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材料:开展三变改革试点+探索盘活农村三资新模式
2024-12-11
999+
53.22KB
1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经验材料:开展三变改革试点探索盘活农
村三资新模式
**县地处**市以南,山腹地貌突出,特别是**南部片
区山高沟夹、耕地零碎、人多地少,农民增收渠道多,连
片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在全市脱贫攻坚全面创新改革
的进程中怎么补齐发展短板,在丘陵山区用什么路径推进
精准扶贫,在离县城偏远的乡镇条件下怎么发展现代农业
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怎样构建激发弱势群体潜能利益体系,
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怎么构建先富带后富的制度机制等这五
个现实问题,成为摆在**县面前的时代难题。
按照**市20**年度县市区委书记挂牌推进创新类农村
改革项目责任书的目标任务,在全县农村开展“资源变资
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探索盘活农村“三
资”的模式和路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
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在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七权同确、农业社会化
服务、农村资金互助社、创新产业扶贫贷”等农村综合改
革的基础上,今年 2月,县委、县政府根据近两年工作实
践研究决定,由**市综改区前线指挥部牵头,**县委农办、
县委政研室等部门协作,在**县南、北、东、西、中五路
片区选择 11 个乡镇 13 个村开展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
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
围绕“维护群众利益不变、壮大集体经济不变、同步
全面小康不变”这“三不变”基本思路,力争到 20**年底
各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比上年增长 30%以上,财产性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的 20%以上,贫困发生率控制在 3%以内。
“三变”改革试点主要整合集体土地、林地、塘堰和劳
力、技术、房屋、资金等资源合理利用,以组建五大股份
合作社为抓手,实现让生产关系重构、生产资源重组,有
效解决“集体空壳、土地零碎、劳力闲散、房屋空置”等
关键问题。截至目前,11 个试点镇乡 13 个村建立并开始
运作的“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村
劳务股份合作社、村旅游度假股份合作社、村富民置业股
份合作社”达到了43 个,其中各试点村都已经依法组建前
三种,后两种根据各村资源情况选择,实际上这五种农民
股份合作社就是探索农民长期稳定增收和壮大农村集体经
济的五种有效途径。
(一)整合集体资源,组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
让权生钱。
**县农村村集体经济基础差,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为
“空壳村”,20**年全县 932 个村中村集体经营收入仅有
1006 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的有 14 个村、5万元以下
的有 476 个村、尚有336 个村无经营收益或“空壳村”。
究其原因主要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原有的集
体资产被分光、变卖,剩下的仅少量的机动地、塘库堰、
校舍、荒山河滩等,也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手中无米,
唤鸡不理”,集体经济弱化,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
就成了问题。
综改区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按照“酝酿讨论、征
求意见、群众表决”的议事程序,对改革涉及的清产核资
结果、成员界定结果、股份量化方案、股份量化清册、股
份合作社章程、股东代表名册实施民主监管“六公开”,
构建农民充分参与机制,促进改革从“自上而下”转变为
“自下而上”。先后在参与改革试点的 13 个村,成立了
13 个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由每个村的股民直接选举
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在村集体资产管理、农村产权确
权颁证的每个关键环节,都由股份合作社代表大会表决通
过,且三分之二以上社员同意并签字形成决议后予以实施
保障了改革的公平公开、持续推进和群众满意。通过集体
经济股份合作社,把集体闲置的校舍、房屋、机动地、林
地、果园、塘库堰、水利提灌设施等资产盘活,增加集体
经济收入。如建平镇芝麻村,组建集体经济合作社之前,
集体经济收入为 0,组建后通过盘活机动地、塘库堰、集体
房屋等,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1.6 万余元;再如乐安镇断山
村把基础设施投入量化入股、把产业发展资金入股种植专
业合作社,集体直接参与分红,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
1000 多元,增长到 3万余元。
(二)整合土地资源,组建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地
生钱。
