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2024-12-12
999+
29.63KB
2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同志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
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工作,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
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后又以多种形式围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表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
现代化是核心词和关键语,其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
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次提出,为新
时代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方略和科学指南。由此,系统梳理习近平关
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成逻辑和核心要义,全面剖析这些重
要论述的价值意蕴,既是全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也
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应有之义。
一、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
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
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也不是在真空中
创造出来的,而是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丰富的文化逻辑、厚重的
历史逻辑和深刻的现实逻辑,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
证统一。
(一)理论之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但在其著作中从不同维度对唯物史观的全方位讨论和阐释,以及对
文化建设提出的思想观点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至今
仍对我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首先,在唯物史
观的视野里,精神是相对于物质存在而言的,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外
在表现。二者的关系在于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物质文明的发展
方向决定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
着、制约着精神文明的生成与发展,但这种制约不是被动的,而是
有很强的能动性,体现在精神文明形成后,“它也就成为人类文明
史发展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因素,进入与其他人类文明历史因
素的相互作用中,对其他的人类文明历史因素会起制约与影响作用,
尤其是对其产生的基础——物质文明的发展会起着促进或者阻碍的
作用”。其次,马克思“把文明中一切精致的东西,即科学、美术
等等”,视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从唯物主义反映论
观点出发,强调文艺要反映现实生活。文学艺术源于自然界和人类
社会的实践活动,离开实践,文学艺术就会成为无根之木、空中楼
阁。同时,恩格斯认为党的报刊“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
捍卫党的要求,批驳和推翻敌对党提出的各种要求和论断”,强调
报刊是有党性的,为精神文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
伟大的革命家和理论家,列宁在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一是
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
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
量”这一论断,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从党
管宣传原则、教育工作不能不问政治、道德要完全服从无产阶级斗
争的利益等方面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贯彻党性原则、贯彻党的
精神。三是采用“灌输”方法向工人阶级灌输阶级意识的思想。通
过开展“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群众文化水平;通过加
强纪律教育,建立真正铁的纪律等,形成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思
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将精神文明建设放在
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多次强调要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工作,并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
党。
(二)文化之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的汲取和转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
丰厚滋养。”其中蕴藏着诸多关于精神追求、精神特质与精神财富
等宝贵理念,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强大
的精神支撑。在中国古代,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
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具体而言,一是中国古代追
求“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社会思想。在怎样对待“公”和
“私”问题时强调“大公无私”,即在坚守道德性的前提下,做到
公私分明、崇公抑私、公而忘私。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
义精神。历史上,崇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
国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崇高思想和精
神追求。三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道德观。
自强不息强调人应该刚毅坚卓、不屈不挠、永不停息;厚德载物强
调君子应宽厚包容;讲信修睦指讲求信用、和睦相处;亲仁善邻讲
求邻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和仁爱。此外,“敢于斗争、革故鼎新”的
奋发图强和拼搏进取精神、“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天人合
一”的生态伦理、“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以及“敬业乐群”
“躬身实践”“和而不同”等理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为新时代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大同社会、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为习近平关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提供了文化浸润和精神滋养。
(三)历史之续:对中国共产党探索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回溯党的历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最早由叶剑英在党的
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
产党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些
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
源和行动参照。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传播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并精准
概括文化的性质、本质、战略任务和目标,系统回答了在当时的中
国如何开展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塑造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初始
文化形态。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旧的思想文化进行改
造,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向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形态的转变。随
后,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利用文化发展规律为社会主
义建设服务的思想,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奠定
科学的方法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文化作为社会意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确
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新范式。邓小平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首先科学阐释精神文明的概念和内核,
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
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
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同时,明确提出建
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是发挥社会
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
等,系统总结和概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此后,中国共
产党人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强
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
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精神文
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并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
“科教兴国”和“以德治国”战略部署,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胡锦涛同志直面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提
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文化新概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任
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战略目标和要求,以及努力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不断赋予精神文明建设新的科学内涵。习近平
总书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历史方位,认真总结和继承了历届党中
央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进一步强调了精神文
明的重要性,从目标任务、理论阐释、实践要求等多重维度拓展和
创新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从而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推进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化创建具有
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现实之需:对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领域存在问题的深刻反
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内在条件
与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变化,自然而然也出现了诸多同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相适应的问题,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
企图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从未停歇,采取多种隐蔽的方式动摇人
们的理想信念,妄图使人民群众丧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在理论研究领域,有些人大
