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城市更新暨建筑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25-01-03
999+
26.17KB
1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XX 区城市更新暨建筑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专题召开全区城市更新暨建筑业
发展大会,回顾总结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工作,研究部署下
一阶段工作任务,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聚
焦聚力目标任务,高质高效推进城市更新和建筑业发展,
为推进“五个姜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马上,方书记还
要讲话提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根
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越是艰难越向前”,交出一份合格成绩单
近年来,面对新冠疫情等不利影响,在区委的坚强领
导下,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团结拼
搏,迎难而上、逆风起飞,推动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发展不
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抓好布局、拉开框架,承载能力变强了。结合
“十四五”规划编制,确定“一主两副三片区”功能布局
泰姜融合步伐加快;抢抓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契机,核减生
态红线范围 41.83 平方公里,新增中心城区建设用地 24.71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大到 35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
至65%,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
二是打通堵点、攻克难点,人居环境变美了。大力推
进棚户区改造,近三年,累计完成 54 个地块、120.3 万平米
征收搬迁,综合整治老旧小区 14 个、微改造 48 个、惠及群
众1.6 万户;全力改善水环境,新建污水管网 28 公里,整
治黑臭水体8条,老通扬运河东部片区水生态治理工程建成
运行,省考以上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创历史最高水平;以
壮士断腕的决心,取消开发区化工集中区定位,城市肌体
更安全、更健康。
三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生活变好了。着力完
善交通网络,建成 G328 海姜快速化、S229、三水大道南延
等32 条道路;全市首座生态立体停车楼投入运营,年均新
增公共停车位300 个以上;新、改建三水初中、实验小学幼
儿园等学校31 所,人民生活的便捷度、满意度显著提升。
四是换挡升级、积厚成势,建筑业发展质量变高了。总产
值、入库税收分别达 845.5 亿元、8.49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5.38%、11.73%;北京、湖北市场产值突破 70 亿元,建筑铁
军足迹延伸至非洲、北美等 14 个国家和地区;江苏宇辉获
批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中泰绿色建筑产业园正
式投产,正太集团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荣获“詹天佑奖”
填补全市空白,建筑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标高质
量发展新要求,对比周边城市新变化,对照人民群众新期
盼,我区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城市功
能亟待完善,突出表现在配套设施落后于发展需要,城区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不充分、不配套,快速路网体系有待
加强,部分医院、学校、小区与主干道的出入口“微循
环”不畅,出行、停车难题依然存在。城乡品位有待提升
部分干道两侧夹杂多处城中村,城村交织、风貌老旧,都
市感不强;城市辨识度不高,特色建筑和节点景观打造不
够,难以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记。城市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职责不清现象依然存在,市容环境管理还比较粗放,防违
控违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建筑业发展质态还需提升,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绝大多数本地企业缺乏轨道交通、隧
道工程等专业资质,房建类占比高达70%以上;相较于周边
市区,税收贡献度存在一定差距,姜堰“建筑之乡”的品
牌效应有所弱化,等等。下一步,我们要把存在的问题作
为主攻重点,持续加力发力,切实加以解决。