村组集体的土地零碎不来钱,成为助农增收的“新瓶
颈”。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会动员农户以农村土地经营
权入股合作社,把土地经营权变成股份,自愿联合从事农
业合作生产经营,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权和经营
权分离的新发展,也是农业经营体制中“承包制”向“股
田制”的一种创新和发展。
按照《股份合作社章程》约定,土地股份合作社年底
取得的经营纯收入中,可以提取10%来壮大村集体经济。
今年以来,通过工商注册,13 个试点村先后成立了 13 个
土地股份合作社。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整理土地,统一
经营型。农民自愿将零碎的土地入股后,由村股份合作社
统一整理土地,选择主导产业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
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核算。分红模式如双乐乡2000 亩甜
橙产业园1亩土地 1股,前三年每股保底分红300 元,从
第四年起,按照入股农户、龙头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村集体 7:1:1:1的利益链接方式进行分配。如宋观庙村
土地未整理前的面积是970 余亩,通过土坯房(危旧房)
拆迁、小块地改大等土地整理后,经确权后达到 1300 亩,
多出的 300 余亩为集体土地收益。二是大户承包,内股外
租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把农民变成股东,在不改变
土地用途的情况下,由村统一规划确定规模种植集中区域
采取对外租赁、入股经营的方式,统一发包给专业种养大
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如王家堰村通过引进外地职业经
理,走一二三产业相融发展的道路,建设“稻香渔村”项
目,目前,奕川水产农业科技企业与王家堰村大发土地股
份合作社进行合作,入股村民获得每亩 400 元的保底红金
和每亩 100 元的二次分红,并每三年上涨7%,每户入股
村民在企业打工每年收入 0.8 万元以上,同时,企业每亩
出30 元给村集体。王家堰村充分利用财政支持50 万元产
业发展资金,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实施基础设施项目,走
“一田两用、一水双生”合作之路,发展“水稻+泥鳅”的
稻鳅共生高效农业,采取“土地入股农户、未脱贫户+已脱
贫户+村集体”6:2:1:1的利益链接机制,合股经营。
三是抱团发展,复合经营型。王太沟村确定了“山上藤椒
飘香,田里稻鳅种养”的“一村二品”产业发展方向。组
织动员全村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技术、资金入股,成立了
双乐乡王太沟村原盛农民经济股份合作社,下设土地经营
工作部、劳务合作工作部、旅游发展工作部、富民置业工
作部等 4个专门理事会运行机构,选举产生了监事会。初
步确立了以“合股联营、村社一体、抱团发展”的模式,
以“椒香辉映、稻鳅共生、休闲观光、科技示范”的发展
思路,走“龙头企业+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
式,采取入股农户、股份合作社、龙头企业、村集体之间
“5:3:1:1”的利益链接机制,切实破解资源比较分散、
土地闲置抛荒、农民单独面临市场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等问
题。协和乡红灯桥村引进铁骑力士集团在该村开展“金鸡
代养”试点,以贫困户为主体成立合作社,通过股权量化
多方分成,实现了政府产业扶持资金变股金、贫困群众变
股东,促进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并实现了“无本增收”
年底按照入股农户收益、归还银行贷款、村集体收益、合
作社 3:5:l:1的利益链接机制,同时,合作社在养殖场
周围统一种植瓜萎,实现种养循环发展。
(三)整合劳力资源,组建村劳务股份合作社,让力
生钱。
村劳务股份合作社是让农民土地入股后的闲散劳动力
聚集起来,根据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技术程度、兴趣爱好
等特点,有组织地输送到新型经营主体就业挣钱,实现多
种渠道创收推进劳务股份合作目标。到目前为止,11 个劳
务股份合作社共入社 1340 人,实现总收入 420 万元,人
均增收 3134 元。其中:就地承包种植业(采摘、管理)劳
务收入 185 万元、承包农田水利项目劳务收入**6 万元、
其他收入 69 万元。断山村统一组织 80 余人承包乡村旅游
设施劳务和农田水利项目劳务,到 9月底,村劳务股份合
作社已实现纯收入 7.5 万元。红花园村将入社的 230 人按
年龄、技术专长分类,分别发展为就地承包种植园劳务、
承包中涪路建设劳务、场镇单位保洁劳务和组织到异地承
包建筑劳务等,已实现总收入 210 万元,劳务股份合作社
纯收入 2.1 万元。
(四)整合房屋资源,组建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让
房生钱。
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充分把生态资源、空置的房屋、
农耕文化和民俗等旅游资源整合起来,聚集力量抱团发展
按照《股份合作社章程》约定,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年底
取得的经营纯收入中,可以提取10%来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是变“荒”为股,打造旅游小镇。如今,随着都市人在
城市生活压力增大,大家喜欢趁假期周末到生态较好的乡
村透气放松,**镇借助新建的**至综改区快速通道“中涪
路”交通优势,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成
立了**县首家旅游度假股份合作社,正集中打造“九龙山.
