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连片发展农业产业调查报告:整合资源聚特色集中连片兴产业
2024-12-26
999+
20.63KB
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县连片发展农业产业调查报告:整合资源聚特色集中连片
兴产业
我县是全省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人口 25.92 万人,
耕地面积 229.28 万亩,其中水田 43.29 万亩。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
产品产量居全省首列、全国百强,是全国粮食、生猪、油料、桑蚕、
油橄榄生产基地,中国米枣之乡,中国麦冬之乡,连续六年荣获全
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近年来,县紧紧围绕“3+5”现代农业产业体
系,推进优质粮油、优质生猪和优质蔬菜及米枣、藤椒、油橄榄和
特色薯类连片发展,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县域经济快
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做法
(一)整合资源,集中连片建设产业基地
一是粮油连片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围绕产粮大县基础定位,稳
定粮油播种面积,狠抓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加强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全方位辐射带动粮油生产。全县
规划以塔山镇为核心,在 23 个镇乡建立“高芥酸”油菜基地;以西
平、金石为核心,在 40 个镇乡建立“双低”油菜基地;以建平、断
石、新生为核心,在 43 个镇乡建立玉米产业基地。通过大力整合中
央小农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目前已建成建平—金
石、塔山—龙树 2个5万亩油菜核心示范区,建平—金石、断石—
新生、石安—塔山 3个5万亩玉米核心示范区。引入国豪种业等 3
家种子生产企业建设油菜、水稻、玉米等良种繁育基地 2.5 万亩,三
大产业基地良种覆盖率达 200%。
二是畜禽规模养殖成效明显。深入实施“2532”优质生猪工程,
依托明兴、小寨子、新希望等国家、省市良种繁育场,推动全县生
猪产业快速发展。2022 年,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户)达 5586 个,
其中:生猪规模养殖场(户)3737 个(万头猪场 7个),规模养殖
率57%,市级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6个。利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资金,在全县范围内新建 600 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规模猪场 57 户,
改扩建圈舍 5.6 万余平方米。明兴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园和紫垣、石柱、
桐子、三湾、若蓓、打虎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开工建设;新希望石
安清泉村父母代猪场、西平三圣村父母代猪场等均已开工建设,以
花园八字老村为核心的 200 头优质生猪产业园已启动,塔山现代畜
牧业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高堰乡治玮
“跑山鸡”、幸福乡春燕兔业、立新镇斌慧肉鸽、黎曙镇轲文珍禽
等特色禽类养殖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三大蔬菜产业带初见雏形。制定《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20-2025 年)》,明确提出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措施,通过政
府引导、部门支持和业主投入等多方参与模式,全县基本形成以绵
三路为轴心的大棚设施蔬菜产业带、沿江地套作高架蔬菜和新德、
潼川、灵兴等镇为核心的环城商品蔬菜产业带。
四是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效益日趋明显。立足资源优势,按照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布局,全县已形成以花园、永明为核心的 4万亩
产业基地,以永新为核心的 3万余亩崭山米枣种植基地,以建设为
核心的 2万亩油橄榄产业基地,以前锋、百顷为核心的 2万亩藤椒
产业基地,以金鼓为核心的 3000 亩紫薯产业基地,在潼川、石安等
镇启动建设 20 万亩核桃产业基地。县被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出
入境检验检疫局命名为“出口麦冬生产基地”,花园、灵兴等 3个
麦冬种植区被省农业厅首批命名为“四麦冬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
区”,永新镇崭山村、花园镇营城村分别被列为全国、全省“一村
一品”示范村。全县有立新“一口茄”、前锋向阳红藤椒、建设
“巫家沟”大蒜等27 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永明、永新2个专业
镇。
(二)培育带动主体,延伸产业链
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神龙粮油、隆源食品、潼
川豆豉等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入驻芦溪食品城,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上海梅林、祥隆火腿、智华皮蛋等畜禽类加工企业产能不断提升;
曹氏酱腌菜、金鼓粉条、代代为本等一批新兴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业不断发展壮大。明兴农业、新希望、小寨子等规模养殖场成为推
动三台生猪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台沃、永生、惠天等农资服务型龙
头企业成为三台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出
多样化、大发展的趋势。2022 年,全县省、市、县级重点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 75 家,其中省级 3家,市级 40 家,涵盖农副产品生产、
加工、保鲜、运销、服务等多个领域。43 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
实现销售收入 24 亿元,其中,上海梅林、神龙粮油等 7家企业年销
售收入过亿元,上海梅林年入库税金超过2000 万元。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2022 年,全县已建立农民专业
合作社 263 个,有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组织 66 个,农民合作示范社47
个,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4.5 亿元,共有社员 5万余户,占总农户数
的23.2%。全县由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技人员、供销人员及其
它主体牵头兴办的专业合作社分别占 55%、30%、5%、20%;合作层
次从农业生产拓展到流通、加工、社会化服务等经营领域。全部合
作社中,统一采购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达
50%以上;实行统供农资让利、统一营销返利、年终盈利返还等利
益分配方式的合作社 278 个,占总数的68%;经营领域从单纯的农
产品生产,拓展到农资、农技、农机、植保等服务行业,呈现出经
营多样性特点,扩大了农业产销对接面,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市
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
(三)创新思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利互惠、共兴多赢的关系,是农业
产业化持久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化带动作用,坚持推行龙头企
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较为紧密的产销机制,增加农民在产业
化经营中的收益。积极推广明兴农业、新希望等公司生猪零风险四
六保底分成,曹氏酱腌菜“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刘营青龙生
猪养殖“合作社+市场+农户”,立新科美“合作社+外企+基地+农
户”、大兴农机种田托管、台沃公司农资农技全程套餐服务等利益
联结模式,不断完善利益分配关系。大力推行西普、神龙粮油等
“合同订单”模式,形成“保护价收购”和“利益兜底”等农民直
接受益的运行机制。引导带动主体通过“利润返还”、“收益分
成”等模式把加工、流通等环节增值的一部分利润,通过多种形式
返还给合同农户或合作社成员。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构建“股份
制”、“一体化经营”、“一地二主”、“六方合作+保险”等更加
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使农户通过以生产要素入股,保底分红或股
份合作,结成紧密的一体化的生产经营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确保
让农民分享更多的产业化经营成果。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增强履约