肆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公开为西方民主模式喝彩;有些人借由
学术自由的名义,丑化革命领袖、抹黑革命先烈,甚至为历史上破
坏党和国家事业的人正名,不断攻击现行政权的合法性,否定社会
主义实践成果。在文艺领域,一些文艺工作者的为人民服务意识淡
化,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在社会生活领域,有
些人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若不见,表现的道德冷漠值得关注和反思;
有些人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之上,只关注自身的物
质利益,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漠不关心。在网络市场上,因平台
匿名化、信息海量化且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有意利
用等因素,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言论时有存在。党内部分党员干部
信念动摇、精神缺“钙”以及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斗争精神,给中
国共产党的形象造成损坏。“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
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问题意识,习近平
总书记提出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之中,以思
想道德、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参与方式等维度为重点多方发力,开
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境界。总而言之,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正是有效应对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领域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为新时代新征程丰富人民精
神世界提供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
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
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重要论述既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又有精神文明建设
工作布局上的部署,拓展了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视野
与理解维度。
(一)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价值。习近平总书记
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目标任务两个方面回答了为
何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1.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党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伟大复兴中国
梦的重要高度,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
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
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
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首先,“实
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历史上,中华
民族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
之日起,把满足人的精神和实现人的解放作为奋斗追求,在百余年
奋斗史中始终注重社会精神文明财富的积累,致力于通过思想文化
建设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素质问题,为中华民族实现从
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 XX 大报告提出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要求。在
新的历史场域中,要真正做到中国文明的当代复兴,说到底并非简
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一种更高质量、更具现实意义的复兴,即推动
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阶段迈进,不断实现突破,为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的实现提供更为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其次,
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之维和思想之
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
共产党的重要目标,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阶段性目标。党
的XX 大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安排,即“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内涵而言,全面建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全面”意指全方位、多领域的建设,其
中,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为如
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
2.目标任务: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回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确立两个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并
先后提出要以正确的观点正确处理两个文明关系,解决了精神文明
建设的基本路线问题,足见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加快精神文明
建设的紧迫性。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虽然
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生产力快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我国
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文化发展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面临诸多棘
手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
局,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要求。党的 XX 大报告
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
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
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现代化进程,它以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
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求,不仅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在物质生产全过
程,在物质上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新发展格局,为实现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也要求在精神上、追求上理想远大、
自信自强,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出全体人民积极向上、
不懈奋斗的文化氛围,实现精神上的富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仓廪实
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
(二)深刻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建设三个方
面明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1.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蕴涵着一个
国家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期盼与追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 24 字提升和凝练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从个人、社会、国家层面明确规定了“三个倡导”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并将其放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的重要位置。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来看,它反映了个人对于国家所具有的
浓厚情感,对于生活、社会的美好愿望,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最高层
次的完整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并通过思想教育、实践养
成、体制机制等,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
习惯和实际行动。
2.灵魂:提高全民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道德之于个人、之
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思
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
大的能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切实加
强道德建设,提升人民的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主要内容上,切
实加强向道德模范学习、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理想信念教育等。
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敬业奉献、
舍己为人、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如廖俊波、黄大年、龚全珍等,
我们要隆重表彰道德模范,展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
要深入开展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积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
德理想,在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二是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三是中国人历来重
视家庭,注重家教家风建设,要发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强化家庭
成员相亲相爱的意识,促进家庭和顺。四是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道
德建设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
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要广泛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主体构成上,要
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道德高尚是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正
廉洁的重要基础,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
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夯实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
思想基础。要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坚力量,广大青年要以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为榜样,自觉抵制
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道德
建设实践理路上,加大相关立法工作,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
的突出问题,让道德败坏者为其行为付出代价,使人不敢失德失信,
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
3.方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
