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保护主题的理论学习中心组交流发言提纲
2024-12-16
999+
48.41KB
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生态保护主题的理论学习中心组交流
发言提纲
根据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4 年第*次集中学习活动安
排,下面,我围绕“绿色城市”这一主题,分享几点学习
体会: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收集了一些资料:
(一)国外经过 200 多年探索,绿色城市理念在众多城
市发展理念中脱颖而出,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
18 世纪 60 年代,西方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
大量进城,导致城市拥挤,英国活动学家霍华德便提出了
田园城市理念,用以缓解城市的过度膨胀。20 世纪 40 年代,
“二战”后西方城市重新进入扩张与繁荣期,为有效应对
城市无序蔓延、郊区城市化等问题,紧凑城市理念应运而
生。20 世纪 60-70 年代,二次工业革命快速发展,导致城市
生活与自然生态发生严重矛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
严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生态城市理念,用以改变简
单粗暴的工业文明,使城市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2007 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气候变化和能
源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为控制碳排放实现人类可持续发
展,低碳城市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组织、学术界和各级政府
的视野。2008 年,在 UNEP(联合国环境署)、OECD(经
济合作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倡导下,绿色城市理念受到
众多研究机构与学者的高度关注,对城市经济转型,实现
永续健康繁荣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我国对绿色城市理念认识起步晚、发展快,经
过 30 余年努力探索,为世界呈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
方案。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
碳发展”执政理念;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
绿色发展”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从第九
个五年计划开始,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
计划”提到了“绿色食品、城市绿化”等关键词;“十一
五规划”提到了“绿色建筑、绿色工业”关键词;“十二
五规划”以独立篇章对“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了具体要求;“十三五规划”中,将
“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十四五规划”提出了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国内外探索发展绿色城市的历程不难看出,绿美城
市建设从来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贵在持之以恒,甚至需要
几届政府不断投入、不断完善。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绿美城市建设重要性
2018 年5月18 日至19 日,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
护大会时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
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近年来,我县以创
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加大城市公
园、街头绿地和城市道路绿化等建设管理工作。森林面积
达*万亩,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为*%;建成区绿地
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和*%;公园绿地*公顷,人均公
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以上,
目前*县广场、*、*、*、*等已成为市民休憩、锻炼和娱乐
的好去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极大改善。
但我县地处*,属于*,生态产业发展慢、生态基础设施建
设滞后、资源约束趋紧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今年8月,
《*》发布,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理
念的坚定声音,更是对绿色发展作出的长远部署之一。我
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行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
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为主线,围绕“绿美、
宜居、特色、韧性”的要求,着力构建和不断优化城市绿
地系统和山水空间格局,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贡献
应有的力量。
二、查找短板,正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当前的突出
问题
我县宜居宜业生态田园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
成为众多知名企业投资的首选,*,*,*等企业相继落户*
县,成为经济发展又一新的增长极,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
问题:一是水污染。一些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河流坑塘,
导致部分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水质亟待改善。二是大气污
染。*县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清洁能源使用较少,工业废气、
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煤烟和油烟等污染问题尚未得到
根治。三是土壤污染。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面源污染
不同程度存在,农田重金属超标,土地板结,农业减产,
地力下降。四是城乡环境。园林规划能力水平不强。“蜘
蛛网”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生活固体垃圾数量增长很
