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大学生友善观培育路径探析
2024-12-11
999+
18.83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调研报告:大学生友善观培育路径探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公民层面而
言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友善”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
质,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和道德纽带,
更是维护健康良好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
主义友善观整体呈现向上向好的态势。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友善观的价值要素及要求仍存在着认知偏差、
情感缺失、品质缺失、行为缺位等困境。对此,高校应在大学生友
善观培育上下功夫,探寻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有效路径,增强大学
生友善观培育的实效。
一、新时代大学生践行友善观存在的困境
1.部分大学生友善认知存在偏差。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友善观
的理解仅停留于浅层次,并未深刻认识其重要性。一是部分大学生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观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晰,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蕴含的友善思想、友善观形成过程、友善观内涵等理论认
知缺乏深入了解,没有认识到友善观对社会生活的指导价值。二是
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友善观价值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对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存在淡化意识,没有认识到友善是一种人生
态度。三是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坚持和追求的友善观认识模糊。部分
大学生缺乏人生规划,对未来迷茫,消极避世:沉迷于玩手机、微
信聊天、刷微博、逛淘宝、谈恋爱等;或过分关注自己,过度追求
物质利益和外在形象,在生活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妄
自菲薄,这导致他们逐渐脱离所处的集体,出现偏离正确道路和人
生目标的现象。
2.部分大学生友善情感缺失。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
人层面的道德准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追寻的道德情感。在社会共
同体中,友善观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待
人友好、与人为善的一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友善情感的
发生在于如何处理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将他
人视为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情感和道德关爱,对社会中的
他人他事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在社会共同体中,部分大学生情感
冷漠,存在看客心理,比如部分大学生串联同学孤立舍友,实施情
感暴力。这种事不关己的“看客心理”是大学生友善情感缺位的表
现,是“一种人性的自我放弃和对人格完善的逃避,因而也是对自
我道德主体性的消极否定”。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友善待人层次上
的错位,是新时代大学生在陌生人与熟人之间的一种选择,是社会
关系中互助、关爱的缺失。
3.部分大学生友善品质缺失。“友善品质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认
知结构和行为偏好,体现为个体友善动机和行为的主动性、自觉性,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秉持的是乐于奉献的态度。”友善作为一种良
好的道德品质有其深刻的内涵,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在
现实生活中,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受到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运行的
影响,各种竞争压力带来了人际关系紧张和各种社会矛盾突显,在
社会思想道德水平整体向好的同时,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
主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免自觉或不自觉地被金钱和利益
所左右。这种友善与利益表现出来的冲突,内在地阻挡了部分大学
生践行社会主义友善观的进程。例如,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
表现出的助人为乐、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等,其目的多是结交
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增加社会阅历,为今后求职或晋升增添“筹
码”而已,这种带有一定功利性的友善,不是自觉的友善,而是一
种在行为上表现为利他、但内驱力即利益动机是利己的虚假友善。
这种利己行为不是友善价值观的体现,不是利他的善,它割裂了动
机与价值观的内在统一,不利于友善人际关系的构建。
4.部分大学生友善行为缺位。习近平强调,要“于实处用力,
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
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当今社会,部分大学生对友善的践行是缺
位的、是不自觉的。部分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友善意识,能认识到
友善价值观的重要性,对社会中的不友善行为也能进行大力批判,
但达不到知行合一、付诸行动的效果。例如,在地铁上需要给他者
让座时,部分大学生要么视情况而让座,要么干脆不让座;在参加
志愿者、献血、支教等活动时,部分大学生只是为了遵从学校规定,
从自身利益出发参加公益活动。大学生对待友善实践的不作为,是
友善情感、友善德性、道德坚守的缺位,透视出行动的不自觉。主
观愿望与实际行动的差异,表明新时代大学生友善行为的缺位倾向。
二、新时代大学生友善观的培育路径
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友善认知偏差、友善情感缺失、友善品质缺
失、友善行为缺位现象,寻求培育大学生友善观的有效路径势在必
行。
1.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一是构建高校友善观教育的“大思政”
格局,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合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友善观培育的核心课程,
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价
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明辨善恶是非,增强大学生对友善观的理论
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
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
源。”课程思政的目标导向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政课
程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一种综合教学理念。从课程思政构建的视
角,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和社会主义友善观有机结合,挖掘各类课程