二、“时不我待开新篇”,按下城市更新快进键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迈入新时代、开启“十四五”,姜堰发展进入“快车道”
城市建设更要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绝不能
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对姜堰而言,不抓城市更新,融合
融入就会缺乏竞争力。作为“特色三城”之一,我们必须
策应泰州中心城市东进、高铁新城建设,着力提升我区在
市域中的战略地位,才能把地理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全
面迈入“泰姜同城”时代,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
中争得“一席之地”。对姜堰而言,不抓城市更新,转型
升级就会缺乏承载力。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是
支撑产业增长、集聚资源要素的主阵地。我们必须推动城
市转型与经济转型互动并进,着力增强人口集聚度、交通
便捷度、市场繁荣度,才能吸引人气、繁荣商气、集聚财
气,打造经济发展的“强磁场”。对姜堰而言,不抓城市
更新,民生发展就会缺乏持久力。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
必须聚焦群众呼声最强烈、意见最集中的领域,着力解决
好城市功能与群众需求不相匹配、城市发展水平与群众感
受度不相匹配的问题,让城市发展更加符合群众的所期所
盼所求,才能让群众享有更加舒适、更加幸福的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一主两副三片区”格局,大力
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统筹推进“十大行动、154 项
工程”,凸显“水韵古罗塘、最美金姜堰”的城市特质和
发展追求,全力打造“幸福水天堂”的生动样本。重点抓
好四个方面工作:
1.突出“功能大更新”,既要有格局、也要有格调,让
城市发展更硬核。一座城市,大处看格局,小处见格调。
要紧紧围绕功能硬核塑造,找准发力点,促进基础设施硬
实力和服务功能软实力同步提高。一是做优交通功能。凸
显“东连海安、西接泰州”区位特质,深化市区融合、城
乡一体,加快构建外联内畅的新交通体系。全力服务G328
南绕城快速化、S353、S411 改扩建三大市区共建工程,启
动实施S610 快速化改造,全面融入市区“20 分钟通勤圈”;
提升优化区内路网,新、改建姜堰大道、励才路南延等34
条道路,确保天目东路改造、富源路西延等10 条道路年内
通车,力争2023 年底基本实现城区道路“黑色化”;提档
升级镇村公路,新建“四好农村路”100 公里以上、县道大
中修30 公里以上,加快形成“镇镇相连、互联互通”的镇
村路网格局。二是做精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学校布点建设
确保姜中西校区一期建设年内启动,三水初中、新桥小学
及幼儿园、实小幼儿园城南园区4所学校8月份投入使用;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二人医开发区医院、妇幼保健院
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建设,新、改建城西、城南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完善体育设施建设,
以承办省运会赛事为契机,加快文体中心二期、射箭场等
比赛场馆建设,做到以赛兴城、以赛惠民。三是做强商贸
功能。合理布局大型商业综合体,以权威平台和主力榜单
为依据,吸引知名消费品牌以及网红业态、空白业态向大
型综合体、重点片区集聚;加快研究出台“首店”经济政
策意见,吸引“首店”品牌入驻,提升商业魅力;着力培
育艺术休闲业态,融汇餐饮、酒店、文化、休闲娱乐等各
种业态,打造更具时尚感、更加年轻化的特色区域,让更
多年轻人成为主动打卡姜堰的“自来水”。
2.突出“品质大更新”,既要有颜值、也要有气质,让
群众生活更舒心。城市每一处“存在”都是展示城市形象
的窗口。无论是地标建筑、安置房建设,还是生态提升、
文化打造,都要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品质塑造,力争“出
手即精品、建成即网红、见面即打卡”。一是改善人居环
境。处理好“面子”和“里子”的关系:“面子”上,要
精雕细琢重要节点,追求个体建筑物的“造型别致”,精
心打造店铺招牌、公交站台等城市家具,让城市经得起细
品、耐得住细看;实施城市光彩工程,重点对城市广场、
主次干道、水系两岸实施亮化景观提升,让城市的夜空更
璀璨、更温暖。“里子”上,要注重背街小巷更新,扎实
推进府北新村、兴梁公寓等10 个安置区建设,综合整治府
东新村、光明北村等17 个老旧小区,让群众迁有所居、住
有宜居。二是彰显水城风貌。姜堰是“三水之城”,水是
城市流动的韵律。要进一步做活城市水系,塑造水城水乡
特色,让一城清水造福姜堰人民,围绕中干河、老通扬运
河一纵一横城区水系,以运河文化、生态景观、商务休闲
全民健身为主题,重点建设串联老通扬运河、中干河、单
塘河、姜溱河、三水河的10 里滨水长廊,丰富提升水的生
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城市水系“环起来、游
起来、亮起来”。三是擦亮生态底色。要把节点当景点、
公园当花园、城市当景区,推动从“城市中建公园”向
“公园中建城市”转变。扎实推进城市“微添绿”工程,
启动中干河、励才南路等8万平米滨河绿化建设,新建总面
积17 万平米的天目山公园;加快“空转绿”,充分利用街
