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数据背景下“两网融合”解决方案
2024-12-17
999+
17.9KB
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两网融合”解决方案
一直以来,“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张网
络的有效衔接与发展,是探索城市治理体系升级的难点,而“两网
融合”模式,又是破除“垃圾围城”困境,解决资源窘迫现状的重
要方针对策。在后疫情时代,垃圾分类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契机,
以数据建设为基础的“两网融合”数字监管体系也逐渐崭露头角。
一、城市环卫系统
(一)垃圾分类当前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一是居民的分类意识
较弱。垃圾分类的宣传普及一直在持续,但尚未真正达到入脑入心
的程度,分类知识普及不够,加之普及渠道单一,致使居民的分类
习惯难以改变,分类效果也无法客观评价,需要找到提高民众意识
的长效方法;二是监督效果不理想。在桶边值守的督导员,全天值
守执行较难,加之劝阻工作不好开展,部分督导员最后发展成垃圾
分拣员,效率低、成本高、且效果差,不利于居民自主分类能力的
提升;三是政府部门管理较难。因不能及时发现违规投放,无法对
错误行为进行取证,由此造成证据不足,执法较难,也无法定向对
居民进行分类辅导,加之智能设备厂家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政府
无法形成统一台账及一体化监管系统。四是数字化管理付诸实施较
难。仅仅依靠人工督导记录,差错率高,且难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部分智能设备供应厂商良莠不齐,致使投放设备便利性不强,居民
参与程度不高,数据汇集和民众便利之间需找到平衡点。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基于上述垃圾分类工
作面临的难点,以及政府面临的见效慢、持续难、投入高、人难管
的问题,市场上研发出一种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平
台的全域生活垃圾分类综合管理系统。其核心在于将“有人值守”
转变为“电子值守”,通过“电子值守+以据定责”的模式形成低成
本长效管理机制。在分类投放方面,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配
备智慧垃圾投放亭,对居民违规投递行为进行智能抓拍采集,为行
政执法提供违规证据链。当居民出现混投现象时,系统将发送实施
短(微)信进行提醒并持续跟踪后续投递情况;假若居民未改观,
系统将自动生成指导单,督导员将定向进行上门指导;若上门指导
仍未见成效,系统将提交执法证据至相关部门。与此同时,政府可
实施掌握全域投递数据,对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情况进行统筹部署。
在分类收运方面,转运数据化监管平台可对转运站站点运行、司机
驾驶行为、车辆运行路线、垃圾收运流向等进行可视化监管。在综
合管理方面,智慧环卫一体化平台的构建能实现人工保洁、机械清
扫、公厕保洁、垃圾清转运、处置厂监管等全业务流程的可视化管
理,能最大程度的实现环卫业务协同化、指挥作业高效化、事件处
理实时化以及管理 GIS 一张图。
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
(一)再生资源监管的痛点堵点。一是管理缺位。市场秩序建
设滞后,无证无照经营现象屡禁不止,回收企业个体散乱,随意叫
买叫卖,随意收售物资,随意堆放货物;二是规划缺失。现有回收
站点不够合理,社区回收点位布局不达标,再生资源就地堆放,就
地分拣、拆解、加工;三是市场逐利性强,对可回收物“利大抢收,
利小于收”,价格不透明且短斤少两;四是人员闲杂,政府监管较
难,外来人员、务工人员流动性强,回收者随意定价,上门回收人
员偷盗现象时有发生,回收过程缺乏监管,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隐
患。
(二)智慧化再生资源回收方案。针对上述再生资源回收管理
存在的痛点堵点,市场逐渐研讨出一种政府引导、社会化自营、以
及可持续复制的智慧化再生资源回收方案。该类型方案应用数字化
管理思维,创新“互联网+”回收模式,谋划“收、运、处、用”多
应用场景,实现信息及时对接。一是将标准化门店嵌入社区,城镇
每千户设立一个再生资源收购站,农村每两千户设立一个再生资源
收购站,收购门店按统一的标准化设置,干净整洁、制度上墙;二
是规范回收前端,实行“六统一”管理规范,即统一站点标识、统
一计量器具、统一人员服装、统一运输车辆、统一回收价格、统一