蕴含的友善观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有
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友善观的认同。二是发挥网络育人优势。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方式,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教
学,延伸友善观教育的空间,挖掘新时代友善行为的典型人物和故
事,通过微视频、微电影、舞台剧等为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榜
样的道德力量,以此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友善观。
2.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友善资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
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
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
好。”社会主义友善观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诸如儒
家友善思想“仁者爱人”的基本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友
善行为准则、“天人合一”“万物合一”的和谐思想,为友善观教
育提供了丰富资源。然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友
善,并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友善思想的简单复制,而是根据新
时代的要求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友善资源有效地运用于大学生友善观培育,需要思想政治教
育主客体共同发挥作用。一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
教育者应加强学生的友善养成教育,让友善成为学生处理人际关系
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利用中华优秀传统友善文化资源打造在线
开放课程、制作微视频等,把鲜活的故事与理论讲授紧密结合,以
合作研讨、课堂交流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
的友善观。以弘扬友善文化为切入点开展第二课堂,以歌曲、小品、
游戏等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友善文化与时代价值的融合,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大学生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解决大学
生对友善文化的认同问题。二是在社会思想观念多元、主流价值文
化与非主流价值文化并存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应承担起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社会责任。大学生要发挥主体能动性,
善于有鉴别地学习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友善资源,同“伪善”
做坚决斗争,做到明善理、说善话、行善事、做善人的最基本价值
追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传承、发展
与弘扬。
3.强化实践教育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
上是实践的。”这就告诉我们要强化实践教育,促进大学生友善观
的提升和转化,强化友善观认同,纠正错误思想。一是开展实践课
程。根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 年本)》的要
求,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
学,落实学分。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实践课时,开展友善活动课,
做好课程设计,以诗歌、小品、歌曲、游戏等形式再现故事情景,
大学生以合作探究、情感体验、模拟练习、情感升华的方式了解友
善、感悟友善、学会友善、践行友善。二是开展以“友善”为主题
的校园实践活动。利用共青团、社团举办弘扬友善文化的演讲、辩
论赛,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主动了解、学习友善文化,汲取新思想,
不断更新知识和审视自己,提高认知能力;定期举办向全国“道德
模范”人物学习的分享会,感悟新时代道德模范精神力量,让大学
生在善心善行的指引下浸润心灵,培育道德情感,提高思想素质,
实现人格品质的优化与完善。三是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引导大学
生关爱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结合专业特点对服务项目进行拓展
和延伸,让大学生在服务他人与社会的过程中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真正践行友善,提高道德自觉。
4.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机制。大学生友善观的培育,
需要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育人体系。一是要做
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构筑大学生友善观
形成的“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家长应成
为孩子品行教育的榜样,关注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培育大
学生友善价值观;学校教育是主体,以抓好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塑造大学生友善观的作用;社会教育以办好
教育为目的,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社会教育力,对大学生友善
观教育产生影响力。二是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
位一体”的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平台。三者合作共育机制的建立,有
助于促进和谐家庭建设、良好家风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
长。三是建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协同
治理机制,推动大学生友善观教育。大学生中不友善现象的存在,
需要整合社会所有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在向
上向善的社会氛围中感悟友善的力量。
标签: #调研报告
摘要:
展开>>
收起<<
调研报告:大学生友善观培育路径探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公民层面而言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友善”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和道德纽带,更是维护健康良好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友善观整体呈现向上向好的态势。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友善观的价值要素及要求仍存在着认知偏差、情感缺失、品质缺失、行为缺位等困境。对此,高校应在大学生友善观培育上下功夫,探寻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有效路径,增强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实效。 一、新时代大学生践行友善观存在的困境 1.部分大学生友善认知存在偏差。当前,...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