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汇编
2024-12-03
999+
19.72KB
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的发言
材料汇编(5篇)
目录
1.赓续 xx 藏茶“千年文脉” 2
2.打造更多有内涵有品质受欢迎的文化 IP 4
3.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6
4.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 8
5.促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10
赓续 xx 藏茶“千年文脉”
xx 区作为“中国藏茶之乡”,是全国历史最悠久、产量最
大的藏茶生产基地,盛产的 xx 藏茶,加工历史悠久,工艺
独特,工序考究。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振兴藏茶产业,
传承藏茶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强技艺修复和文化
保护,努力赓续 xx 藏茶“千年文脉”。一是千方百计“守
根脉”,努力走好技艺保护之路。实施藏茶制作技艺保护
记录工程,回溯 1300 多年藏茶制作历史,与高校和科研机
构深度合作,先后成立藏茶专家大院、藏茶产业技术研究
院和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中心,组织专家学者走
访探寻,记录保护传统制作技艺“密码”。二是千辛万苦
“续文脉”,努力走好传承展示之路。坚持以非遗传承为
重点,构建“非遗保护中心+大师工作室(传习所)+生产
性保护示范基地+博物馆”保护体系,建立藏茶制作技艺大
师工作室(传习所)10 个;编制藏茶制作乡土教材,实施
师徒结对“长青计划”,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培训,传授传
统制作技艺;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案,修复保
护茶马古道遗址遗迹,打造了茶马古道第一驿站——中国
藏茶村、藏茶世界等一批文化展示窗口。三是千山万水
“壮筋脉”,努力走好弘扬创新之路。坚持“走出去”战
略,大力推行“藏茶汉饮”“藏茶国饮”行动,与国务院
新闻办联合拍摄的《当一天中国人,体验 xx 藏茶》宣传片,
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宣传推广,借力“万企出国门”
“感知中国”等活动,举办 xx 藏茶全球巡回品鉴会、“重
走茶叶之路”到欧洲巴黎等系列活动,藏茶产品远销美国
俄罗斯等30 多个国家,藏茶文化和制作技艺走出国门、走
向世界。同时,将藏茶制作技艺与话剧、舞蹈等艺术形式
相结合,创编话剧《茶马互市》、歌舞剧《古道革新路》
等,在成都、重庆等地巡回演出,藏茶文化更加可观可感。
下一步,xx 区将切实扛起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使命,传承
藏茶记忆,讲好xx 故事,让延绵千年的“藏茶文化”在新
时代重焕荣光。
打造更多有内涵有品质受欢迎的文化 IP
xx 县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有 2300 余年的建县史,我们全
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xx 历史文化遗产。一是坚持在
保护中传承,留住历史记忆。健全保护机制,推动形成全
方位摸底、全要素保护、全方位赋能、全周期管理、全民
性参与的文物大保护格局。加强文物保护,推动珍贵文物
一物一档台账管理、一物一人常态巡护、一物一策科学修
复,建成全市首个集消防、安防系统为一体的文物安全监
管平台。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对文物进行原真性保护、本
体性修复。二是坚持在传承中创新,赓续千年文脉。让文
化“串”起来,成立历史文化研究专班,系统梳理馆藏和
民间学术文化资料。让文物“活”起来,深入挖掘樊敏碑
阙及石刻等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制作《吏师樊敏》等宣
传片,让一件件有血有肉、有神有魂的珍贵文物,再次焕
发时代光彩。让文脉“传”下去,深入挖掘“飞将军”乐
以琴烈士弃笔从戎、投身抗战、保家卫国的生平事迹,组
织开展优良家风教育、清正廉洁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主
题活动。三是坚持在创新中发展,赋能文化旅游。“以旧
修旧”重现茶马古韵,着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
娱”为一体的“最美318 骑游驿站”,重现飞仙关在秦朝时
期商贾繁荣之景象。“怀古烁今”唤醒蜀根汉魂,先后建
成金丝楠水街、根雕艺术博物馆,金丝楠根雕艺术之都的
城市名片越来越响。“赓续前行”传承文脉书香,始建于
宋朝的xx 文庙重现新姿,成为广大学子举行开笔礼、成童
礼、成人礼、尊师礼等仪式的重要场所。
下一步,xx 县将自觉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守正创新,
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坚定抓好整体性保护。牢
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以珍爱之心、尊崇
之心守护好历史文脉、文化肌理。二是持续开展系统性挖
掘。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深刻内涵和
多重价值,推动“古道热、汉魂立、文物活”,全景式展
现xx 深厚悠远的历史传承。三是全力推动创新性发展。坚
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开发
利用,推进文物与文博融合、文物与文创融合、文物与文
旅融合,形成更多有内涵、有品质、受欢迎的文化 IP。
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近年来,全市住建系统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多层次、全方
位着力建立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制机制,促进历
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传承开创新局面。一是着力建立完善城乡历史文
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推动保护规划编制,建立城乡历史
文化保护传承日常巡查管理制度、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提前
介入城乡建设工作机制、城乡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长效
机制,完善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保护利用、监督检查
全过程管理,不断增强保护传承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
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坚持以历史文
化价值为导向,构建起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传统村落
街区和历史建筑等为主体,较为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
传承要素体系。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统筹保护传承与民生改善,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
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陆续完成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提升
传统村落震后恢复重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等工作,组织
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促进历史资源活态
传承。