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决定精神文
明建设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
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系统谋划意识形态建设。
一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明确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
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求宣传思想部门遵循“团结稳定
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客观展示社会发展进步的全貌,不
遗余力地澄清模糊认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力量。同时,守好互联
网大关。“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
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因此,要把网络舆论工作作
为重中之重来抓,创新改进网络宣传的同时,坚决与网络负面舆论
作坚决斗争,培育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网络文化。二是重视文化
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首先,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要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用道德文化滋养人心,形成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其次,哲学社会
科学工作者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既要旗帜鲜明地抵制那些
打着“学术自由”幌子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言论,又要在课
堂讲授中直面当下各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和思潮,给青年学生传导正
确的主流意识形态,启迪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
其进行剖析和批判。
(三)深刻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过程,
需从多方面发力。
1.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
党。”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作为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中
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
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推动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由此,新时代,要坚持和加强
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首先,发挥党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文艺、哲学
社会科学、意识形态、宣传等工作领域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负
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这些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
的方针政策,把握好正确方向,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时,
选好配强相关单位领导班子,确保领导权掌握在那些德才兼备、忠
于党和人民的领导干部手中,不断提高党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
和水平。其次,党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坚持党性原则,把正确导
向摆在首位。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代表最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旗
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2.精神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
育人民。“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
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明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
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这一正确指导思想的引领下,中
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进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党同志要了解和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
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能给出
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在坚持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形成的当代马克思主
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创造的智慧
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全党一项长期的重
大政治任务。我们要在党内加强理论武装,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
领导干部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新思想,增强政治自觉,提高运用党
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不断提升全党马克思主义
理论水平,在全社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全体人民树立
远大理想,拥护“两个确立”、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
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全
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3.价值导向:抓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增进人民福祉进行。马克
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精神文明的缔造者,更是精神文明的
享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扣“为谁创作、为谁立
言”的根本问题,指出要依靠人民群众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增进人民福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
高价值目标。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
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哲学社会
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身入”“情入”
“心入”群众,自觉观照人民的命运和情感,创作出反映时代要求
和人民心声的作品。二是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
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
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
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哲学社会科学、文艺、新
闻舆论等都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从事这些工作的人要“更好把
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
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
强人民精神力量”。三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扩展到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人内在精神
世界的满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一以贯之抓好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
精神食粮、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
僚主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精神支撑:忠实继承和坚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
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过程中
的作用。一是从对民族之“根脉”的意义上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断深化其深层本质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
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
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而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因受既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影响,传统文化在凝结时代精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过时
陈旧甚至落后腐朽的部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
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坚持在
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一方面,善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
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对古建筑、古村落、
文物古迹要有珍爱和尊崇之心,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和国粹传承的扶持,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另一方面,
要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补充、拓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二是积极
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
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全球化深入发展
的当下,我们要继续推动中外文明互学互鉴,在平等交流中既展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通过吸收和借鉴国外有益成果来发展
自身,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动力。
5.精神动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在波澜壮阔
的百余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
伟大胜利,同时构筑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这些革
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
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重要密码,也是中国
共产党带领人民继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精神
动力。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样要大
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方面,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
谱系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始终与党的历史共衍共进,
并服务于党的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在党中央批准的46 个
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中,首先形成的建党精神贯穿精神谱系始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带领人民