头巷尾零星地块,见缝插“绿”,打造一批街头游园、街
头绿地,让城市空间绿意盎然。四是提升文化内涵。文化
是城市的灵魂。要坚持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设计之中
嵌入广场、公园、场馆等公共空间,增强百姓对城市文化
的识别度、认同感和归属感;注重对历史街区、名人旧居
文保建筑的修缮维护,重点实施4300 平米的河西街古民居
保护项目,建成天目山石刻项目,努力把姜堰打造成有历
史、有记忆、有故事的城市。
3.突出“城乡大更新”,既要有魅力、也要有活力,让
融合发展更协调。城市更新,重点在主城区,但又不仅仅
是主城区,各镇街都要同步推进、同步更新,加快形成
“亮点纷呈、众星捧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做
强城市“副中心”。溱潼副中心,要着眼争创国家级旅游
度假区,统筹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水上游线提升、大健康
产业园等“十大工程”,高标准建设溱湖旅游公路环,全
力推动溱潼中学争创四星级高中、溱潼人民医院硬件品质
“双提升”,打造具有传统文化风貌、时代特征景观、鲜
明里下河特色的精品小城市;张甸副中心,要积极策应主
城区向西向南发展战略,借势高铁新城,从交通设施、功
能配套入手,谋划建设泰姜融合发展先导区。二是增强集
镇“吸引力”。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积淀,精
准定位集镇发展方向,做到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工则
工,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旅游、农业、生态等特色小镇;按
照“城乡一体、适度超前”的原则,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加快向集镇延伸,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
场运作的建设运营模式,推动城市建设元素融入集镇;加
大老集镇建设的经费投入和管理力度,加快补齐短板,完
善集镇生活配套,做好集镇主街道店面、立面出新工作,
让老集镇焕发新活力。三是提升乡村“美誉度”。注重特
色塑造,突出示范引领,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
串珠成链、连片成景,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全
域美”;放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持续推动村庄绿化
亮化、美化,新创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 6个;激发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
承接城市发展“溢出效应”,把美好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4.突出“管理大更新”,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让
城市治理更精细。一个城市美不美,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
厦,而在于城市管理者能不能为住在高楼大厦、后街背巷
的人,提供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一是观念要“新”。要深
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集中整治各类不文明行为,努力用
文明习惯改善城市面貌、用道德风尚提升城市魅力;树牢
人本思维,鼓励市民通过“有事好商量”等协商议事平台
参与城市管理,构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态;坚持“便
民不扰民、放开不放任”的原则,科学设置便民疏导点,
让城市更有人情味、市民更有幸福感。二是机制要“优”
要按照“区镇联动、城乡统筹、层级负责”的原则,加快
完善城市管理基础网络,明确管理标准、厘清责任边界,
做到不留空白和盲区;特别是要抓好违章建筑、后街背巷
广告店招等各个领域的常态整治和管理,真正让“应该管
的人能看得见、看得见的人能管得了”;要充分运用市场
规律,探索推行市容秩序管理服务外包,吸引社会资本进
入城市管理公用行业,推动城市管理社会化、市场化。三
是方式要“活”。扎实推进惠民智慧工程,打造智慧农贸
市场10 家、智慧技防小区 220 个、智慧技防校园 85 所;实
战应用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进一步整合人口、
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信息资源,加快打破“信息孤
岛”,给城市装上“智慧大脑”,实现“问题发现、平台
派单、响应处置、核查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
推动城市更新,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需要全
区上下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规划上要拜请高手。我们建设的是一座精致城市,精致首
先体现在规划上。在这方面,要舍得投入真金白银,邀请
高手参与重要区域、重要建筑设计,多留妙笔、不留败笔
结合“十四五”规划,我们正在编制交通、旅游等专项规
