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
2024-12-16
999+
17.45KB
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大学在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发
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XX 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家科普教育能力建
设”“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些重要论述
深刻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中的重
要性,为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指
明了方向,也为科普教育工作厚植创新人才培养土壤、着力造就拔
尖创新人才营造了踔厉奋发的文化氛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是
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科技创新、科普教育是教育强
国的基础。在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需要创新科普理念,提升
科普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中华民族教育强国的伟业。以××商业大学
为代表的××市普通高校在开展长达 7年1000 余场科普活动实践基础
上,逐渐凝练出“科普思政”理念,为科普工作注入新动能。现将
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科普思政面向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为教育强国培根铸魂。科普思
政是指立足于素质教育培养,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
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同时,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全民科学素
养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科普思政体现了国家科普教育服务向纵深
发展的价值理念,同时基于科技、面向教育、靶向人才,是深入贯
彻“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发展”等战略的有机统一。青
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民族强。教育强国战略的实现依靠具有创
新思维和谋略的青年,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归根结底是培养创新型人
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时刻牢记把教育放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为亿万青少年儿童培根
铸魂,打好科技报国的人生底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据统计,截
至2023 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51.85 万所,在校生 2.93 亿人,
教育规模体系居世界第一,这为科普思政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科学素养已成为新时代青少年发展的核心素养,成为新时代全民素
质教育的新命题。推动科普思政一体化,要构建学前、小学、初等、
中等及高等教育全学段融合式发展体系,通过科学活动、科普读物、
科普思政综合课程,鼓励青少年乐于探索、观察、发现、尝试,从
儿童时代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培养科学精神,锻炼科学思维和方
法,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科技探究、技术开发及转化应用螺旋上升
式推进。
科普思政是高质量的全域科普,汇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中
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
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等相关法律
法规的制定实施,为提升科普思政服务能力提供了制度规范。然而,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人口规模庞大、资源分布不
均衡的国家更非易事,仅依赖教师、科技工作者群体的努力远远不
够。这需要以大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推动资源整合,上下联动、多
方协同,推进高质量的全域科普合作。在此过程中,建立健全政府
推动、社会参与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科普思政
嵌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全过程。高质量推动“全领域行动、全地域
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工作格局,助推实现中
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加强科普思政教育助力教育创新发展,推
进“一带一路”沿线省、市、自治区大中小幼科普思政联合实践,
加强东西部协作科普教育,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以科普思政积极构建优质均衡
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城乡科普教育一体化、优秀师资配
置均衡化、智慧科普思政教育数字化、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公平化为
重点,加快推进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同时,新时代科普思
政教育工作应注重融合“云大物移智”技术,提升科普工作的信息
化、智能化、网络化,增强科普体验的共享性、具身性、交互性,
让在线科普思政、沉浸式科普思政体验成为教育公平和持续发展的
强大动力。
科普思政面向新时代“科教产用学”融合式发展,激发教育改革的
澎湃动力。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长期以来,科普教育以科
学课程、活动课程、志愿服务、科技馆展示等形式成为学校理论教
育和实践教学的一股洪流,但也存在着重视程度不高,与产业发展、
科学研究融合度不足等问题,没有成为学校科研成果解封、企业创
新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各级各类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转化器和练兵
场。基于此,新时代科普思政应更加具备社会容纳度与知识生产性,
借助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以用致用,支持和指导学校、科研机
构、企业等组织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互为依托、多元融合。对此,
应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建立高效的科普教研新模式,明确大
中小幼不同层次的科普思政目标,建设虚拟教研室,吸纳优势产业
联盟、科研团队、教育机构,建立教学研讨、课程研发、项目拓展、
仪器设备研发等发展体系,形成针对真实产业需求、科研转化和学
校教育的高水平研究与实践成果。发挥科教产用学各单元“各自为
战”的创造优势和特色。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竞赛评比,打造“元
宇宙”式的研究理念、教学方式、产教融合以及学术交流的合作新
高地。最终,将科普思政成为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
化及推广、打通科技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的利器,努力为国家
储备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力量培育,为推进我国加快建
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教育高地贡献力量。
科普思政工作面向全球治理,赢得对外教育输出的主动权。科学无
国界,具有世界性、共享性;思政无时限,具有永恒性,引领性。
中国科普思政要有贯穿国内东、中、西协调发展的战略眼光,更应
成为提升中国科普服务能力的新名片。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主动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和平
稳定等大局,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扩大我国教育的影响力。这些宏
伟目标的实现需要成熟的学科积累、高精尖平台支撑和高质量科普
产品输出。基于此,国家要建立各级科普思政研究组织,形成科普
思政学科群,创建专业学术期刊,形成系统化研究体系。以科普思
政学科为龙头,培养大批高级专、兼职教育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
应聚焦系统知识构建和实践平台育人,开展高质量人才培养工程和
高水平团队建设项目,培养多层次科普思政人才。搭建高精尖研究
平台,促进零散的科普队伍转向高素质的领军团队。以团队为基础,
主动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制度、项目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科
普思政的专业影响价值获取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摘要:
展开>>
收起<<
大学在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家科普教育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中的重要性,为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指明了方向,也为科普教育工作厚植创新人才培养土壤、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营造了踔厉奋发的文化氛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科技创新、科普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基础。在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需要创新科普理念,提升科普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中华民族教育强国的伟业。以××商业大...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