快,焚烧、填埋垃圾带来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塑料包装
导致“白色污染”。城乡接合部街道脏乱。五是节能减排
压力不断加大,受工业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重点减排工程有的不能按期开工,有的项目进展缓慢,农
业源、机动车辆减排体系不健全,减排任务落实难度较大
六是社会氛围不浓厚。一些干部职工群众认识上有偏差,
仅仅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环保部门的事,社会参与度不
高,未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以主
人翁的意识,形成人人参与、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
好氛围。对此,我们要将绿美城市建设为重要抓手之一,
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用心用情抓好绿美城市建设工
作,通过肉眼可见、心灵可触的绿美成效,为践行生态立
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新格局,提供强劲动力。
三、突出重点,进一步抓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工作
任务
我县山水相依、风光绮丽、资源丰富,享有“*”美誉。
生态资源财富雄厚,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生态环境宜居宜
人;产业结构深度重塑,借势三大产业功能区片区综合开
发布局出康养旅游、绿色农业、节能环保等产业;区位交
通优势明显,*已建成通车,*、*和*段全面推进,*国际机
场发展迅速,“铁、公、机”的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基于此,我县构建绿美城市典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潜力巨大。具体要从规划引领、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绿
化美化等方面入手,思路和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规划引领。依托山水自然优势资源,以实
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为契机,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生
态格局。持续塑优城市形态结构,坚持“一核两翼,*”的城
市发展格局,结合《*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度,统筹生
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布局,严格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提高空间配置效率,改善空间功能品质。
(二)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
坚战,紧盯*县*综合治理、*公园、绿地系统、海绵城市、
团结水利枢纽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空气扬尘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
城市等工作成果,为绿美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三)坚持产业第一。紧扣高质量绿色发展主题,围
绕清洁能源、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快光伏发电、智能
终端和电子产业园、纺织服装等重大项目建设。依托文旅
康养、冬训赛事等,加快探索“旅游+”新模式。以风平食
品工业园为核心,*和*镇两大产业集聚区为两翼,*优质茶
咖高效生产示范片区为基底,做强农业主导产业,为绿美
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工业支撑。
(四)做好城区“见缝插绿”文章。以民族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抗战文化为主题,与基层党建和社会网格化治
理结合,构建“共建共管共享”的基层绿美新格局。一是
对城中村和老旧小区闲置空地、黄土裸露地进行全面排查
梳理,采取政府引导支持、居民主导实施的方式,科学规
划设计居民区增绿方案,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绿美小区、绿
美村寨建设,构建群众宜居的居住环境。二是对城市道路
沿线、背街小巷、城郊接合部进行全面排查梳理,整合主
城区零散土地、废弃地及卫生死角土地资源,引入市场主
体发展微型“花鸟”市场经济的同时,对背街小巷、城郊
接合部实施“一巷一景”改造提升,实现墙体开窗透绿、
居民开门见绿,院内院外环境融合贯通。三是实施绿美楼
宇示范工程,选取城区主干道公共建筑、写字楼、宾馆酒
店等楼宇,以鲜花绿植挂设为主,辅助仿生花卉,想方设
法对建筑物外墙、阳台、露台、连廊、空调挂机护栏等部
位实施绿化。
(五)做好河道“拆违增绿”文章。以小桥流水、水
乡人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城区水系资源优势,对河道岸线
河床进行修复,重构河道生态景观。一是依托河道综合治
理,聚焦城区*条河道,全面开展沿河违章建筑拆除、截污
清淤等工程,做到河流全线“重见天日”。二是对恢复后
的河道进行景观提升,建设两岸景观带,重点打造“小桥
旧景”及沿河“口袋公园”。三是提升沿岸业态,布局完
善沿河市场经营所,引入市场化机制,为商户提供营商平
台,通过商户管理来降低政府管护成本,打造水流潺潺、
暮色华灯、夜摊繁荣的沿河经济带。
(六)做好交通“沿路生花”文章。坚持色彩丰富、
花期多变的风格,充分发挥*县州府交通枢纽优势,积极打
造地域特点显著的景观带。一是打造俯瞰景观面。以航空
高架桥俯视效果为导向,采取“借景”和“造景”,对城
区公园、居民小区、村寨公共活动场地进行增绿补绿,形
成景观联动布局态势。二是打造沿线景观带,重点围绕进
出*县国省道沿线、环城路,采取乔木、灌木、草花等种类
合理搭配的方式,发动干部职工、周边企业群众、园林绿
化部门开展植树造绿行动,营造舒适放松的优美生态景观
三是打造场站景观节点,重点围绕机场、南北客运站、高
速服务区,融入艺术、人文、地理等内涵,布局场站室内
室外景观节点,与出城道路、出市道路绿化景观有机衔接
营造系统立体的绿美出行环境。
标签: #理论学习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生态保护主题的理论学习中心组交流发言提纲根据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第*次集中学习活动安排,下面,我围绕“绿色城市”这一主题,分享几点学习体会:在进入主题之前,我收集了一些资料:(一)国外经过200多年探索,绿色城市理念在众多城市发展理念中脱颖而出,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18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导致城市拥挤,英国活动学家霍华德便提出了田园城市理念,用以缓解城市的过度膨胀。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西方城市重新进入扩张与繁荣期,为有效应对城市无序蔓延、郊区城市化等问题,紧凑城市理念应运而生。20世纪60-70年代,二次工业革命快速发展,导致城市...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