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2024-12-24
999+
18.61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在全省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同志们: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
力点。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关乎区域
发展弯道超车、跨越赶超的时代命题。**深入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以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为
统领,强力推进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创新策
源、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生态构建等方面全面发力,加
快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
业总数突破 7000 家,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一、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强大动能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必
须着力加大源头技术的有效供给,实现关键领域“从 0到
1”的突破,全面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
强载体,筑牢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以国家战略和**产
业需求为导向,加快锻造全市战略科技力量,以**科创区
为核心承载区,全力构建以中国科学院**材料所、**实验
室等为牵引的科创平台体系,有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
力。与中国科学院牵手打造院地合作标杆典范,支持中国
科学院**材料所实施“双突破双倍增”(全国重点实验室、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零的突破,科研经费投入、高层次
人才数实现倍增)计划。优化市级重点实验室认定管理,
2023 年新认定 A类市级重点实验室 30 家。
强源头,夯实基础研究能力底座。对接基础研究顶级资
源,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订合作协议,设立总规模 4
亿元的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建立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
持机制,推动全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年均增速超过 30%。
加大重点平台基础研究支持力度,2023 年,3项原创成果
在Science 发表,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9项,在甬
高校进入 ESI 全球前 1%的学科达到 16 个,均创历史新高。
强攻关,构建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健全“企业出题、全
社会解题、企业评判、市场化应用”的协同攻关机制,启
动“科创**2035”重点研发计划,完善从产业需求端提炼
科研选题的机制。2023 年立项市级重点项目 237 项,其
中“315”领域项目占比 80%以上。在全省率先探索以产品
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攻关机制,支持产业链
龙头企业或关键节点控制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
校院所共同攻克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多主体全链条
的创新联合体建设模式获批国家创新改革试点项目。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面向新质生产力
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立
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
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提升现代化产业链韧性。
全力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遵循企业孵化培育、成长
扶持、推动壮大成长规律,形成以 2.3 万家省级科技型中
小企业为基石、7014 家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48 家省级
科技小巨人企业和 15 家省级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的科技型
企业成长梯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
减免等政策落实力度排在全国前列。鼓励实施 3亿元以上
工业企业研发机构、“361”产业高能级研发机构全覆盖行
动,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达 4206 家,数量居全省第
一。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探索“科技攻关—场
景验证—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出台《关
于加快场景开放推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举办**“科创
**2035”重大应用场景创新大赛,形成“以赛代评”“以
赛代招”新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千万”专项行
动,迭代升级科技大市场 3.0,累计培养技术经纪人1502
人 。 2023 年 , 全 市 技 术 合 同 成 交 额 达*** 亿 元 , 增 长
72.1%,总量居全省第二。
优化以创新为导向的产业布局。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深
化“链长+链主”协同机制,实施工业企业上云和规上工业
企业、“大优强”企业、重点(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全
覆盖行动。新兴产业加快壮大,重点推动智能光伏及新能
源、集成电路、软件与互联网、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4
个新兴产业集群扩量提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前沿
新材料、未来智能、元宇宙等九大赛道,加快建设国家、
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要贯
彻落实“三支队伍”建设要求,打通高素质人才“引育留
用”全链条,加快打造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引才突出“开放灵活”。迭代升级**人才工程,“十四
五”以来支持高层次人才项目 1126 项,创新建立“随到随
报,即评即补”机制。在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
建设 6家海外工作站,拓展全球引才脉络。在全国率先出
台海外工程师政策,资助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超2500 人次。
推动科技与公安出入境窗口建立“一窗通办”服务,推动*
*外国高端人才互认。
育才突出“一体谋划”。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
深入推进科教产共同体建设,以**科创区为核心区域,探
索“学科+产业”“实验室+孵化器”“创新中心+工程师
组”等模式,“以科教产共同体支撑**科创区高质量发
展”试点入选首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增设青年科技创新
奖,近两年 3人(团队)获科技创新特别奖,18 人获青年
科技创新奖。推广科研助理制度,广泛动员市内科研单位
和科技企业设置科研助理岗位,2023 年科研助理岗位吸纳
高校毕业生 2480 人,吸纳人数居全省第二位。建立科技活
动在线发布机制,定期向全市企业发布高校院所重点科研
论坛等活动。
留才、用才突出“名利双收”。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比重
提高到不超过 60%,允许高校院所将成果转化收益以不低
于75%的比例奖励给相关人员,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减轻科研人员的项目管理负担,在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
研究等计划项目全面实行经费“包干制”、“里程碑式”
关键节点管理。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平台一政策”授权松
绑综合改革,在**实验室试点“两个直接”“三个自主”,
**实验室引进科研人员超400 人。
四、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
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要加快构建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集聚融
通的产业创新生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
融合,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出台《**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
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深化财政资金“拨改投”试点,带
动社会资本直接投资 19.98 亿元。构建覆盖科技企业成长
全生命周期的梯次化信贷服务体系,用好科技型企业“研
值”增信机制,强化对高创新性、高成长性企业的金融要
素保障。落地全国首单科技攻关专项保险,累计为 21 家企
业提供 5000 万元保障额度。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
全市 143 家上市公司中60%为高新技术企业。
打造开放合作共同体。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创新
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中国(城市)—中东欧国家开放创
新合作指数排名全国第 6位。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
同体,大力推进沪甬产业合作,高水平唱好**“双城记”,
推动**科创区与**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建立跨行政区协同发
展机制。加快“科创飞地+产业飞地”建设,在**、**等创
新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飞地”,支持山区26 县到我市设
立“科创飞地”。
贯通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一件
事”集成改革,创建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
设城市(地区),连续三年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考核排名居
全国前两位。打造知识产权“保险+维权+服务”**模式,
该模式入选全国首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保险典型案例。
落实“简案快办”机制,积极专利纠纷行政裁决办案周期
压减35%。积极构建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预警通报和多
元解决机制,护航企业更好“走出去”。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摘要:
展开>>
收起<<
在全省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同志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关乎区域发展弯道超车、跨越赶超的时代命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为统领,强力推进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创新策源、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生态构建等方面全面发力,加快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000家,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一、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增强创新...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