管理标准;三是规范上门回收服务流程,即客户下单后,平台进行
统一调度,安排骑手接单,骑手导航上门后称重收货,最后由客户
提交评价。此外,该类型方案还可在“上接回收平台、中接物流仓
储、下接利废企业”等环节开展创新工作。
三、两网融合体系
两网融合数字监管体系是一张网,其目标是围绕“无废城市”
建设,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将垃圾分类投放回
收一条龙与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一条链互相融合衔接,形成综合治理
体系。
一方面,分类投放收集点将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厨余垃圾、
有害垃圾各自分出,通过分类清运、处置,使得四分类垃圾均能得
到妥善处置。另一方面,分类投放收集点暂存的可回收物、环卫清
扫作业收集的可回收物,以及沿街商户、机关企事业单位所产生的
可回收物,均可由骑手统一回收,运至再生资源中转站后进入分拣
中心,整合处理后进入资源化工厂进行再利用。
四、下一步工作思考
(一)数字赋能,强化监管。在全市形成全域一体化智慧型环
卫平台尚有难度,考虑到资源统筹、财政资金紧张、人员配置较难
的问题,建议选择某一城区部分街道作为试点,引入具备24h 监控
及智能抓拍行为的智慧垃圾投放亭,构建部分区域范围内的垃圾分
类运营服务平台,整合环卫清扫、清运公司,街道居民,小区物业,
区城管部门等数据信息,形成一体化数字监管体系,实施掌控居民
前端分类数据、垃圾清运称重数据、第三方回收交易数据及末端处
置实时数据,并对其进行多维度分析。以“电子值守”的方式,对
居民违规行为进行证据链固化收集,对小区物业、督导人员等建立
绩效管理及考核,严格做到各方力量齐抓共管,行政执法严字当头,
以此督促居民逐渐养成分类习惯。同时,视分类成效抉择是否在全
区、甚至全市推广开来。
(二)聚焦回收,完善体系。当前,两网融合工作推进较缓,
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秩序紊乱,在进一步推进当前工作的同时,可从
源头减量入手,以塑料治理、光盘行动等为契机,严格落实再生资
源回收实施意见。同时,制定废玻璃、废塑料、废纺织物等低值可
回收物的财政支持政策,出台零散回收门店的规范化整顿意见,改
造一批定时定点再生资源回收站,支持再生资源回收龙头骨干企业
发展,推动生活垃圾清运网与再生资源回收网融合,健全完善再生
资源处理产业链,实现市场规模效应及有序竞争,最大限度实现再
生资源回收利用。
(三)加大宣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宣传是一项长久、且
持续的工作,距离真正做到让居民入脑入心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我们不断探索新的产业模式,引入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究其根本
是为了培养居民自觉的分类意识,提升居民素质。因此,在下一步,
我们要继续广泛的发动志愿者、党员群众和社会组织,加强宣传推
广和示范引导,加大普法及警示教育力度,联合宣传部门、城管部
门、教育部门、商务部门、供销部门等,合力出击、共建共创,通
过强化媒体报道、入户宣传、公益广告、学校教育、分类论坛等,
使垃圾分类理念真正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的点滴,让居民更多的参
与垃圾分类,让每位居民真正成为垃圾分类的宣传者、实践者和受
益者。
摘要:
展开>>
收起<<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两网融合”解决方案 一直以来,“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张网络的有效衔接与发展,是探索城市治理体系升级的难点,而“两网融合”模式,又是破除“垃圾围城”困境,解决资源窘迫现状的重要方针对策。在后疫情时代,垃圾分类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契机,以数据建设为基础的“两网融合”数字监管体系也逐渐崭露头角。 一、城市环卫系统 (一)垃圾分类当前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一是居民的分类意识较弱。垃圾分类的宣传普及一直在持续,但尚未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程度,分类知识普及不够,加之普及渠道单一,致使居民的分类习惯难以改变,分类效果也无法客观评价,需要找到提高民众意识的长效方法;二是监督效...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