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发言材料
2024-12-16
999+
17.62KB
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开展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发言材料
近期,我们深入学习了上级关于整治违规吃喝问题的
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我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正视问题:违规吃喝的新表现
虽然近年来我们在整治"四风"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违规吃喝问题仍然存在,只是形式更加隐蔽。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私房菜"盛行
一些干部将吃喝场所转移到私人会所、farmstay 等隐
蔽场所。这些地方通常不对外营业,专门接待"熟客",很难
被发现。
2.虚假公务活动"包装"
有些单位打着调研、学习等幌子,组织高消费的公款
吃喝。比如,某单位组织到高档酒店"学习",实则是借机大
吃大喝。
3.借助新技术隐匿
一些人利用电子支付、虚拟货币等新技术手段,隐藏
公款消费痕迹。还有人使用匿名预付卡在高档餐厅消费,
难以追查。
4."化整为零"规避监管
将大额消费分散成多笔小额支出,或者将餐饮费用分
摊到其他预算科目,以逃避财务监管。
5.借助第三方报销
通过关系户或者下属单位报销餐饮费用,避免直接使
用本单位经费。这些新型违规吃喝行为,不仅损害党和政
府形象,还容易成为腐败的温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
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
二、深究根源:违规吃喝问题的成因
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找准病根。我认为,违规吃喝
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干部认为"吃吃喝喝"是小事,没有造成大的经济损
失就无所谓。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
2.制度执行不严格
虽然我们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
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一些单位存在选择性执
行、应付式执行的问题。
3.监督机制不健全
现有的监督机制存在漏洞,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隐蔽
性强的违规行为。特别是对新型违规吃喝行为,缺乏有效
的监管手段。
4.惩戒力度不够
对于发现的违规吃喝问题,有时处理过轻,没有起到
震慑作用。这导致一些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即使被发现
也不会有严重后果。
5.社会风气影响
"酒桌文化"、"人情社会"等传统观念仍然存在,一些人
认为不吃不喝就办不成事,这种错误观念助长了违规吃喝
行为。
三、对症下药:整治违规吃喝的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要通过理论学习、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让干部深刻
认识到违规吃喝的危害。可以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邀请
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大家真正意识到"小吃小喝"也可能酿
成大祸。
2.完善制度,严格执行
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堵塞漏洞。比如,细化公
务接待标准,规范公务活动审批流程,完善财务报销制度
等。同时,要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严肃
处理。
3.创新监督,形成合力
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监督的
精准性和有效性。可以建立智能监管平台,对公务消费进
行实时监控。同时,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设立举报热线,
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
4.严肃问责,形成震慑
对发现的违规吃喝问题,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可
以建立违规吃喝"黑名单"制度,对屡教不改的人员实行重点
监管。同时,要落实"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也追
究相关领导责任。
5.树立新风,引领文化
要大力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营造风
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可以开展"光盘行动"、"节约模范"评选
等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养成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
6.建立长效机制,保持高压态势
要将整治违规吃喝问题纳入常态化工作,定期开展专
项检查,保持高压态势。可以建立问题台账,对整改情况
进行跟踪问效,确保取得实效。
各位同志,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艰巨。违规吃喝
问题就像一场顽固的慢性病,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治疗"。
这不仅需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更需要我们采取精准有效
的措施。
我们必须认识到,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
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我们保持警惕,与时俱进地调
整策略。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违规吃喝的形式在不断
变化,我们的应对措施也必须不断更新。
让我们携手努力,以实际行动树立廉洁自律的新标杆。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杜绝违规吃喝,更是要培养节俭务实的
工作作风,建立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这不仅关乎我们的
形象,更关乎我们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效果。
从今天起,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这场"持久战"中的积极
参与者和坚定践行者。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相信我们
一定能够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
我们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标签: #发言材料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开展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发言材料近期,我们深入学习了上级关于整治违规吃喝问题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我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正视问题:违规吃喝的新表现虽然近年来我们在整治"四风"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违规吃喝问题仍然存在,只是形式更加隐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私房菜"盛行一些干部将吃喝场所转移到私人会所、farmstay等隐蔽场所。这些地方通常不对外营业,专门接待"熟客",很难被发现。2.虚假公务活动"包装"有些单位打着调研、学习等幌子,组织高消费的公款吃喝。比如,某单位组织到高档酒店"学习",实则是借机大吃大喝。3.借助新技术隐匿一些人利用电子支付、虚拟货币等新技术...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