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篇)2024年9月调研报告汇编
VIP专免
2024-10-11
999+
88.28KB
14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31 篇)2024 年9月调研报告汇编
目录
1.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赵天琪:
安徽省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1
2.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碧空翱翔向未来低空经济发展状况观察与思考……9
3.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婷: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16
4.建筑杂志社智库研究院执行院长肖正华:党政分包高位推动依法
处置闭环管理多方联动联合融资合力破解资金难题漯河市荣盛锦绣
江南项目落实“保交楼、保交房”情况调研报告……28
5.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姚蔚: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优势、问题与对策……35
6.李敏:
高县小微实体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42
7.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秦川: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问题与对策刍论……45
8.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陈荣彬:
高质量发展形势下广东粮食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51
9.黄瑞雪:
关于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调研思考………61
10.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顾亮:
关于山东省“双高”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70
11.沧州市人民医院杜军:
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型社区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74
12.石家庄学院孙军锋:
河北省农民工欠薪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信用监管视角……79
13.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张祝平:
河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87
14.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赵瑞:
呼伦贝尔农垦改革发展情况调研报告……99
15.湖南农业大学张弛:
农村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105
16.莆田市仙游生态环境局环境监察大队邱炼志: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及对策以莆田市仙游县为例……110
17.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颜仙风:
农民返乡创业问题与对策……116
18.吉利学院邓殊:
浅析四川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24
19.郭晓梅、黄晶晶:
社区防灾减灾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深圳市为例……132
20.河南省遂平县能源工作站孟涛:
遂平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138
21.中共潍坊市委党校孙冰:
潍坊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145
22.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员会党校赵欣:
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147
23.苏磊:
县级区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52
24.陕西省商洛市教育局王琦: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以商洛市商南县情况为例…
…157
25.天津工业大学翟师妹: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162
26.牡丹江医学院付万兴:
新时代高校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68
27.浙江树人大学丁赞华:
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74
28.刘佳婧:
新时期高职思政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180
29.河北日报调研组: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看河北如何
立足
实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186
30.长春大学刘佳:
长春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91
31.卢师林:
智慧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202
安徽省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赵天琪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理位置及气候对农业发展具有明显优
势,本土特色产品丰富多样、品质优越,农业生产和销售都位居全
国前列,是我国农业强省。安徽省本土特色产品主要有黄山太平猴
魁、砀山酥梨、祁门红茶、亳菊等,这些产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