牡丹谷”乡村旅游景区,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据了解
鲜家嘴村景仙旅游度假股份合作社与入股农户合作,1亩耕
地、2亩林地或4亩荒地折成为 1股,而每股每年至少将分
得400 元保底分红。明年三月份正式营业后,到了每年底,
景区还将以当年景区收入情况,给当地入股农户再分一次
红利。不仅如此,当地贫困户还可以在被开发后的景区找
到工作,通过务工来获得增收。二是变“散”为聚,客栈
式居民点融入。红花园村“养心谷”旅游度假股份合作社
结合农村土坯房(危旧房)改造搬迁政策,建设集休闲、
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客栈式居民点。客栈式居民点让改造
搬迁农民直接融入乡村旅游业,通过游客住宿、旅游及商
贸,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的问题。
红花园村将**04 余亩土地整村流转给**梓商农业科技公司
发展,土地入股入社率达97%。公司除每年给入股农户保
底分红300 元/亩外,还从年终的纯收入中提取30%用于
壮大集体经济。
(五)整合资金(技术)资源,组建村富民置业股份
合作社,让钱生钱。
村富民置业股份合作社是充分利用土地股份合作社整
理土地后,把节约的建设用地或一般农用地集中起来,在
无法异地发展的情况下,根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把农民的技术、资金整合起来,就地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
农产品加工厂、农产品分检包装车间、仓储(物流)用房
等。按照《股份合作社章程》约定,村富民置业股份合作
社年底取得的经营纯收入中,可以提取10%来壮大村集体
经济。到目前为止,乐安镇断山村、双乐乡王家堰村组建
了富民置业股份合作社。如断山村充分依托**县城近郊区
域优势,由 6户农民利用多年从事运输业和自有闲散资金
的优势,筹建农产品分检包装车间、仓储(物流)用房。
王家堰村与奕川水产公司合作,为解决泥鳅鲜活水珍品深
加工进一步增值的问题,由村富民置业股份合作社组织技
术和资金,计划投资200 万元建设鲜活水珍品深加工厂,
厂房建成后,统一租赁给奕川水产公司开发出口产品,公
司每年支付的房租给富民置业股份合作社。
二、取得成效
探索农村“三变”改革是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基础
上进行的创新性改革,突出了集体和农民之间“股份合作
抱团发展”,较好地克服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弊端,将
是我县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13 个试点村通过“三
变”改革试点,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激发了还权赋能活力。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投
入为主修建的农业基础设施,直接将产权明晰给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所有;国家投资或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农田水利
工程,除小(一)型水库具有重要防洪功能外,其余的直接将产
权划转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
荒沟、荒丘使用权有序流转。对具备经营条件的资源性资
产、公益性资产,设置集体股和个人股,开展公益事业、股权
激励等。
(二)增强了经营主体实力。积极培育集体经济组织,
鼓励村级组织发展各种股份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
农户+村集体”等多种形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使用
权、知识产权等资源形式参股,壮大村级合作经济。支持村
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委托
流转或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的方式,集中连片流转农户的耕地
和山林,建成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及标准化示范区。
(三)增进了产业融合效力。选准发展集体经济的路
子,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
则商、宜游则游,着力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实现
村级集体经济平衡发展。农业资源丰富的村要千方百计开
发农业资源,发展具有精品水果、藤椒、蔬菜、水珍品等特
色优势产业。村集体在县城郊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及
交通干道沿线的,用好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
等资源,建设山地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利用
产业基地带动效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企业带动、产业
互动格局。
(四)形成了政策保障合力。一是钱的支持。鼓励农
业适度规模经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扶持资
金项目向村集体倾斜,统筹安排扶持农业生产类资金,支持村
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地的支持。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
提下,对村级集体创办领办的实体及项目在用地上予以统筹
优先安排。三是人的支持。从致富带头人、农民合作社负
责人、优秀民营企业家、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农民工、种
养能手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进入村支
两委。四是物的支持。深入推进“四好新村”建设,鼓励
“村社合股、村村抱团、镇村联动”的发展模式,夯实村级
集体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五)完善了运行机制动力。完善管理制度,修订和完
善《**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责、
权、利予以明确,在集体资金管理方面,推行村委会行政管
理运行经费和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收入分账管理。完善监
督制度,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让集体资产看得见
又摸得着;完善核算制度,在坚持村集体资产所有权、资金
使用权、财务审批权、财产收益权“四权”不变的基础上,
采取“村财镇乡代管”方式。完善分配制度,根据当年的经
营收益情况,确定合理的分配比例,确保村集体成员共享增值
收益。完善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机制,增强
村集体自我保障能力。设立村级集体经济专项奖励资金,对
于发展集体经济成绩较为突出的村,给予一定资金奖励。
三、经验启示
**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深化农村改革、夯实
基层基础、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作出了积极探索。主要有
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一)激活各类资源要素,是释放产权制度改革红利
的根本前提。**县通过探索农民“股份合作、抱团发展”,
活化了农村各类要素资源,成为推动“绿水青山”变“金
山银山”的“转换器”,是“一无所有”到“无中生有”
的“点金术”。以前,村集体资产的租赁、发包都是村干
