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5-01-03
999+
21.92KB
1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01—2005
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
快。从 2003 年起,县域经济一举扭转了长期发展滞后的被
动局面,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05 年,三县地区
生产总值达到 179.6 亿元,是 2001 年的 2.4 倍,年均增长
14.5%,人均 GDP 突破 800 美元;实现财政收入 15.05 亿元,
是2001 年的 2.6 倍,年均增长 20.8%,;农民人均纯收入
2969 元,比 2001 年增加 1150 元,年均增长 10.4%。今年
上半年,三县实现工业增加值 28.83 亿元、财政收入 9.17 亿
元,同比分别增长 13.4%、26.4%,其中财政收入增长高于
全市 11.8 个百分点,长丰、肥西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快于全
市。县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1656 元,同比增长 26.8%,高
于全市 9.2 个百分点。三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位次大幅
上升。2005 年县全省(市)综合指数,肥西居第 7位,比
2001 年上升 16 位;肥东居第 8位,比 2001 年上升 10 位;
长丰居第 11 位,比 2001 年上升 30 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5 年,
县域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已由 2001 年的 44.4 24.9 30.7∶ ∶ 调整
为25.8 40.6 33.6∶ ∶ 。5年时间,一产比重下降了将近 20 个百
分点,二产上升了 15.7 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 2.9 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两个阶
段,进入二、三、一阶段。县域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所
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
向城镇化。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
强化,县域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在县
域工业中,逐步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配件、家电、能源、化
工、新型建材、食品、机械、轻纺服装等一批优势产业。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提升到
55.7%,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主导作用日益显现。2005
年,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 151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45.1 亿元、工业税收 5.8 亿元,分别是 2001 年的 6倍、5.1
倍和 5.3 倍,年均分别增长 43%、38.5%、39.4%。县域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由 2001 年的 78 户发展到 196 户,增加了 1.5
倍。工业对县域 GDP 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
37.3%和38.5%,5年分别提高了近 20 个百分点,成为拉动
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县域工业占全市工业
的比重不断提高,由 2001 年的 5.7%提高到 17.1%,上升了
11.4 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经济蓬勃发
展,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有 3个省级工业园区和
16 个经市批准的乡镇工业集中区。2005 年,县域工业园区
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占县域 60%以上,提供税收占
三县财政收入 50%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种
植业、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取得长足进展,市
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到 500 多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
60 %,2005 年家禽出栏量突破 1亿只,比 2001 年增长
65%;苗木、蔬果面积分别达到 17 万亩、72.4 万亩,设施
栽培达到 10 万亩;成片造林 59 万亩,相当于建国以来造林
面积总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龙头企业规
模壮大,带动力显著增强。2005 年,三县规模以上农产品
加工企业增至83 家,年销售收入 76.9 亿元;拥有国家级龙
头企业 3家、省级 15 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增至
10 家,其中 10 亿元以上 2家。伊利乳业、光大木材、新希
望集团、和威集团等一批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三县,
使农业产业化跃上新台阶。
(五)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01 年以
来,三县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2005 年固定资产投资
75.3 亿元,是 2001 年的 4倍多,年均增长 32.3%。5年累计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 50.3 亿元,其中 2005 年达到 18.6 亿元,
是2002 年的 2.1 倍,年均增长 20.4%。今年以来,三县固定
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势头更加强劲。1-6月,县域完成固
定资产投资 58.17 亿元,同比增长 134.9%,高于全市 22.6
个百分点;共引进省外项目48 个,实际到位资金 19 亿元,
超过去年全年,同比增长 91.9%。县域投资加大和基础设施
建设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二、我市县域经济与经济强县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
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全国百强
县差距甚远,即使与外省经济强县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
差距。
差距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根据国
家统计局资料,2004 年我市三县综合实力在全国2063 个县
(市)排名中,肥西、肥东居中等以上位次,长丰处于中
等偏下位次。我市县域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相比,GDP
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 21.5%,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国百
强县平均水平的 24.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在岗
职工平均工资是百强县平均水平的 44.1%和 60.8%。与百强
县最后 一 名 莱 西 市 相比 , GDP 最高 的 肥 东 县 不 及 它的
30%,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肥西县仅有它44.4%,人均指
标相差更多。
差距之二,工业化水平低,产业层次不高。长期以来,我
市三县是全国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一产占有很高的比
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近年来三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县
域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但与经济强县相比,仍有较大
差距。2004 年,百强县非农产业比重为 90.4%,而我市为
64.3%,三县中非农产业比重最高的肥西县要比莱西市低
21.9 个百分点。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看,才进入工业
化初期阶段,工业基础薄弱。2004 年,我市三县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共有151 家,总数比莱西市还要少17 家,三县实
现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15.5亿元,只及莱西市 59.6%。
从各县情况看,肥西、肥东和长丰县拥有的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数仅是莱西市的 14.9%、25%和 18.5%,实现的工
业总产值也只及莱西市的 31.3%、20.9%和 7.4%。县域
工业增加值增长主要靠江汽、二电厂等几个大企业拉动,
县域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差距之三,县域投资不足,经济外向度低。我市县域经济
内资不足、外资有限,投资能力较弱。2004 年县域人均基
建投资额为794 元,只相当于百强县平均水平的 15.4%。长
丰、肥东、肥西三县人均基建投资额分别为 1129 元、660
元和 592 元,只有莱西的 39%、23%和 21%。县域贷款水
平偏低,到 2004 年末,三县贷款余额总量为 55.7 亿元,占
全市贷款余额的4.6%,人均贷款余额只及百强县的 10%,人
均贷款额较高的肥东也只有百强县的 11.7%,只及莱西的
36%。经济外向度也比较低,我市县均出口总额仅为百强
县平均水平的 1.6%,县均实际利用外资不到百强县平均水
平的 4%。县域外资依存度为 2.2%,远远低于莱西13.4%
的水平。
差距之四,资金、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县域生产要素供
给不足。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
业务,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县域有限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
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县域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
受县域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
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目前三县规划建设、工业经济、财税金融、企业管理等方
面人才严重短缺,不仅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也影响到县域创新能力的提高。2004 年,我市县域每万人
年均申请专利数0.07 件,远远低于百强县每万人均 4.37 件
的水平。
差距之五,市场化程度不高,非公经济发展缓慢。我市县
域市场化程度不高,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尚未形
成,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市场中介组织培育不足,经
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三县民营
