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
2025-01-02
999+
22.91KB
1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
xx 县位于 xx 省中南部,xx 市北部,地处东径 xxx°xx′
~xxx°xx′,北纬 xx°xx′~xx°xx′之间。东与 xx 县、xx
县为邻,北与 xx 县接壤,西与 xx 市、xx 县毗连,南与 xx
区、xx 县交界。全县东西长 xxkm,南北宽 xxkm,总面
积xxxxkmx,总人口 xx 万,下辖 x个街道、x个镇、x个
乡,x个景区管委会,xxx 个行政村(居委会)。
xx 县地形为“一山两岗一平原”,西部为 xx 余脉,中
部以东地区为平原。全县耕地面积 xxx.x 万亩,粮食年综
合生产能力 x亿公斤以上,素有“xx”之美称。xx 县是全
国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中国
“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
1.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1秸秆资源潜力
20xx 年以来,xx 县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 xxx 万亩左右,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xxx 万亩以上,主要种植小麦、玉
米、大豆、薯类等粮食作物,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作
物。20xx—20xx 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可收集秸秆量如
表x所示。
从表 x可以看出,20xx—20xx 年xx 县农作物秸秆产
生量每年都在 xx 万吨以上,可收集秸秆量除 20xx 年不到
xx 万吨,其他年份均在 xx 万吨以上,秸秆资源总量较大,
秸秆综合利用潜力大。
1.2秸秆利用种类
20xx 年以来,xx 县农作物主要以粮食作物、油料作物
种植为主,粮食作物中,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大豆、
薯类种植为辅;油料作物中,以花生种植为主、油菜种植
为辅;棉花、芝麻等其他作物种植面积较少,呈零星点状
分布。
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的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 x种作
物,大豆、油菜、甘薯、马铃薯、芝麻、棉花的秸秆产生
量相对较小。20xx 年以后,棉花已无种植面积。20xx—
20xx 年xx 县各类农作物秸秆利用情况见表 x。
从表 x中的各类农作物秸秆利用情况可以看出,小麦、
玉米秸秆可收集量、秸秆利用量都很大,小麦秸秆综合利
用率稳定在 xx%以上,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 xx%以
上;花生、大豆、甘薯、马铃薯、油菜等作物,随着新型
农机具、
农业机械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其秸秆综合利用率得到
稳步提升;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 20xx 年的 xx.xx
%提高到 xxxx 年的 xx.xx%,呈稳步提升态势。随着大量
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农作物秸秆利用量
将逐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将逐年提升。
1.3秸秆利用方式
xx 县秸秆利用方式主要为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利
用,其他方式秸秆利用很少。20xx—20xx 年xx 县秸秆不
同方式利用情况如表 x所示。
1.3.1 秸秆肥料化利用根据 xx 县土壤类型和气候生态
特点,经过多年的秸秆还田模式探索、经验总结、技术积
累,逐步形成了适宜本地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构建了比
较科学合理的肥料化利用体系。xx 县秸秆肥料化利用以农
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为重点,同步推进秸秆堆沤、积造农家
肥、过腹转化等间接还田方式。秸秆直接还田主要包括机
械粉碎深耕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等,是当前 xx 县最主要的
秸秆利用方式;秸秆堆沤、积造农家肥、过腹转化等间接
还田方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1.3.2 秸秆饲料化利用小麦、玉米、花生、薯类等秸
秆,是草食畜禽养殖的饲料,为增加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
从而更符合草食畜禽的口味,对含水量较大的秸秆采取氨
化、青(黄)贮等技术措施,对含水量较小的秸秆进行揉
搓丝化等处理,用于畜禽养殖的一种技术模式。既有效利
用秸秆资源,又减少粮食喂养成本,更增加养殖收益,是
xx 县仅次于肥料化利用的秸秆利用方式。
1.3.3 秸秆能源化方式 20xx 年以前,xx 县秸秆能源
化利用微乎其微。从 2023 年开始,随着秸秆离田大型农机
具的增多,秸秆打捆离田量显著增加,为周边生物质电厂