群众发扬并不断丰富精神谱系,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奋
斗历程。这充分说明,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这样的精神永远都不
会过时和褪色。另一方面,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中国共产党人的
精神谱系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一是开展学理性研究。哲学社会科
学工作者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学理研究,用学术话语阐
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基本构成和逻辑脉络,澄清在一些重大历
史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有力驳斥历史虚无主义。二是用好红色资源。
借助红色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纪念馆等,强化对英雄模范的宣传,
讲好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同时,也要依托当下流行的直播、
AI、APP 等扩大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宣传教育的受众面,将精神谱系
的理念精髓和价值准则内化为广大群众的精神追求。
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在新的时代方位上,习近平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
新论述、新观点,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一)为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出原创性贡献。习近平关
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沿着“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如何建
设”的逻辑理路深入阐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富有创见性地
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
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辩证全面看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存在决定意
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物质存在的
现实条件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时,加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且必要的智力支持。
二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
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三是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社会
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有一定的阶级属性,而在社会主义社会,
阶级以人民的形式存在,维护阶级利益就是维护人民利益。这意味
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满足人
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
记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
新论断,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
文明建设的理论,特别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内涵、实践路径
作了新的理论阐述,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精神文明的
重大命题,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无产阶级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科学理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习
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基本路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近年来,在习近平关于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多
方面的优异成绩。一是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
让公民在自觉守法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广泛传
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 年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
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
见》,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极大地推动了文
明实践活动,充实了人民的精神世界。二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
人心。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著作畅销海内外,纪录片
《习近平治国方略》等系列视频广受赞誉,有效扩大了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三是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黄河文化、
敦煌文化、孔子及儒家思想等方面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明
显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四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开展舆
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动权。意识形态
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极大提升了全党全社会的凝聚
力和向心力。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思想共识。在五千多年的历史
进程中,中华民族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长期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近代以来,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改变了中国
的社会性质,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灾难境地。先进的中国共产
党人逐渐认识到,正是因为整个中国旧社会既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去发动人民群众,也没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观去凝聚革命力
量,才使得国运沉沦、文明暗淡、人民受辱。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
明,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和马克思主义这一立党
立国、兴党兴国指导思想,中国人民不仅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
路,在党的带领下“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追赶全世界、引领
全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也在精
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中国共
产党正带领人民信心百倍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现在,我们比历史
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目标越近,面临的难以
预料的风险挑战就越多。而要战胜这些艰难险阻,就越需要以奋发
向上、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
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
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
成。”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在共同理想信
念的激励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筑牢意识形态
阵地,最广泛地凝聚共识又释放活力推动创新,在迈进新征程中助
力稳定社会秩序、提升国民素养,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正能量,
结成最广泛的奋斗共同体,从而更好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提供精神支柱、智力支持以及共识基础。
(四)为其他国家构建精神家园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精神世
界富有、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更是世界各国
人民的共同期盼。在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资产阶级在它
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
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也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病,
具体表现为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一味过度追求资本的过度增殖和
社会财富的垄断,甚至把利润最大化视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不
断刺激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欲望的享受,不可避免地导致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之间产生巨大的不平衡,不仅造成大多数人的精神贫乏
和少数人的精神富有,而且在社会上掀起拜金主义之风,使得部分
国民执着于金钱的追求而丧失道德追求,整个社会陷入价值失序、
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的困境。正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所
说:“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
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在“西方化=现代化”
的叙事话语中,有些国家为了摆脱自身不发达的困境,盲目模仿和
照搬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致使物质主义膨胀和精神文明萎缩,结
果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矛盾冲突频发,延缓了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搞的现代
化不是单一物质文明发展的现代化,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
发展的现代化,两种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
著特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与中国式现
代化相结合,科学谋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
针政策,以自身独特的价值理念阐释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内容,是
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单纯追求人与人的物化关系而带来
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畸重畸轻缺陷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校正人类
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为充盈本国思想活力和促进全人类精神共同
富裕提供中国智慧。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同志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后又以多种形式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表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核心词和关键语,其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次提...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