划,相关部门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强统筹协调,从根本上
解决“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等问题。需要强调的是,
要尊重规划、敬畏规划、落实规划,规划一旦确定不得随
意调整,做到项目始终跟着规划走,杜绝项目主导规划的
现象。投入上要用好市场之手。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决定性作用,既要充分用好本地企业的资源,也欢迎区
外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进来,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共同
参与城市建设。破解难题上要敢于出手。要有“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的坚定意志,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拔除征收
搬迁、违章建设等城市建设中的硬钉子。去年,我们成立
了13 个重点工程建设指挥中心,领导挂帅出征、部门协同
配合、每月督查督办,工程推进成效显著。城市更新三年
行动中,我们将延续这一工作机制,请牵头单位尽快制定
项目实施计划,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
要求,用严密的督查推进机制推动重点工程早开工、快建
设。
三、“擦亮品牌再出发”,争创建筑业发展新局面
区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上明确了“两争先”目标,建
筑业作为我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今后一段时期更要围绕一
个“争”字,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把“姜堰
建造”的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力争总产值年均增速
保持在20%以上,年内冲刺千亿级大关,到“十四五”末突
破2000 亿。“十四五”期间,新增施工综合资质企业1家,
新培育 2家百亿元以上、2家50 亿元以上产值建筑业企业,
创鲁班奖或国优项目8项以上。具体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1.要争转型,推动“四化”发展,争出先机、争出主动。
大浪淘沙,不进则退。只有抢抓转型大势,才能抢先发展
赛道。一是发展目标绿色化。去年,我区新增绿色建筑
80.9 万平米、增长12%,实现新建民用建筑绿色标准全覆盖,
但超低能耗的项目占比不高,“浅层地能及高品质绿色建
筑”未能完成市交任务。下一步,要从工程建造全生命周
期出发,优化绿色建筑管理系统,实行全流程闭环管理,
原则上政府投资项目及大型公共建筑,都必须按照二星以
上标准建造。二是建设运营一体化。增强“大建筑”意识
鼓励施工总承包建筑企业,积极探索 EPC、PPP 等经营模式,
跳出施工市场的低端竞争,聚焦投资、设计、开发、运营
的全产业链,“以投资换身份”“以开发换市场”,争做
全价值链综合服务商。三是技术手段智能化。当前,智能
化发展呈现出全面渗透、跨界融合的特点,建筑企业要准
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趋势,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区
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创新,进一步提高施工作业机械化、
自动化水平,主动应用吊装机器人、铺路机器人、焊接机
器人等,争创“少人工地”甚至“无人工地”。四是生产
方式工业化。去年初,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10 天落地
刷新了人们的认知,主要是采用了行业最前沿的装配式建
造技术,最大限度地采用拼装式工业化成品,实现了效率
最大化。目前,我区仅有江苏宇辉、中泰绿色建筑产业园
两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以及锦宸集团模具生产基地,
产业链亟待完善。建筑企业要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大力发
展部件生产、装配化装修等产业,勇当“建筑工业化”排
头兵。
2.要争市场,加快动能转换,争出份额、争出效益。市
场是企业的“生命线”,必须保持“稳”的定力,坚定
“进”的信心,义无反顾抢市场。一是进军新兴市场。重
点关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
等战略机遇,找准空白点、抓住机会点,努力在看似饱和
的市场中开辟新空间。二是抢占高端市场。要坚决打破房
建“一业独大”局面,拓宽经营领域,延长产业链条,积
极向先进制造业、绿色建材行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
领域延伸;通过合资、并购等手段,打破技术壁垒、资质
壁垒,努力在轨道交通、生态环保、石油化工等市场分一
杯羹,形成新的增长极。三是深耕本地市场。去年,我区
房地产开发项目总造价53 亿元,本地企业承接项目21 亿元,
占比 39.6%、下降14.4 个百分点。今年,我们启动城市更新
三年行动,总投资约280 亿元,广大建筑企业要主动出击、
全力争取,聚焦交通工程、市政设施、教育医疗等领域,