提供燃料,用于发电,实现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能源化
利用将成为 xx 县秸秆利用的又一方式。
1.3.4 秸秆基料化利用目前 xx 县花菇、香菇等食用菌
种植大户已不再使用农作物秸秆,只有一些小的平菇、双
孢菇种植户使用秸秆,秸秆使用量很小。
1.3.5 秸秆原料化利用 xx 县秸秆原料化利用发展速度
相对较慢,目前暂无这方面的利用。
20xx—20xx 年xx 县秸秆不同利用方式占比情况见表
x。
从表 4中可以看出,20xx—20xx 年xx 县秸秆肥料化
利用每年都在 xx 万吨以上,每年占可收集秸秆量的 xx%以
上、占秸秆利用量的 xx%以上,是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式;
秸秆饲料化利用 xxxx 年在 x万吨以上,占可收集秸秆量的
x%以上、占秸秆利用量的 x%以上,xxxx—xxxx 年,秸
秆饲料化利用每年都在 x万吨以上,每年占可收集秸秆量
的x%以上、占秸秆利用量的 xx%以上,是秸秆利用的又
一方式,并呈逐年上升态势;秸秆能源化、秸秆基料化、
秸秆原料化利用量很少,在“五料化”利用中占比甚微。
1.4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xx 县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近年来从政策推动、
技术推广、宣传引导、执法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手抓秸秆禁烧,一手抓秸秆综合利用。在秸秆利用种类
上,大力推进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薯类等秸秆综合
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升,20xx 年全县农作物秸秆
综合利用率达到xx%。在秸秆利用方式上,实施农作物秸
秆还田,构建适宜的秸秆肥料化利用模式,xxxx 年秸秆肥
料化利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 xx.xx%、占秸秆利用量的
xx.xx%;推广草食畜禽秸秆养殖技术,实现秸秆变肉换奶,
推动秸秆饲料化利用,xxxx 年秸秆饲料化利用占秸秆可收
集量的 xx.xx%、占秸秆利用量的 xx.xx%;从 xxxx 年开
始,开展秸秆打捆离田,为生物质电厂提供燃料,实现秸
秆能源化利用,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秸秆基料化利用微乎
其微,暂无秸秆原料化利用。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利
用不断优化,秸秆能源化利用提升明显,随着技术创新和
秸秆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秸秆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存在
较大的发展空间,前景可期。
2.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县、乡、村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
xx 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农作物小
麦、玉米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xx%以上,花生、大豆、
甘薯、马铃薯、油菜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尚有提升空间。
但也存在秸秆利用方式单一、秸秆还田成本高、腐熟慢,
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秸秆收储运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2.1秸秆利用方式单一
20xx—20xx 年,xx 县秸秆利用方式中,有 xx%左右
秸秆直接还田,作为肥料利用;有 xx%左右秸秆作为饲料
利用;秸秆能源化、秸秆基料化、秸秆原料化利用量很少、
甚至没有。
2.2秸秆还田成本高、腐熟慢
2.2.1 秸秆还田作业成本高为了还田秸秆与土壤充分
混合,达到精细整地的要求,一是必须使用大型机械作业,
二是尽量做到粉碎 x次,三是深耕深翻,打破犁底层,使
秸秆与土壤混合均匀,四是增加氮肥基肥用量或秸秆腐熟
剂用量。与农民以往的小型机械作业、施肥量相比,增加
了秸秆还田的成本。
2.2.2 还田秸秆不能及时腐解秸秆直接还田是 xx 县最
主要的秸秆利用方式,秸秆还田量大,而秋冬季雨、雪量
偏少,气候干燥,加之近几年极端天气影响,温度忽高忽
低,还田后的秸秆受温度、湿度、秸秆与土壤混合程度等
诸多因素制约,导致腐解较慢。
2.2.3 秸秆还田达不到技术要求根据秸秆还田的技术
要求,小麦秸秆粉碎长度≤xxcm、玉米秸秆粉碎长度为
xcm 左右、成撕裂状,粉碎长度合格率≥xx%,漏切率
≤x.x%,平均留茬高度≤xxcm。在实际生产中,常因机械
动力不足或人为因素,秸秆与土壤混合均匀度、旋耕深度
不够,旋耕后整地没压实、播种后没镇压,导致耕层土壤
悬空跑墒,极易造成吊苗、死苗。
2.3秸秆产业规模小、效益低
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多为小规模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
社、家庭农场等,规模不大,实力有限,布局零散。主要
表现为:1)秸秆离田利用产业规模小。为便于耕种、不误
农时,大多数农户选择秸秆直接还田。而秸秆离田利用企
业受机械、人员、时间、场地、资金等因素制约,收购的
秸秆量十分有限。2)由于秸秆利用企业一次性投资大、周
