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024-12-03
999+
19.41KB
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在“十五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编制工
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
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
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
城镇化。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十五五”新型城镇化
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目的是深入研讨、集思广益,高质
量推进我市“十五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这对于
指导我市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
城镇发展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一)初步探索阶段(改革开放至 2012 年)
我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但整体上仍处于初步探索
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
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向城市转移,推动了城镇
化的快速发展。主要特征是:城镇化率显著提升,由 17.9%
提升至 52.57%;城市空间扩大,中国城镇空间即建成区面
积与城镇建设用地分别增长了 7.44 倍和 7.88 倍;户籍制度
改革,二元户籍制度逐渐转变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
土地制度改革,集体所有制到家庭承包经营,创新“两权
分离”。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明确(2013—2014 年)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
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为新型城镇化发展
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确定了我
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总体目标,即“完善城镇化健
康 发 展 体 制 机制 , 坚 持 走 中国 特 色 新 型 城镇 化 道 路 ” 。
2014 年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宏观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指导。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实施(2015—2022 年)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
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
点方案明确的时间表,2014 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
不断完善方案,到 2017 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
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2 年间,国家发展改革
委每年发布年度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均以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任务与目标,各
年度均要求各类城市从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升、就
业服务与技能培训方面采取措施。均强调城市群和都市圈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协调发展。
(四)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2023 年底)
2023 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新型城镇
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从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动
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四个方面进行统一规划,
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城乡一体的合理布局。
二、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
近年来,我国聚焦于以县城作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
设,以人为核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印发《关于推进以
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同时《“十四
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了城镇化率提升、公共服
务覆盖、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等目标,旨在构建更加均衡
协调的城镇化格局。此外,《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
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体现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
深度融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首次突出“以人为本”的新
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分类施策、高效集
约原则,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实施潜力
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
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等四大行动,提出强化
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加大潜力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
校) 、 实 训基 地 建 设 力度 , 优 先 在 产业 园 区周 边 布局 。
2024 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
了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举措。
三、充分认清新型城镇化特点
(一)强调以人为本,农村居民的市民化。统筹推进
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实施差别化的
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
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通过实施居住证制度,
使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能够享受相应
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二)强调四化同步,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
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工业化是发展的
动力,农业现代化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为发展注入新的
元素和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新四化相辅相成,融
合互动,从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强调优化布局,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较强的地区,要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引领国土空
间的均衡发展,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随着一些特大城市
人口规模与综合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加剧,需要进行有效地
调控。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要加快中小
城市的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四)强调生态文明,发展环境的生态化。推进新型
城镇化,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战略层
面上,抓紧“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科学优化全
国城镇化布局和总体框架。在城市建设上,改变传统城市
建设理念,倡导发展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用环保材料建
设城市,完善城市基础建设和公共产品的配备,提高城市
生态系统功能,努力打造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
自然家园。
(五)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根据
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
性,防止千城一面。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发展有历史记
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历
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四、全面分析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尽管城镇常住
人口不断增加,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一些中小城市和县城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不足,部分
城镇当前的就业结构可能与城镇化进程不完全匹配,尤其
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城镇化对就业岗位的
需求,制约了市民化质量的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
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且就业稳定性差,不高的收入水平
也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消费和投资能力,影响了其市民
化质量的提升。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我国东西部间经济增
速差距显著,城市群内外循环不畅通、大中小城市之间发
展不协调的情况依然存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的配
置往往倾向于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而相对落
后的地区则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这种资源配置的不
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使得一些地区
在城镇化进程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些矛盾问题影响了我国
城镇化总体发展质量和水平,阻碍了城镇化成果的共享。
(三)资源与环境压力。大规模的城镇建设和人口流
入,导致土地、水、能源资源紧张,同时加剧了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
用效率和实现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亟
待解决的问题。
(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教育资源、医疗资源、
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在城乡间存在较大差异,尽管政府出
台了一系列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执
行过程中仍存在落实不到位、监管不力等问题。这导致政
策效果大打折扣,难以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
而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
的根本原因,如一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财政收入有限,
难以支撑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建设。
(五)产业发展薄弱。在产业发展上,县城往往缺乏
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多以传统农
业、轻工业或资源型产业为主。这些产业附加值低,难以
支撑县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
人才资源短缺等问题更是限制了县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
质量发展。除紧邻大城市的县城会享受到城市群带来的资
源外,其他县城的发展则需要在结合自身资源特色的基础
上持续探索新路。
五、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举措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县城的落户门槛将基本取消,以便吸引
更多人口流入。同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落户,
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将致力于
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加强
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
质量和水平,确保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
的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关注未落户的流动人口,确保他们
能够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权利。
(三)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未来,城镇化空间布局
将更加合理和优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
主体形态,通过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
历史文化传承,构建绿色、人文、智慧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四)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将推动城市向
更加绿色、智能、宜居的方向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智慧城市、绿色城市、
人文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城市更新和老旧
小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将打破城乡分
割的壁垒,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通过加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产
业转型升级等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同时,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构建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
同志们,科学编制“十五五”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快
推进新型城镇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
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
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
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锐意进
取、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
展开>>
收起<<
在“十五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十五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目的是深入研讨、集思广益,高质量推进我市“十五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这对于指导我市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一)初步探索阶段(改革开放至2012年) 我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但整体上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社...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