自觉性,推进产业链条上各主体一体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不强。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
生产单位分散,且地块零碎,实用技术集成运用推广难度大,专业
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效益较低。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全县 43
户市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只有7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还有7户年销
售收入在 2000 万元以下。部分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没有与农户
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多是单一的农产品市场买卖关系,部分订单
农业在操作上也有较大困难。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自然条件较差,地势起伏较大,
水田、旱地比例失调(水田面积为 43.28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36%,大半为旱地),土地较为贫瘠。受丘区自然条件的制约,水
利设施建设还较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较弱,靠天吃饭的局
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
(三)社会化服务与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与保
障体不健全,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较低,专业化、产业化
仅初具规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服务较多,加工、销售服务能
力还较弱,还没有形成真正有影响的大品牌和带动力强的产业链。
三、工作建议
(一)依托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北路现代农业优势区
集中力量推进涪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按照“特色突出、
产业升级、三产互动、城乡一体”的思路,积极发展“2+2”现代农
业体系(两个主导产业—麦冬、蔬菜,两个配套产业—乡村旅游、
生态养殖),建成望松路、绵三路沿线标准化种植、标准化养殖、
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和乡村旅游环线。一是连片发展麦冬主导产业。
麦冬种植示范片面积达到25000 亩,重点建设花园镇涪城村万亩展
示区和天坪村2000 亩GAP 标准化种植园;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0
亩,其中大棚蔬菜 500 亩、高架蔬菜 2000 亩、露地蔬菜 2500 亩。
二是积极发展北路产业园。引导梓州、佳鸿、天泰、美地、园林苑
等农业公司加快建设五柏村现代农业产业园、蓝莓现代观光农业产
业园、天泰休闲农业示范园和玉星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大力推进
藤椒、蓝莓、蔬菜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形成观光环线。
三是启动建设 200 万头生猪产业园。采取“园区+龙头企业+专合社+
养殖户+科研院所”的“五元组合”和“七统一分”模式及保底四六
分成”、“零风险寄养”等利益联结机制,打造生猪良种选育—扩
繁—商品育肥及饲料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和质量可追溯的现代生猪
产业,年内计划在园区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 2个,新建标准化
圈舍 6000 平方米。四是着力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城。积极引导农产
品加工企业到芦溪工业集中区(西部生态食品城)集中集群发展,
并在该区域建设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电子交易平台和质量检验检
测中心;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茶、饮料等功效成分浓缩制
剂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五是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利用好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促进农民市民化,助推农业产业规模经营连片发展。
(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
充分发挥县财政500 万元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紧紧围绕“两个带动”,积极招大引强,大力培育旗舰型龙头企业
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内新培育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4家,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 60 个,其中市级合作社、示范社各4个。鼓励龙头
企业、专合组织进行新品种研发引进、技术改造、品牌创建和标准
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利益兜底、股田制、技物结合全程服务、
种田托管等多种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实施“头
雁”工程,大力开展以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种养业
骨干和村干部为重点的新型农民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善
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职业经理、职业经纪人和农村技能服务
型、生产经营型人才。建立健全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回乡立业、
杰出乡贤反哺农业的支持扶持政策,逐步培育独立经营、联户经营、
合伙经营等多种生产形式并存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三)加快构建农产品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健全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养殖大户积极进行农产品
品牌认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
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鼓励与省内外各大超市直接开展“农
超对接”,支持建立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和配送中心。加强农林水
畜基层服务体系和防汛抗旱服务队伍建设,构建全程覆盖、综合配
套、便捷高效的公益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公路改造,把农
村公路优先向专业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延伸,畅通农产品购销渠
道。
(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夯实产业发展支撑
分年度科学编制全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规划方案,明确整合资
金投向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项目主管部门在确定项目投放方向
和资金安排时必须报请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
2023—2024 年全县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投向涪江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
片的 5镇38 村和塔山—石安 20 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确保实现
“集中打造、综合示范、连片扩面、整体推进”的整合目标。
摘要:
展开>>
收起<<
县连片发展农业产业调查报告:整合资源聚特色集中连片兴产业 我县是全省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人口25.92万人,耕地面积229.28万亩,其中水田43.29万亩。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省首列、全国百强,是全国粮食、生猪、油料、桑蚕、油橄榄生产基地,中国米枣之乡,中国麦冬之乡,连续六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近年来,县紧紧围绕“3+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优质粮油、优质生猪和优质蔬菜及米枣、藤椒、油橄榄和特色薯类连片发展,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做法 (一)整合资源,集中连片建设产业基地 一是粮油连片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围...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