保持同步性,它可以独立地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存在而存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
航天技术的创造发明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各种要素资源加
速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配置,人类生产效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不同地区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益
广泛,信息全球化快速推进,信息传播媒介高度发达。在这一过程
中,以美国、英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正是看到了信息时代文化
信息传播极具便利性,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科技先发优势为国际垄断
资本在全球展开掠夺提供了意识前提。今天我们可以得出,意识形
态也许正在“转场”,但绝不可能“离场”或“空场”。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深层
次内涵。笔者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基
础之上主导地位的稳固。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马克
思曾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
使整个时代覆灭。”19xx 年我国刚刚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毛泽东指出,“思想斗争同其他的斗争不同,它不能采取粗暴的强
制的方法,只能用细致的讲理的方法。”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
毛泽东同志为领导的中央集体站在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局上,
为我国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内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提供了精准的
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遵循。19xx 年x月,邓小平指出,“每个共产党
员,更不必说每个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
上有丝毫动摇。”四项基本原则从社会道路、执政方法、领导力量、
思想原则方面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使意识形态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了
价值规范、价值引领和价值整合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
设提供了强大助力。19xx 年,xx 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
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xx 在上世纪xx 年代东欧剧变、苏
联解体的国际背景和国内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各种意识形态侵扰的
背景下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重要性和现实性。
为全党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反和平演变提供了理论遵循。胡锦涛也
曾提出指出“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
要出大问题。”我们党始终将重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和
引领力转化为广大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始终重视意识形态安
全工作。
二、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困境
(一)意识形态传播多元分化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
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开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西方各类社会思
潮、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随着外资和技术的引入,渗透到我们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对我国
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冲击。例如,“新自由主义”在理论上从经
济学角度入手,鼓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万能的,坚
决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在实践上,
“新自由主义”指导下“华盛顿共识”成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纲
领与策略原则,加深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的掠夺,“新自由主义”所推崇的个人至上原则,极度追求个人自
由、反对社会制约,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背道
而驰;“后现代主义”则从哲学角度入手,对传统哲学和形而上学
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拆解,追求碎片化、差异化和多样
化的世界,甚至畸变出了“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等
错误的思潮,本质意图就是为了使我们否认本国历史、否认本国传
统文化,解构我国的主流价值,消解民族精神,对国家安全造成了
巨大危害。因此,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
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等各类异质文化的不断碰撞使意识形态传播的多
元分化愈发明显成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一。
(二)意识形态引领主体缺位困境
在我国,党领导下的各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思政教师和新闻
媒体工作人员都是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主体。首先,我国拥有世界
上最大的规模的网络产业和网民数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给生活
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
战,根据 x月x日公布的我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我国网民数量到
xxxx 年底已达到xx.xx 亿。互联网起源于美国,据统计,互联网上英
语的使用频率高达xx%以上,在网络使全球互联互通的过程中不可
避免地会带有符合美国国家利益所指向的文化倾向与意识形态底色,
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如何管理好互联网,分辨出
网络上各类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更好承担起意识形态引领的主责
任体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其次,意识形态相关战线的少
部分党员同志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较浅的问题,对主流意识
形态的理解和领悟不足,对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缺乏解释能
力,在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时往往只是写在纸上、讲在嘴
上,缺乏亲和力,在宣传内容和方式上往往未能被人们普遍理解,
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能力,也难以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心理契
合,使我们党的主张不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甚至产
生一些误解。因此,如何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管理能力,提升主流意
识形态话语的“深度”和“温度”,最终弥补意识形态引领主体的
缺位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另一个现实困境。
(三)意识形态思想认同弱化困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不
断发生变化。进入新时代,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可能存在于生态、医疗、就业、养老等方方面面,虽然共同富裕的
蛋糕不断做大,各项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文件不断出台,但关
系到每个人的具体利益时,广大公民难免会有产生思想偏差,对我
国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价值认同产生一定程度的削弱。除此之外,
新时代的十年既是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十年,也是社会利益深刻调
整的十年,我们既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烦恼,在社
会主要矛盾变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必
然催生利益格局的变化。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
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利益格局的变化带来的是社会思想
的激荡,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塑造了文化产业的资本性扩张,文
化产业很容易在资本的裹挟和异化技术的加持下商业化和低俗化,
甚至将主流意识形态泛娱乐化。譬如,当下流行的短视频软件即通
过智能算法与庞大的资本结合,通过其 APP 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和浏
览习惯准确分析出用户的兴趣偏好,再精准投送到用户端形成“信
息茧房”,造成意识形态思想的同质化和极端化,并最终导致社会
的撕裂。因此,意识形态思想认同的弱化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
的又一个困境。
三、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纾解之道
新时代的十年来,两个变局相互交织,我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
的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无限接近于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
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现在仍存
在一些现实的挑战和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加
强意识形态工作,怎样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这一重大课题作出了全
面回答,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思想观点,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理论作出了极大的原创性贡献,提出了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
全的纾解之道。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确立为我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党和人民长
期奋斗所得的正确历史经验,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
才领导人民才找到了改变旧中国悲惨命运的道路,粉碎了三座大山
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早已同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马克思主义的思
想理论早已融入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无论是第二国际的破
产,还是苏东剧变,无不提醒着我们,如果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
发生动摇,党和国家的事业也将岌岌可危。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到
“两个巩固”,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高领导力量,在党的全面领导中,“思想