部个别人说了算,往往价格很低,缺少群众监督。实现股
份合作制改革后,群众对集体资产的关注度高,从以前的
“看得见、摸得着、管不了”到现在的“既监督、又当家
还分红”转变,集体资产在阳光下增值。这些经验让我们
感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仅可以发生在经营性资
产量大的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在拥有丰富自然资源
但资金短缺、经营主体不完善的贫困山区和丘陵地区,同
样完全有条件做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篇大文章
同样可以释放产权制度改革的红利。
(二)组织群众抱团发展,是引导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的先决条件。通过充分整合利用人、地、钱的资源发展各
类新型经营主体,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结成利益
共同体,推进产业化经营,变农民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
实现小农村与大市场的“无缝对接”,让广大农民群众更
多分享改革发展的“蛋糕”。“三变”以资源为纽带,将集
体、村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利益紧密链接,农户自愿将土地承
包经营权、闲散劳动力、空置房屋、技术、资金入股到村
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连结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各参
与主体间公平分配利益,从而使股份合作社与农户实现互利
共赢。实践证明,通过组织群众抱团发展,既让农民不断
增加收入,也能让村级集体经济升级壮大,不断提升农民
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制度,有效
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三)利益链接振兴乡村,是打造“股份农民”调动
农民积极性的最佳形式。推动政策向农村倾斜、资金向农
村集中、项目向农村汇聚、要素向农村流动,通过土地盘
活、产业带动、入股分红、服务创收等办法,念好“山”
字经,做好“田”文章,打好“生态”牌,推动“利益链
接”向“经营乡村”转变。采取入股市场主体、贴息撬动
金融资金等方式,让直接到户的财政扶贫资金成为能够生财
的经营资本,给群众带来一条持续生财之道,也为精准扶贫找
到一条新路子,解决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分散、“一次性”
使用效益低的问题,也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实践证明,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村级集体经济抓村级集
体经济,撬动城市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就能为村
级集体经济升级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建设“让村民看
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四好美丽乡村。
(四)强基固本共建共享,是做实“三变”改革蛋糕
的重要保障。各级党组织围绕“3+2”党建项目引领,通过
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路径、统筹机制,充分发挥抓
关键、指方向、强监督等核心引领作用,有效避免资源浪
费、资产流失、基层腐败,深化拓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
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县在升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既让群众参与、更让
群众分享,既让资源保值增值、更让群众分配“大头”。
实践证明,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既让“资源变资产、
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又让“维护群众利益不变、
壮大集体经济不变、同步全面小康不变”这“三不变”得
到共建共享,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
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只有强化党组织对各方资源、各
方力量的统筹,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发挥资源、资产
资金的最大效益。
四、存在问题
**县在 11 个镇乡 13 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取得
了明显成效,但要让“三变”改革在全县推广或走出丘区
从精致的“盆景”变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精彩“风景”、从
“一花独放”变为“百花齐放”,还面临着持续发展、风
险防范、政策配套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改革发展中不断
探索解决和进一步完善。
(一)持续发展上缺乏主动性。一是统筹力度不够。
一些镇村干部平常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环境保护、
村内其他事务等工作上,在开展“三变”改革试点上统筹
力度不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够。二是推进工作不均
衡。个别试点村还未找到合作模式,也没有真正地把股份
合作社运作起来,工作还停留在吊牌挂在墙上、印章锁在
抽屉里、银行开设的帐户还为零。
(二)市场风险防范措施不多。“三变”改革后,村
集体、农民的有关资产权利权益入股进入了自负盈亏的农
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特别是贫困户期盼在入股经济实体中
“分红”愿望强烈。但农业生产受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和
不可预见的市场因素双重影响,农民合作社经营主体抗风
险压力较大。在如何防范双重风险、解决经营主体稳步发
展问题、保障农民股东利益问题上,相关防范措施不多。
(三)政策配套支持力度较弱。一是办理股份合作社
营业执照难。工商部门办理股份合作社营业执照无政策支
撑,导致非试点镇村无法全面开展“三变”改革工作。二
是财政资金变股金不到位。涉农相关部门创新改革力度不
够,未找准支持“三变“改革试点与市县政策导向、资金
投向的对接点,把省市的政策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发展支撑。
标签: #经验材料
摘要:
展开>>
收起<<
经验材料:开展三变改革试点探索盘活农村三资新模式**县地处**市以南,山腹地貌突出,特别是**南部片区山高沟夹、耕地零碎、人多地少,农民增收渠道多,连片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在全市脱贫攻坚全面创新改革的进程中怎么补齐发展短板,在丘陵山区用什么路径推进精准扶贫,在离县城偏远的乡镇条件下怎么发展现代农业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怎样构建激发弱势群体潜能利益体系,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怎么构建先富带后富的制度机制等这五个现实问题,成为摆在**县面前的时代难题。按照**市20**年度县市区委书记挂牌推进创新类农村改革项目责任书的目标任务,在全县农村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探索盘活农村“三资”的...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