企业多数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大多集中在
第三产业,大多仍然处于家族式管理为主的低级阶段,自
身发展潜力有限。截至 2006 年5月底,三县个体工商户
54842 户,注册资金仅为7.28 亿元,户均仅1.3 万元;私营
企业 3854 户,注册资金 5.6 亿元,户均仅14.6 万元。实现
的生产总值和税收占县域总量不足 50%,远远低于发达地区
70%以上的水平。
三、进一步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确立科学
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从以
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
向以县域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
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县域经济跃升。
(一)完善发展思路,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当前实施县域
突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资金、项目、技术、人才
但更需要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
理念和制度供给。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县
域经济的首要动力。从思想理念方面来说,县域突破首先
是发展思路、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突破,要努力破除一切影
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摈弃一切束缚发展的落后意
识,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提高认识中统一认识
在转变观念中更新观念,在勇于探索中不断前进。要不断
强化工业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善于把上级的政策
和部署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以创造性的工作开创县域经
济发展的新局面。从制度供给方面来说,要从多方面确立
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机制,政府的指导和调控要建
立在充分发挥这“两个作用”的基础之上,并保护“两个
作用”的有效发挥,而不能取代或限制“两个作用”的发
挥。
(二)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
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
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
的过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强
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我市县域经济工业化
进程,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县域
特色经济。要着眼于市场需求趋向,立足于区域自然资源
禀赋和原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打破行政区
域界限,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促进资源、资金、人才
技术等向特色产业或产品集聚,使其不断壮大规模,形成
优势,在县域内形成若干个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特
色产业集聚区。二是大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要把园区建
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好县
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
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引导资金、
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推进
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
工业理念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促进县域农业向经营规模化、投资多元化、布局区域化方
向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
相互依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
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
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
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点。要按
照现代化滨湖城市和“141”城市总体框架,推进我市县域城
镇化,重点抓好店埠、上派、双墩等中心城镇建设,加快
形成城市副中心。要把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
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
镇集中,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促进县域城镇建设发
展。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
受益”的原则进行市场化经营,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和
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将城市的
基础设施不断地向周边乡村延伸,对连接城乡和跨地区的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筹资
统一建设,以改善县域内外联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增
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
不多,企业数量偏少,民营经济不强,是当前我市县域经
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尽快
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加
大全民创业的宣传发动,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
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
资源,尽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
生动局面。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
制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
放手、放开,放宽准入限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
济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
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
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
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公有经济改革,参与新
上项目投资入股,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
(五)扩大引资规模,加大县域发展投入。现阶段,县域
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靠项目带动。长期以来,我
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是因为投资不足。因此,加快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
扩大投资。要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实
施东向发展战略,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抢占“地利”
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长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资本、产
业和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大
机遇,积极“进京跑省”,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里支持
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
良好硬环境。要着眼新农村建设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背景
结合本地“十一五”发展实际,认真谋划一批上规模、上
档次的项目,充实和完善县域项目库。每个县每年都要抓
几个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对重大项目要加强协调服务,
促进尽快开工、建设、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
(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比较优势。相对于沿海发
达地区和合肥市区,我市县域的要素集聚力和资源配置力
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要把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上,做到门槛更低、服务更好、环境更优,努力
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
聚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以转变思想观念
为先导、提高素质能力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为根本、改
善运作方式为关键、强化责任追究为保证,进一步改进工
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
环境。要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机制,根据省里
每年对县域经济考核的结果,对各个县进行相应奖惩,同
时每年开展评选经济发展“十强”和“十快”乡镇活动,
对评选出的乡镇给予奖励。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发展
业绩突出,在县域经济考核中大幅进位的党政正职给予重
奖和重用。使各个县、各个乡镇既有动力,又有压力,从
而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一、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01—2005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快。从2003年起,县域经济一举扭转了长期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05年,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6亿元,是2001年的2.4倍,年均增长14.5%,人均GDP突破800美元;实现财政收入15.05亿元,是2001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2969元,比2001年增加1150元,年均增长10.4%。今年上半年,三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8.83亿元、财政收入9.17亿元...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