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4-12-17
999+
20.19KB
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某市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实施优质粮油建圈强链
行动,提升现代农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服务水平,构建集约、高
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服务生态圈,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江南粮仓”,在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式现代农
业发展方面蹚出了有效路子。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一)开展校地院企联合研发。联合农科院等 30 家院校和企业,
采取“龙头企业+第三方运营平台+应用场景”的模式,建成了全省
农业生物工程(水稻)研究中心、中化农村社会化服务西南中心、
江南粮仓科创中心、天津大学全省创新研究院分子育种与生物超算
中心、农业大学“政产学研用”校地合作基地、农科院专家服务基
地、全省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
基地“四中心四基地”科研载体。联合中化集团、北斗卫星、气象
等龙头企业,搭建集农场管理系统、精准种植系统、数字运营系统、
品控溯源系统的 MAP“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系统,在川渝云贵 4
省建成 21 个区域服务中心,为 150 万亩优质粮油基地提供全产业链
综合服务。
(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联合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农业
大学合作共建江南粮仓研究院,同农业大学等 18 所高校院所建立了
合作关系,引进 139 名高层次人才,引入蜂胶提取液或软胶囊等 26
个关键核心技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常驻 30 名科技特派员,开
展两批“揭榜挂帅”研究课题项目,推动米酒专用稻品种选育等 37
项校院企地合作项目。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是全省研发
主体最多、试验品种最多、转化推广面积最大、西南地区最具影响
力的粮油中试熟化基地,累计选育 65 个优质粮油新品种和筛选 23
项新技术在全省推广。
(三)积极促进农业技术推广。集成推广优良品种,全市推广
“全省稻香杯”等优质稻品种占比达 90%以上;集成推广粮油种植
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组建我市“江南粮仓”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队,
建立“16+2”园区“1对1”指导服务机制,培育“16+2”粮油园区的
百亩科技攻关示范点、千亩粮经复合高产高效示范片、万亩粮油高
产示范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人机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集成
技术 10 项以上;组织实施水稻绿色高产创建挑战赛,激发广大农户
科学种田、夺取高产的热情,以主攻单产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全市
水稻单产潜力,努力将专家试验田产量转化为种植户产量。组建全
省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专家领衔的专家服务团队,围绕粮油生产
关键技术,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粮油生产经营主体培训、指导、服
务,构建“科研院所(专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场景”农业
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全年开展科技培训、现场技术指导 10 场、1000
人次,推广优质粮油新品种不低于 6个、新技术不低于 6项,推广
应用面达 95%以上。
二、以设施农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一)实施数字粮油示范区建设。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
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推动区块链、5G 信息
技术先行先试,重点实施江南粮仓数字乡村试点项目、耕地保护智
慧系统、农科院人工智能农场、中化 MAP 智慧粮油等建设项目,推
进粮油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建设1万亩数字粮油高
产稳产高效示范基地和千亩粮油科技示范区。链接全省农业大学、
中种集团等 15 家院校、企业资源,建成粮油工程技术科创中心、粮
油营养健康检测中心、稻鱼共生科创中心等 7个粮油科研服务平台,
打造 AI 农业云平台,联通国家、省级、市级和本地4级追溯体系,
提供物联网测控、智能节水灌溉、农机定位耕种等全产业链标准化
服务。
(二)建设未来农田试验区。引进省农科院等院所创新团队,
率先在全省开展无人驾驶插秧机、水稻无人机“种肥药”一体化等
“5G+智能农机”示范应用,通过精准定位、智能避障、远程遥控、
无人驾驶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园区农业信息
化水平达 90.5%。建立“五良”融合发展机制,搭建“农机智慧云
仓”平台,线上线下实现农情监测、农机调度、机手培训一体化发
展,推广工厂化育秧、无人机飞防、稻田综合种养等现代农业技术,
建成 2500 亩“未来农田”“超级农田”试验片区。
三、以智慧农业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一)加快推进建设高产高效的“江南好田”。开展智慧稻米
核心示范区、耕地种植用途智慧管控试点,构建“空天地”智慧农
业感知网络,实现耕地智慧化保护、种植实时化监测。推进智慧农
田建设,实施耕地保护智慧系统、“十化同步”智慧农场等项目,
打造信息网、设施网等“七网”融合的新型农业基础设施,赋能粮
油产业发展。打造“智慧赋能良田”示范,聚焦“全程机械化+综合
农事”,建成 MAP“空天地”智慧农业系统,率先开展无人驾驶插秧
机等“5G+智能农机”应用,农业信息化水平达 90%。提升粮油储存
购销水平,建设成粮集团江南粮仓智慧中心等项目,依托“江南好
米”运营平台打造一批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提升粮油品牌
附加值和显示度。
(二)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着力开
展粮油产业数字化试点县项目建设,加强农机+北斗导航应用、“鹰
眼+AI+四情监测”,利用通讯铁塔高点优势,安装高清智能摄像头
和四情监测设备,实现耕地24 小时可视化在线监测和“四情”监测,
提高粮油种植、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地智能监测能力;加强与电
信合作打造江南粮仓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提升全市数字农业应用水
平;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和市级累加补贴政策,开展农机新机具
新技术试验示范,全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到94%。
四、以产业融合拓展现代农业发展
(一)完善农粮体系。构建“订单农业+烘干+收储+加工合作+
连锁配送+科技指导”粮食产后全过程服务体系,建立“龙头企业+
合作社+经营联合体”品牌运营机制,联合五粮液、中储粮、红旗超
市等用粮企业组建“江南好米联盟”,打造桤泉粮油食品加工体验
店、艾家食品线上售卖直播活动室等展销平台,链接优质渠道和消
费者需求,开展优质粮油订单种植面积达 15 万亩以上,实现粮油品
牌化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构建“商超直供+电商直销”绿色食品
供应链体系,做强粮油加工和销售环节产业链,力争桤泉绿色食品
产业园产值增长20%以上。构建“崇耕公共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双