下一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扛稳抓牢城乡历史文化保
护责任,切实把历史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一是
夯实保护传承的基础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支持,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保护长效机制,构建上下协同、
横向协作、完整配套的工作体系。二是持续深入开展城乡
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推进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
街区申报划定和历史建筑公布认定,逐步实现历史文化保
护名录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三是推动城乡历史文化
保护深度融入城乡建设,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
方式,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优化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水平,让历史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服务人民群
众。四是以“长牙带刺”措施强化监督管理,统筹推进名
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评估、日常巡查和执法检查,推动整
体性保护、活态化更新、内涵式复兴。
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坚持保护第一,突
出价值挖掘,让文物历久弥新。筑牢安全底线,建立市、
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物安全责任
体系,加大物防技防力度,实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提升行
动,保持打击文物犯罪高压态势;聚焦价值挖掘,摸清文
物底数,提升公共文博场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水平,持续
开展本地文化历史普及,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注重活化利
用,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加强遗址保护利用,创新数字化
运用,文脉赓续不断加强。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传承实践
让非遗焕发光彩。强化规范统筹,健全制度体系,构建激
励机制,完善名录体系,保护体系更加完善;注重提质赋
能,强化非遗品牌创建,实施非遗人才培训,推进非遗与
教育结合,创新实践更加多元;深化非遗与旅游、研学融
合发展,建成集非遗研学、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10
余家、高端民宿30 余家,开设“千名学子xx 采茶”、砂器
烧制体验、“xx‘寻茶探秘’之旅”“手工竹编”等研学课
程10 余个。
下一步,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将继续把文化遗产
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在发掘和保护中延续文化根脉,在
溯源和研究中厚植文化底蕴,在传承和弘扬中激发文化活
力,奋力谱写 xx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一
是加大保护力度,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利用和非遗保护传
承制度体系,持续实施文物和非遗三年提升行动,统筹推
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持续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
人认定,实施传承人记录工程,形成系统完善、层次分明
特色浓厚的xx 文化资源库。二是加强文化传播,整合全市
文物资源,推出反映 xx 历史文化特色的高质量临展,不断
提升文物展示水平;实施以文艺遗产为载体的国际交流合
作项目,讲好新时代 xx 故事。三是深化融合发展,充分挖
掘文化遗产内涵,实施中小博物馆、非遗工坊提升行动,
推进文化遗产授权与开发,打造独具xx 特色文物文创、非
遗手作,应用触控交互、投影成像等前沿技术,探索实践
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激发文化遗产活
力。
促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林业局全力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一是多措
并举齐发力,抓实保护成效。全面摸清古树名木家底,动
态开展资源补充调查,建立古树名木保护“1133”机制,推
进古树名木网格化管理,聘请省内外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挖掘文化强活力,传承古树精神。积极开展“xx 十大
树王”和“xx 十大珍稀植物群落”评选活动,充分挖掘古
树文化,精心编制《xx 古树》《走近 xx 古树名木》画册,
规范建设古树公园,率先出台全省首个《xx 市古树名木公
园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三是广泛宣传增魅力,营造
浓厚氛围。积极举办“大美xx·年轮印记”等古树名木摄影
作品巡展,组织开展“七进”活动,开展特色推介宣传。
下一步,市林业局将持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为全市文化
遗产保护传承作出新贡献。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保护
意识。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
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的“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保护意
识,促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持续健全机
制,提升保护质量。持续推进齐抓共管联动机制、保护利
用融合机制、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常态化巡护管
护责任,加大执法管理力度,进一步提升古树名木精细化
保护水平。三是持续挖掘文化,助推价值转化。持续深入
挖掘古树名木历史、生态、文化价值,积极探索“古树+”融
合发展模式,全力展示古树名木文化和生态魅力,打响xx
林旅融合发展的绿色品牌。
标签: #发言材料
摘要:
展开>>
收起<<
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汇编(5篇)目录1.赓续xx藏茶“千年文脉”22.打造更多有内涵有品质受欢迎的文化IP43.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64.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85.促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10赓续xx藏茶“千年文脉”xx区作为“中国藏茶之乡”,是全国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的藏茶生产基地,盛产的xx藏茶,加工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工序考究。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振兴藏茶产业,传承藏茶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强技艺修复和文化保护,努力赓续xx藏茶“千年文脉”。一是千方百计“守根脉”,努力走好技艺保护之路。实施藏茶制作技艺保护记录工程,回溯1300多年藏茶...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