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新征程新使命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六大着力点(新质生产力)
2024-12-12
999+
27.48KB
1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讲稿:新征程新使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六
大着力点(新质生产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2024 年6月6
日)
一、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
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概念由来及演变过程
2023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
产力”。他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
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 年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
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
力。”
2024 年1月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
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
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深刻地阐释了
新质生产力:“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
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
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
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
力。”这段话指明了新质生产力产生的重要因素、基本内涵、核心
标志、特点、关键、本质。
2024 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
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
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
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
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
模式、新动能
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
(二)如何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
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
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发展
新质生产力要抓住以下八个“新”。
1.新链条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
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
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
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
化、绿色化转型。”
2.新优势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
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
3.新引擎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4.新赛道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
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5.新赋能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
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
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
赋能专项行动。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
大显身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
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
算力产业生态。我们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
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6.新能源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
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7.新设施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 。
2018 年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 5G 商用步
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8.新关系(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
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
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
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要求。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
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有很多数据可以说明我们是如何做到以
人民为中心的,以及今后如何更好地做到以人民为中心。2023 年的
数据显示:城镇新增就业 1244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
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6600 多万纳税人
受益;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惠及上千万家庭;
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 3300 万;国家助学贷款提标降息惠及1100
多万学生。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大干部要增强‘时时放心不
下’的责任感,并切实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提振干
事创业的精气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善作善成,努力创造无愧
于时代和人民的新业绩。”2024 年民生方面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1200 万人以上,城镇调
查失业率 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预计 2024 年高校
毕业生超过 1170 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
业指导服务。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积极促进农民工就
业,加强对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同时,居民医保人均财政
补助标准将提高 30 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将提高 20
元。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和挑战,尽心竭力
做好工
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和重托!”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要注重从企业和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着眼点、政策发力点;在
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
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三、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
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
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
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
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
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先立后破。稳是大局和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
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
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进是方向和动力,该立的要积极主
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
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这段话阐释了稳和进的辩证
关系,没有稳,就没有实质性的进;没有进,稳也不是真正的稳。
第一,深刻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表
的一系
列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
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
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
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
得新成效。‘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
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
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
期。”
第二,深刻把握好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稳预期、稳增长、
稳就业”
的基本要求。
稳预期就是要增强信心,稳定社会整体预期。
稳增长就是要稳住经济增长速度,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
步提升。2024 年,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左右。实
现这一目标,意义重大。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我国具有显
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
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新
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经
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必须增强
信心和底气。”
稳就业就是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突出就业优
先导向,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
政策力度。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
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强
调:“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
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坚决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保障
农民工工资支付,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
益。
四、加强统筹兼顾坚持系统观念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积极谋划用好牵引性、撬动性强的
工作抓手,在抓落实上切实做到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
敢作善为,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顺应人民群众期
待。”
什么是思维定势?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
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
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
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打破思维定势,不断解放思想,
才能推动发展。
什么是路径依赖?这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人们一旦作出
某种选择,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并在惯性的作用下在这条
既定的轨道上不断自我强化。虽然有些路径依赖是合理的,但是相
当多的路径依赖具有局限性,使人无法轻易走出。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第一,掌握好统筹兼顾的方法。
2024 年政
府工作报告提出“三个统筹”:一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
二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三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
平安全。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需求,供给就无
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
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从需求端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
眼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投资再生产全链条,加快培育完整内
需体系,为供给提供动力。从供给端看,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
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
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
造引领新的需求。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
镇化建
设,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
力。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
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
一个重大原则。”高水平安全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泛,包括政治安
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
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要把国家安全
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
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
境,做到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从而牢牢把握推动改革发
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
第二,树立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
指出:“强化系统观念,把握和处理好重大关系,从整体上深入谋
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继续固本培元,增
强宏观调控针对性有效性,注重从企业和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着眼
点、政策发力点,努力实现全年增长目标。”
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
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实施政策要强化协同联动、
放大组合效应,防止顾此失彼、相互掣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有些政策相互不协调,政策效应同向叠加,或者是工作方式简单,
导致一些初衷是好的政策产生了相反的作用。”
五、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
“提振干
事创业的精气神”。
(一)弘扬教育家精神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
业化教师队伍。”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在从事教育研究、追求教
育理想、践行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教育的态度情感、价
值取向和职业操守,它决定了教育家对教育的看法和行为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发表
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14 年,习近平总书
记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为老师们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全
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
心的好老师”。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做“四个
引路人”的殷切希望:“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
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
国的引路人。”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
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
师’和‘人师’的统一者。”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
教师代表的信中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
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
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
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
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二)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
养优良
学风。”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
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胸
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2020 年9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
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技工作者
要“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
志”,“努力
实现更多‘从 0到1’的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
军”。
(三)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
企业家 专 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敢 投 、踏 踏 实实把企业办
好。”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激发企业家精神”。
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诚信守约、履行责任、勇于担当、
服务社会等方面。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不
断开拓创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四)发扬自我革命精神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
纪反腐,
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022 年1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
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在庆祝中国共
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讲到,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
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次六中全会决议再次
重申了这句话。在去年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我再次讲了这
个问题,强调党的高级干部有相当的领导权、决策权、指挥权,如
果立场不稳、‘三观’不正、自律不严,很容易在政治上、政策上
走偏,不知不觉甚至心甘情愿地成为各种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
权阶层的代言人,那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
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
定。”
六、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
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文化篇。
(一)两个基本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
华民族
的文化主体性”。
1.文化领导权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
作是党
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
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
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
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
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
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
且要理直气壮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
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
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
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
业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
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这
些工作涉及文化建设各领域,贯通文化建设历史、现实、未来。
2.文化主体性理论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自主性、
能动性、对象性的独特价值理念的存在状态,也是一个国家区别于
其他国家所具有的鲜明文化特质和价值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
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
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
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
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
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
的根本依托,使中国共产党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
族和中国人民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有了和世界
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二)三大方法论
1.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必须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对
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
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的文
化工作者必
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
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
物的无畏品格。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实现文化产品与文化事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努力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展现出中
华文化的强大软实力。
2.运用规律分析法
规律分析法是通过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
方法。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
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
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
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
开放胸怀。
在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同时,我们也积极探索世界文明发
展规律。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
出:“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
不断吸纳时代精华。”
我们在实践中要不断把握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普遍
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
3.坚持系统观念
第一,把文化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
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
深刻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
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
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第二,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理想信念、精神生活、
思想创造、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传统文化、文化借鉴、软实力较
量等多领域,又包括思想宣传工作、新闻舆论、互联网、哲学社会
科学、文艺工作、新型智库等各行各业。文化发展关涉千头万绪,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善于抓住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
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建设。
(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1.文化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建设当中的重要方面。2018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兴文化,就是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
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0 年10 月29 日,党的十九届五中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到2035 年,“建成文化
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到2035 年,要建成文化强国,
“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增
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
展。
3.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
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
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4.“两个结合”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特别是
把握好“第二个结合”的内在要求。“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
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5.文明互鉴
通过对话与交流,促进各种文明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
互学习、相互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指
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
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
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
安的盛唐气象。”
我们坚持的是平等的文明观,强调文明有差异性,没有高低优劣之
分;我
们坚持的是互鉴的文明观,强调各个文明都可以找到彼此的互补之
处;我们坚持的是对话的文明观,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沟通而不
是脱钩。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讲稿:新征程新使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六大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2024年6月6日)一、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概念由来及演变过程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他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