爱。2022 年,安徽农业电商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展,安徽省
农产品网上交易总额约为 5313.8 亿元,较上年增长超过 9.2%,农业
电商服务网点覆盖面达100%。全省所有市、县、区均已完成建立并
运营其农业电商公共服务站、物流网点及配套服务站。据国家统计
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调查数据显示,2023 年1-7 月,安徽省电子商
务交易额 8187.6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2%,增速比全国快2.4 个
百分点,交易额连续 5个月居全国第9位。
安徽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势头积极向好,但存在农业电子商务
平台不健全、农业农村生产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
不能完全保证等问题。安徽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现阶
段,安徽省农村网络基础建设仍不完备。截至 2021
年,全省仅有约三分之一的村庄拥有电子商务配送站。上述问题不
仅给安徽省农业农村产业以及农产品经营销售带来影响,也在一定
程度上制约了安徽省经济发展。
二、安徽省农产品生产及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安徽省农产品生产及贸易现状
借助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安徽省农业生产优势明显。近
年来,安徽省农业生产及贸易量逐年递增,位居全国前列。2018-
2022 年,安徽省粮食生产总值逐步攀升,并突破了2亿吨的总产值
目标。2015 年,安徽省粮食生产总量居全国第6位,在不懈努力下,
2019 年上升至全国第4位。2022 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达4100.1 万
吨,全国总产量为68653 万吨,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 5.98%。数据
表明,2022 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4位,每公顷单位面积生产
量为5605.7 公斤,总种植面积约为 731.42 万公顷(见图 1)。
图2展示了 2018-2022 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以及农林牧渔总产值
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近5年内农林牧渔总产值呈平稳上涨趋势,
其中,2021-2022 年涨幅较大,较上年增长20.3%。粮食总产量在
2019-2020 年出现了小幅下跌,但
整体上呈平缓上涨趋势。
安徽省不仅是农业生产大省,还是我国农产品交易和销售大省。
“十三五”时期,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量已超过 1.6 万家,其
中,年销售额 100 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4家。据海关
统计,2022 年安徽对外进出口的国际货物贸易总额为 7530.6
亿元,较上年提高了8.1 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进出口总值中排名第
2位,在全国对外商品交易进出口总额中排名第13 位。安徽国际货
物贸易出口总额为 4763.7 亿元,较上年同期提高约16 个百分点;全
省国际货物贸易进口总额为 2766.9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 个百
分点。2023 年1-8 月,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 5211.8 亿元,
进出口总增速高于全国3.9 个百分点,且进出口总值及月度值均在中
部地区保持第1位。
2022 年全年,安 徽 省 农 业 进 出 口 超473 亿 元 , 较 2021 年增长
15.3%。其中,
出口 117.3 亿元,同比增长15.3%;进口355.8 亿元,同比下降5%。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产业发展迅速,带动农民就业。以安徽省果树产业为代表,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果树产业发展迅速,果树产业在体系平台
作用、科技赋能、栽培基建建设的帮助下,成功推动各类特色果业
发展。截至 2023 年,全省果树面积超 600 万亩,水果产量面积达
340 万余亩,水果产量超580000 万公斤,第一产业产值逾 350 亿元。
果树产业的开发也成功带动了全省超100 万名农民就业、增加农业
收入超10 亿元,为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
支撑。
2.基建设施逐步完善,加速县域发展。截至 2023 年5月,已
有超 100 家数字农业工厂、超1000 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在安徽省落
地。此外,安徽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也已建成
并投入使用,农业生产综合增效 5%-10%,农产品上行网络销售额较
2022
年增长17.6%,达到1000 亿元大关。2022 年,在全国省县域农业农
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排行中,安徽省居于全国第4位,发展水平为
54.95% 。 其 中,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52.15% , 较 2021 年增长
10.55%,排名全国第1位。据 2022 年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显示,
2021 年安徽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为55% ,居全国第4位(见 图
3)。其中,安徽省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52.1%,排名全国第1位
(见图 4)。
3.政策支持,构建数字化经营服务体系。以安徽省潜山市为代
表,潜山市农业产业基础薄弱,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潜山市委、市
政府先后出台《潜山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潜