期长,效益偏低,所以大企业不愿涉足该领域。3)激励政
策不够。政府在用地、用电、信贷、税收、农机购置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或难以完全落实,企业遇到的堵
点和难点未能及时解决,致使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空
间受限。4)企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
团,缺乏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小,难以取得好的收益。
2.4秸秆收集成本高、卖价低、储存难
1)秸秆收集成本高。收集秸秆企业要提前备好财力和
人力,前期与当地乡镇及村委做好沟通和协调,确定收集
区域和面积,需投入拖拉机、搂草机、打捆机、抓草机等
农机具和运输车辆,租赁临时堆放场地,支付村委收集秸
秆的组织协调费用等。投入资金大,收集成本高。2)销售
价格偏低。秸秆销售价格受各地天气、投入成本、距离远
近、运输费用、收购量多少等诸多因素影响,收购企业根
据自身需要和市场调研确定收购价,平常年份价格相差不
大,特殊年份价格相差较大,但总体价格偏低。据调查,
秸秆电厂收购价每吨 xxx 元左右,除去收集、储存、运输
等环节的成本后,可获利润较低。
3)秸秆收集储存难。秸秆收集季节性强、时间短、占
用场地多,为及时清理占用场地,保证农户按时耕种,收
集企业要想尽一切办法销售或重新租赁并转移至耕地以外
的场地。秸秆打捆堆垛后易霉变、发热、甚至自燃,需进
行防雨、防潮、防火等设施建设,储存和防护费用较高,
储存风险较大。
2.5秸秆收储运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xx 县的一些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
庭农场、种养大户陆续开展了秸秆收储,但基本上是各自
为战,根据自己需要收储或只收企业所在地周边的秸秆,
没有建立配套完善的秸秆收储网点,无法形成秸秆收储运
体系,在收储运体系建设和运营上没有形成健全的机制。
3.秸秆综合利用对策建议
3.1政府推动,政策引导
各级政府要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
要求,强力推进秸秆禁烧工作,以禁促用,推动农作物秸
秆高效利用。制定并出台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在用
地、用电、信贷以及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采取有效
措施,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逐步建立秸
秆高效利用的长效机制,激励秸秆利用市场主体做大做强,
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提质增效。
3.2完善利用方式,推动秸秆多元利用
xx 县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是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利
用,从 2023 年起,随着大型秸秆离田机械购置应用,一些
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秸秆打捆离田,卖给生物质电厂作为发
电燃料,实现秸秆能源化利用,据调查统计,2023 年全县
销售给周边生物质电厂的打捆秸秆 x.xx 万吨,随着秸秆离
田机械、从业主体、从业人员数量增加,秸秆打捆离田利
用量将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但秸秆基料化、秸秆原料化利
用受xx 县产业所限,目前仍无利用条件。县、乡政府要结
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农业农村发展需求,按照“先农后工、
肥饲并重”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秸秆综合利
用的结构和方式,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多元化利用,产业化
发展。
3.3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县政府要结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
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措施的落实,
大力开展农作物从种到收全程社会化服务;要落实国家农
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大型大功率拖拉机、搂草机、打
捆机、打包机、抓草机、揉丝机、粉碎机等秸秆综合利用
机械的政策支持力度,撬动金融信贷和社会民间资本投入,
引导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积极参与,扩xx
业农村有效投资,增加全县大型新型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保
有量。大量大型新型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和农业全程社会
化服务的推进,有效提高了耕地深耕深翻、精细整地、播
种、病虫害统防统治、收割、农作物秸秆粉碎深耕还田质
量,同时为农作物秸秆打捆离田利用提供了保障。社会化
服务主体或组织根据服务区域、面积、机械数量,自行制
定计划,组织机械、人员、车辆等,在农作物从种到收全