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全
面领导有其深刻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要,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
看家本领,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
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党的发展壮大,
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与党艰苦细致、富有成效的宣传工作是
密不可分的。当今,各种思潮流派层出不穷,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
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只有毫不动摇地加
强党在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更好地发挥宣传部门的
“喉舌”作用,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除此之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还实现了党管意识形态从理论设计
到制度实践的重要性转变。这既是新时代确保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
导权、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又是一项极其关键的制
度安排。意识形态本质上看是非实体存在物,在主导与非主导,主
流与非主流之间具有清晰的界限,把握好这个界限也是一个极其重
要的意识形态立场问题。
(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xxxx 年x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详实地
论证了党性与人民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党性,就是坚持正确
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等各个公共事业
部门都应该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增强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本领,增强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在意识形态工作中
讲政治、明立场,对待各种错误思想要敢于“亮剑”,及时亮剑。
“坚持人民性,就是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保持意识形态的安
全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
质力量”,意识形态的宣传要只有以反映群众主张、贴近群众生活、
解决群众问题为导向,增加意识形态话语的“深度”和“温度”,
才能使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被人民群众广泛理解
而凝聚成伟大的信仰力量,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树立牢固的阶
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因此,党性和人民性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
党性,意识形态工作才有立场、观点和指向,意识形态安全才有了
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人民性,意识形态工作才有了出发点和归宿,
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意识形态安全才拥有根基。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
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民族根
基,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丰富营养和价值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面对当前文化多元与文化同质的现实情况,个别领域存在马克
思主义的“失语”“失踪”“失魂”的问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筑基是时代应有之义。
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定向
把舵。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建设具有
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社会的千百年变迁表明,马克思主
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契合性,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滋养出了适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土壤,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落地。因此,牢牢把握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为主流意识形态
话语权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持续筑牢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共同文化心理打下的基础。意识
形态蕴含在多种文化的内核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优秀传统文化
具有普适性、无阶级的特点,既包括儒墨道法等传统意识形态文化,
也包括风俗习惯、文艺作品等。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悠久历史中
的积淀,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文
化心理和文化行为。对于大众来说,文化的普适性和易接纳性是成
正比的,已经流传千年、融入骨血的传统文化基因是抹不掉、丢不
了的,更具有易接纳性。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广泛的群众基础必须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介体,在微观层面为个体提供更符合中国人文
化心理的归宿。只有增强大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让人人
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者、守护者、传播者,以人人享有的
个人话语权,汇聚成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国家话语权。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构筑核心价
值理念。习近平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
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
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
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之
争这场硬仗”。从理论逻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
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与概括;从历史逻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现实逻辑上,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完成了意
识形态由“上”到“下”的“社会化”。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中
的思想观念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
人层面三个层面划定了价值目标,让原本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层层落地,既契合了党和国家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也明确了广大人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
任务应当遵循的行动准则,让意识形态不仅仅停留在国家层面、上
层建筑层面,而且成为全体人民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然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性较弱,究其根源是缺乏记忆点与故事性,
可以挖掘其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结合历史典故,借助现代科技的
手段,使其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长久的生命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
语权建设构筑价值根基。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
语权建设注入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精神写入主题,并
提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人们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要是当前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优秀传统
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进取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在
数千年奋斗史中培育出的伟大民族精神,能够为文化自信注入动能,
也为意识形态自信提供力量。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
时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
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
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
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
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
的二十大报告中部署了“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
国际话语权”的战略任务,这是现实需要,更是时代要求。在某种
意义上,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通过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和现实
影响在国内外产生传播效果的“软权力”。回望中国数千年的文化
交往历史,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世界中拥有强大的话语权,日本、
韩国、越南等周边文明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从张
骞开辟“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取经”到郑和“七下西洋”,中
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一直是柔性的扩展,而非侵略性的扩张。当前,
国内外各种思潮潮起云涌、流派不断升级换代,文化多元化发展,
传播空间更是从现实空间拓展到了网络虚拟空间,这对人们的思想
产生了多重的影响和冲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以
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辉煌。要延
续中国在悠久文化交往历史中的文化传播惯性,破解当前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话语困局,解决“挨骂”问题,树立国际话语主导,以马
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引领社会思想观念,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协调的
话语格局。
摘要:
展开>>
收起<<
意识形态主题调研报告汇编(3篇)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效力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方位,意识形态工作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不可忽视的是来自快速兴起并迅猛发展的网络空间的挑战。它在变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面传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若不能正确认识挑战,尽早探索切实可行的应对...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