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程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2024-12-03
999+
18.17KB
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在2024 年全市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程推进会上的汇
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关爱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县聚
焦残疾群众的需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教育群
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作用,通过“三创三式”
举措,打好文明实践“组合拳”,为残疾人提供常态化、
精准化、品质化服务,帮扶残疾人巧破“身体困局”、
“无业可就”、“残弱失助”等三大难题,照亮残疾人奋
进之路,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生动书写
“弱有所扶、残有所助、残有所依”的民生答卷。
创建康复方式,巧破“身体困局”。康复是残疾人最迫
切的期望,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县充分发挥
扶残助残志愿服务队伍作用,统筹协调残疾人需求和志愿
服务资源,加密匹配对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扶残助
残深度融合,从“心”施治,从“技”开药,向“康”发
展。一是以思想引领提其“士气”。通过组织开展“乡村
振兴故事会”、“大榕树家教课堂”等形式,为残疾人搭
建起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创业成功的残疾人担
纲“主角”,登台讲述自身经历,教育引导残疾人发愤图
强,自强不息,传递文明实践的正能量,提升残疾人的社
会认同感与归属感,有效激发他们的内在活力和创造力。
目前累计开展“一会一堂”活动 4067 场次,受益残疾人
2630 人。二是以技能提升丰其“羽翼”。收集掌握残疾人
培训需求,整合粤桂帮扶、社会帮扶等资源,大力组织开
展实用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把培训课堂搬到乡村车
间、搬到残疾群众的家门口,方便残疾人就地学以致用,
拓展一技之能,提升自我价值和发展底气。目前,累计开
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21 期,共培训 2650 名残疾人。
三是以康复训练健其“筋骨”。成立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
中心,从县内医疗机构中遴选出乐于从事公益事业的资深
治疗师,组建扶残助残康复志愿服务队,为残疾人提供免
费且精准的康复服务。通过开展“千里送诊、千医送药”
行动,定期为残疾人检查治疗,全面保障身心健康,累计
8530 名残疾人受益;推广“工疗”、“娱疗”等多种康复
训练模式,让残疾人边就业边接受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
综合服务,培养残疾人向上向善,爱岗敬业创幸福。
创新就业模式,巧助“岗位需求”。**县志愿者和志愿
服务组织以县内零工超市、零工驿站为依托,推行网格化
管理和8小时外的志愿服务机制,精准对接残疾人的就业
需求,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求职登记、岗位推送、职业指导
等服务,打造 10 分钟就业服务圈,帮助残疾人“有位”、
“有为”,解决“无业可就”的突出问题,在就业中实现
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的双重飞跃。一是“内招外送”稳岗
紧密对接辖区残疾群众,建立残疾人就业动态管理数据库
采取推荐与扶持、指导与培训、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意愿等信息,有
针对性引导残疾群众就近就业或外出务工。目前,全县就
业帮扶车间339 家,安置 2000 名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月
均工资达1200 元。二是“粤桂协作”拓岗。用好“蓬江
—**”劳务输出服务机制,收集残疾人就业需求信息形成
“求职清单”,积极对接广东企业,进行人岗匹配,形成
“供岗清单”,联络赴粤返岗复工“爱心专车”专线,采
取直达单位“点对点”集中输送方式,帮助残疾人实现
“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一站式到岗。目前,累计转
移到广东省就业的残疾人达2000 多人,其中脱贫残疾人
900 多人。三是“公益助残”增岗。采取“残联+公益组织
+爱心企业+网络平台+残疾人”的帮扶模式,由行动执行
团队益起初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垫资采购手工艺品原材料
免费发放到残疾人手中,并对参与行动的残疾人进行培训
培训合格后残疾人可居家制作,完成后保底回收成品,再
通过抖音、快手平台直播等方式进行销售,使残疾人在参
与产品生产过程中获得收益。目前,全县参与居家加工产
品的残疾人达400 多人。
创优关爱形式,巧提“幸福指数”。深化“文明暖心·爱
满南疆”主题文明实践活动,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志愿
者等多元主体的资源,不断优化关爱形式载体,健全配套
机制,有效破解“残弱失助”的难题,构建残疾人关爱服
务体系,托举残疾群众“稳稳的幸福”。一是健全关爱帮
扶机制。常态化开展残疾家庭摸底筛查工作,志愿者“身
入心至”各村(社区)了解残疾人的“急难愁盼”、“安
危冷暖”,对困难残疾人“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应救尽
救”,制度个性化帮扶方案和“一人一策”帮扶措施,实
施精准帮扶,构建“政府力量为主导、社会组织力量为载
体、社区志愿力量为辅助、社会慈善力量为补充”的残疾
人关爱服务体系。二是健全关爱服务机制。推进“社工+志
愿服务+慈善”深度融合,通过“群众点单—文明实践中心
(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模式,
有效整合资源,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文明实践
汇聚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强劲力量。目前累计组
织3000 多名党员志愿者开展“上门评残”、代办帮办等扶
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残疾人 1050 人次。三是健全关
爱保障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
入关爱帮扶工程范围,协调落实残疾人政策补助资金发放
到位,持续解决好残疾人“柴米油盐”的烦恼、“衣食住
行”的需求、“酸甜苦辣”的倾诉,打通服务残疾群众
“最后一公里”。目前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490
万元,政策甘露精准滴灌到了残疾群众的心田。
拓展社区参与,巧搭“共融桥梁”。**县在促进残疾人
福祉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社区作为残疾人日常生活的重
要场所,其参与度与融合度对于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至关
重要。因此,**县积极探索社区参与的新模式,搭建残疾
人与社会共融的桥梁,促进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享受社区资源,增强社会参与感。一是打造“无障碍社
区”。针对残疾人出行不便、信息获取困难等问题,**县
在社区建设中融入无障碍设计理念,对社区道路、公共设
施进行无障碍改造,如增设盲道、坡道、电梯等,确保残
疾人能够安全、便捷地出入社区。同时,优化社区信息交
流方式,利用语音导航、字幕提示等技术手段,保障残疾
人获取社区信息的无障碍。二是构建“融合性活动”。**
县鼓励并支持社区举办各类融合性活动,如残疾人运动会
才艺展示会、文化交流会等,邀请残疾人与社区居民共同
参与,通过活动增进相互了解,打破隔阂,促进残疾人社
会融入。同时,鼓励残疾人担任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
理和服务,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三是建立
“互助性组织”。在社区层面,**县推动成立残疾人互助
组织,如残疾人自助小组、残疾人互助协会等,为残疾人
提供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平台。这些组织不仅可以帮助
残疾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作为残疾人表
达诉求、维护权益的渠道,增强残疾人的集体归属感和自
我管理能力。四是推动“智慧化服务”。**县利用大数据、
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为残疾
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通过平台,残疾人可以方
便地查询社区资源、申请服务、参与活动,同时也可以反
馈问题、提出建议,形成政府与残疾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谢谢!
摘要:
展开>>
收起<<
在2024年全市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程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关爱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县聚焦残疾群众的需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作用,通过“三创三式”举措,打好文明实践“组合拳”,为残疾人提供常态化、精准化、品质化服务,帮扶残疾人巧破“身体困局”、“无业可就”、“残弱失助”等三大难题,照亮残疾人奋进之路,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生动书写“弱有所扶、残有所助、残有所依”的民生答卷。创建康复方式,巧破“身体困局”。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期望,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县充分发挥扶残助残志愿服务队伍作用...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