程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及时将农作物秸秆打捆离田,或直
接运至生物质电厂作为燃料,实现秸秆能源化利用;或卖
给养殖企业作为饲料,实现饲料化利用。避免了秸秆全部
直接还田,促进了秸秆离田利用,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水
平。
3.4延伸秸秆利用链条,力促秸秆产业发展
各级政府要围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等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农用优先、多元利用”的工作原则,因地因时因势,以制
度创设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提升为方向,
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在秸秆堆沤生产有机肥、秸
秆饲料深加工、秸秆发电、秸秆生物气化、秸秆热解气化、
秸秆生产食用菌、秸秆生产板材、秸秆制作工艺品、秸秆
生产木糖醇、秸秆生产纸浆和纸张等方面延伸秸秆利用链
条,推进秸秆产业化利用,切实解决秸秆收集成本高、储
存难、效益低的难题。逐步建立下游秸秆收储企业、上游
秸秆利用产业的良性秸秆利用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推动
秸秆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扶持壮大秸秆利用市场主
体,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打通利益链,形成产业链,实
现多方共赢。
3.5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
以政府推动、政策驱动为先导,企业、组织、农户参与
为主体,秸秆产业发展为方向,构建“集-储-运-用”有机
结合的市场化、网络化运作机制。扶持发展秸秆收储大户,
培育壮大秸秆加工转化市场主体。逐步建立“县有龙头企
业、乡镇有集中收储场地和收集主体、村有秸秆收储网
点”的收储运体系,推进秸秆收储运专业化、市场化、产
业化。
3.6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3.6.1 加快新技术研发、推广与应用相关科研院校要
加大秸秆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有实力的秸秆利用企业要
加大秸秆利用新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加强校企协作,共
同开展秸秆“五料化”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特别
要研究并优化当下秸秆利用量最大的秸秆机械粉碎深耕还
田、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编制助力后茬作物稳产优质
的秸秆还田规程,最大程度减少秸秆还田引起的麦苗黄、
病虫害增多等不利影响,实现秸秆还田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同步提升;同时,要加大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
原料化等产业化深加工利用技术研发,延伸秸秆产业化利
用链条,提升秸秆利用附加值,实现企业秸秆利用规模与
效益双赢。
3.6.2 加快新产品的研发、推广与应用相关高校、科
研院所、企业要聚焦当前农业生产特性和秸秆利用农机具
需求,采取基层调研、用户走访、实地操作等形式,获取
各地秸秆利用农机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秸秆利
用农机具的研发,不断改进、完善和提升正在使用的农机
具。既要研发适应平原地区大块地的大型秸秆利用农机具,
也要研发适应山区小地块的小型秸秆利用农机具,更要研
发适应当前各地秸秆产业化利用的新机械、新设备、新产
品,根据相关流程,及早进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推动秸
秆利用新机械、新机具、新产品、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切
实提升秸秆利用的效能,加快秸秆利用产业化、市场化进
程。
3.6.3 加快秸秆利用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对各地秸秆利
用好的方法、新的做法,相关部门要及时引进、示范、推
广、应用,结合本地实际,总结出适应本地的秸秆利用新
方法、新举措,因地制宜、示范引导,由点到面、区域推
进、普及应用,不断增强新方法的辐射带动效应,逐步建
立可推广、可持续的秸秆高效利用模式。
摘要:
展开>>
收起<<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xx县位于xx省中南部,xx市北部,地处东径xxx°xx′~xxx°xx′,北纬xx°xx′~xx°xx′之间。东与xx县、xx县为邻,北与xx县接壤,西与xx市、xx县毗连,南与xx区、xx县交界。全县东西长xxkm,南北宽xxkm,总面积xxxxkmx,总人口xx万,下辖x个街道、x个镇、x个乡,x个景区管委会,xxx个行政村(居委会)。xx县地形为“一山两岗一平原”,西部为xx余脉,中部以东地区为平原。全县耕地面积xxx.x万亩,粮食年综合生产能力x亿公斤以上,素有“xx”之美称。xx县是全国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中国“...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