打造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3.要争一流,深化改革创新,争出品质、争出特色。面
对最新讲话系列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不断“强身
健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品
牌“叫得响”。去年,我区 13 家重点建筑企业总产值 692.4
亿元,占全区比重 81.9%,较2019 年提升2.87 个百分点,
头部企业的优势愈加明显,建筑市场的“品牌竞争”时代
已经到来。骨干企业,要优化结构体系和产业格局,积极
晋升资质等级,稳妥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并购重组,致力
成为“航母级”企业集团;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管理链
条短、成本低的优势,寻找细分市场,不断做专做精做特
争当“小而美”的隐形冠军。二是创新“快一拍”。要将
创新融入企业发展的基因,积极与大院大所共建技术中心
创新联合体, 力 争实现建 筑 领 域国 家 级科技进 步 奖项
“零”的突破;要坚持把“企业+资本”作为突破点,不仅
要能开发建设,还要善于资本运作,努力提升从资本市场
直接融资的能力。三是管理“上台阶”。当前,我区不少
建筑企业陷入“内卷化”,产值规模越做越大,利润却不
见增长,必须下定决心重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
治理结构,建立股权合理流动、股东进退有序机制,推广
“项目股份制”“股权流转制”,着力构建责权利明晰、
风险收益共担的市场体系。
4.要争服务,悉心贴心用心,争出活力、争出动能。建
筑业不用我们的地、不占我们的能耗,却给我们带来就业
带来税收,区委区政府对建筑业怎么支持都不为过。全区
广大干部要像服务工业企业一样,全力服务好建筑企业。
一是政策再加码。关键是落实好“一政策一中心一园区”
“一政策”,即“建筑业 16 条”。住建局要尽快完善配套
实施细则,相关责任部门要及时足额兑付奖补资金,用
“经济杠杆”撬动更多建筑企业返乡纳税、反哺家乡。
“一中心”,即建筑业发展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局、人社
局、金融监管局、公检法司要加强衔接,建立健全跨部门
协调机制,提供集行政审批、人才支撑、金融服务、法务
保障“四位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一园区”,即建筑科
技产业园,包括总部基地和产业基地。开发区牵头,住建
局、自规分局配合,尽快落实用地控规、土规调整;住建
局牵头,优选合作团队,6月底前形成园区建设规划方案、
总部大厦设计方案;同步开展入园企业招商,迅速排出首
批拟单独供地新建总部大楼以及拟入驻总部大厦集中办公
企业名单。二是管理再加强。长期以来,建设工程领域安
全生产事故易发、频发,转包、挂靠、出借资质等违法行
为,以及污水直排、扬尘防控不到位等现象时有发生。对
此,要深化安全生产第三方监管,推动建筑施工安全信息
化、施工扬尘监测、农民工实名制管理系统全覆盖,聚焦
招投标、工程变更等高风险领域,通过监督检查、查办案
件等方式,最大限度堵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漏洞,从
源头上杜绝项目腐败、利益输送等问题。三是保障再加力
资金方面,依托国有企业设立供应链融资平台,探索为重
点骨干企业提供适度的融资担保支撑。人才方面,住建局
人社局要牵头,实施订单培训、定向培养,加快构建产教
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推动建筑工人职
业化。法务方面,设立建筑业巡回法庭、检察室、警务中
心、人民调解委员会“四专班”,建立健全“一窗预登记
公检法联动、专业化办案”机制,帮助企业化解劳资、经
济等矛盾纠纷,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同志们,把姜堰建设得更加美好,既是时代赋予我们
的使命,更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期盼。我们不仅需要“一日
千里”的豪情,更需要立说立行的作风,希望大家以更加
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打一场漂亮的城市更新、
建筑业发展攻坚战,为打造“幸福水天堂”的生动样本作
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要:
展开>>
收起<<
XX区城市更新暨建筑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专题召开全区城市更新暨建筑业发展大会,回顾总结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聚焦聚力目标任务,高质高效推进城市更新和建筑业发展,为推进“五个姜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马上,方书记还要讲话提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越是艰难越向前”,交出一份合格成绩单 近年来,面对新冠疫情等不利影响,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团结拼搏,迎难而上、逆风起飞,推动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抓好布局...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