品牌标准体系,重点从企业生产标准制定、产品质量安全、核心指
标优势、产品包装安全 4个方面制定准入管理标准,为 13 个粮油主
打产品及衍生产品赋码。
(二)突出农旅融合。着眼放大“江南粮仓”引流效应和旅游
价值,建设总投资 64 亿元、年度投资 13.7 亿元的“江南乡游”项目
集群,唤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乡愁记忆。一是塑
造大美乡村形态,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等项目,将山水风光、田
园意境融入城乡空间,着力呈现“稻田就是湿地、菜地也是景观”。
二是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培育体验农业等“农业+”业态,建成竹艺
公园(一期)等引领项目,呈现一批高品质乡村消费场景。深化推
广“五星村乡游”模式,加快推进竹艺公园二期等 14 个引领性文旅
项目,建成江南酒村等 10 个新消费场景,推动乡村业态升级和乡村
消费升级。三是构建利民惠民机制,建立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
推进幸福里、竹艺村等 10 个示范项目,构建“龙头企业+集体经济+
专业运营公司”模式,带动农民多元化增收。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居。一是增强片区承载功能,针对
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较低的现状,实施西江湾城乡融合社区等项目,
提升人口吸附承载能力,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二是增强片区
服务能力,针对片区教育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加强与省市优质资
源对接合作,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三是增强片
区治理效能,实施智慧蓉城我市运行管理平台、智慧综合执法、数
字乡村等项目,探索实践“全科网格”等基层治理模式,持续提高
城乡治理水平。
五、以人才培育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一)组建农技专家热点。设立农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给予
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科研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等政策扶持,引
进浙江大学、西华大学、农科院等院所创新团队 19 个、高层次人才
125 名,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个、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1个、
省级技术中心 3个,实施米酒专用菌种选育、稻渔设施综合种养等6
项技术攻关,推动浙江大学我市农民合作社教学实践基地、智能鲜
米机等校地企合作项目 25 项。联合中化化肥、瑞士先正达、以色列
安道麦等行业国际龙头企业,累计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185 人为
粮食生产提供品种规划、测土配方、定制植保、烘干仓储等“7+3”
全程解决方案,满足规模经营主体对耕、种、管、收、卖等环节多
样化服务需求,推动园区企业年均产值增幅达37%。
(二)培育壮大智慧新农人。采取“国有公司投建培训基地+社
会资本投建匠村工坊”方式,联动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工匠学院—全
市工匠·我市乡村振兴职业培训学院,提供“学历教育+技能传授”
导师制培训服务,创新开设农业经理、作物栽培、互联网营销师等
体验式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提供技能培训、技能创新、技能应用、
技能产业化全链条技能服务,已授予 1200 余人结业证书及职业鉴定
证书。联合全省农业大学、全市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院所,打
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专家大院+专家工作站”实训基地,培
育资源环境、农村电商、品牌营销等领域师资库教师 150 人,提供
“一对一”教学指导和跟踪服务,形成“农业专家+农业职业经理人
+实训基地”服务模式。
六、以共营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深化以农业职业经理人为核心的“农业共营制”改革。
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农业共营
制经营体系,破解土地“谁来经营、谁来种地、谁来服务”难题。
在全国率先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初、中、高“三级贯通”的培训、
评定、管理、考核制度,完善社保、金融等“全生命周期”政策体
系,累计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 2805 名。组建共营制研究院,创新
“农业共营、农民共富”机制,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规
模经营主体”管运分离经营方式;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骨干队伍培
育,将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培育为优秀职业经理人,全年新培
训职业经理人 400 名;深化“五优联动”机制,完善粮食产地仓储
体系,打造食品加工企业集群,推动桤泉绿色食品产业园创建省级
农产品加工园区;开展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和示范创建活动。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设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专项资
金,每年支持5个村(社区)200 万元用于开发集体经济引领性项目。
开展集体职业经理人选聘任用,面向社会招引一批“乡村合伙人”。
依托龙头企业、平台公司构建“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运
营公司”联农带农模式,带动农民多元化增收。到2025 年,实现
10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 万元以上,6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
到30 万元以上,培育 20 个集体经济年收入100 万元以上的集体经
济组织。建设全市粮油食品保供基地,以“供应链+集采”思维组建
“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联合体,搭建“江南好米联盟”
平台,建成江南粮仓绿色食品产业园,引育 34 家链主(龙头)企业,
打通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最后一米”。
摘要:
展开>>
收起<<
某市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实施优质粮油建圈强链行动,提升现代农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服务水平,构建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服务生态圈,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江南粮仓”,在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式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蹚出了有效路子。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一)开展校地院企联合研发。联合农科院等30家院校和企业,采取“龙头企业+第三方运营平台+应用场景”的模式,建成了全省农业生物工程(水稻)研究中心、中化农村社会化服务西南中心、江南粮仓科创中心、天津大学全省创新研究院分子育种与生物超算中心、农业大学“政...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