山市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
等政策文件,完成了农业基础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和农村产品数字
化转型提升,逐步建立起县、乡、镇三级数字化营销服务体系,并
全面建立电商服务系统。2021 年,安徽农产品电子商务成交额达
140700 万元,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6.52%,占全年农林牧渔及其现代
化服务行业总产值的比例达 26.45%。
(三)安徽省农产品电商交易现状
在国家顶层设计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安徽省
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量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1.电商交易火爆,入驻企业递增。从阿里巴巴平台的情况来看,
截至 2020 年,安徽省入驻阿里巴巴的农产品卖家数量已超过 2017
年卖家数量的 2倍,阿里巴巴在安徽省已开启使用超6000 个村淘点。
同年,9610 跨境电子商务B2C 出口、9710 跨境电子商务B2B 出口、
9810 跨境电子商务B2B2C 海外仓三种跨境出口模式,有效助力安徽
省跨境电商交易,上行网络交易额突破7亿元,跨境出口商品清关
约300 万单。
2.实施服务体系,带动电商交易。安徽自贸试点区的合肥片区,
在政府支持下开展了“跨境电商+”一系列创新试点,并形成了电子
商务全链条服务体系。在该试点成果和体系的助力下,安徽省跨境
电子商务月清关量增长超过 25 倍,月交易额增长超过 35 倍。安徽
省形成的“一园一区一口岸”战略发展布局,共有400 余家跨境电
子商务公司入驻。在该项目获批之前,全省跨境电商月清关量仅有
2万余单,月交易额也仅有 351.5 万元;项目获批后,省跨境电商月
清关量显著增长,清关量超100 万单,月交易额也上涨至2.51 亿元。
2021 年,“一园一区一口岸”发展格局推动安徽省会合肥市跨境电
商交易额达到134 亿元的目标,较上年同期增长53.6 个百分点。
3.电商业务增长,网销额破关。2019 年,全省农产品电子商
务交易额达 536 亿元,较上年平均增长31.7%;2020 年,全年全省
农产品电子商务成交额达 734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超40%;2021
年,安徽省跨境电商出口业务模式开通率达100%,农产品网销额突
破1000 亿元大关。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7
月,安徽省新增数字应用场景227 个,并达成 100 个省内数字农业
工厂建设任务。全省农业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17.6%,总
额超 1600 亿元人民币(见图 5)。
三、安徽省农产品电商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
农业国家标准是以获得最佳秩序、经济性和效益为目标,由国
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地方政府技术标准和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制
定、颁布并执行的农业统一准则。2016-2020 年,安徽省农业生产地
方标准达 1200 项,并强化了“三品一标”认证。但由于小农经济以
及区域生产力的差异,农村产品品质有好有坏、优劣参半,农产品
标准化程度有限。且农产品标准化较分散,“三品一标”多质量标
准复杂交叉,导致消费者难以获得准确产品信息或辨别、评价农产
品质量。
(二)农产品电商人才匮乏
当前,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安徽省农产品电商发展的主要问题。
从事农产品电商的劳动主体大多是农民个人或农业企业、合作社,
大部分主体对电商的应用意识不充分、电商运营能力不足、综合素
质较低,致使农产品电商发展遇到一定阻碍。电商人才不仅需要具
备一定的外贸经验以网络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知识技能,还需
要具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能力、对消费人群及文化的理解能力,且
农产品电商领域的人才更需要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知识。此外,
物流从业人员的配置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投入产出效率影响显著,但
当前物流从业人员资源配置也稍显滞后。目前,国内开设相关专业
的院校和提供专业培训的第三方机构不足,人才的培养和输出落后
于行业实际发展需求。
(三)农产品主体电商意识匮乏
安徽省农产品电商主体是农村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民等,
由于农户受教育水平通常较低,文化水平、种植技术、素质水平也
会受到一定限制。现阶段,受常规种植农作物的方式和习惯影响,
大多数农产品生产主体都遵循春种秋收的传统形式,且这种农产品
生产以及贸易方式与是否通过“电商+农业”的方式关系不大。即使
部分农产品生产主体已经享受到农产品电商带来的红利,但也由于
其互联网思维和意识的缺乏,对于以电子商务形式销售和购买农产
品会存在一定的不信任,如担心自己销售出去的农产品会遭到买家
逃单,或忧虑自己购买时会遇到卖家不发货、买到的农产品质量差
等问题。所以,相较于新兴的农产品电商模式,他们更加愿意采用
常规的面对面销售路径。
(四)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不完善
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商产业不断进步,但农产品电商
专业化却稍显滞后。淘宝、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龙头电商平台的
发展十分迅速,但主营农村产品的电商平台少之又少,且综合性电
商平台针对农产品的营销推广也比
较少。安徽省农产品网站,如安徽农业信息网、安徽农金、三农资
讯等,都没有让消费者能够进行网上磋商和购买的渠道,而是更加
偏向于向浏览者提供农产品资讯,没有使用户体验到农产品电商。
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安徽省涉农企业对于农产
品电商投入的资金较少、省农村网络基建设备建设不完备、农产品
电商网站和平台构建力度不够。大部分涉农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农
产品生产与交易企业,对于“农业+
电商”的新型销售路径接受比较缓慢,没有及时对自身农产品生产
和交易模式进行创新和转型。故在国家大力倡导信息化、现代化的
当下,企业发展稍显滞后,不仅使农产品营销策略和渠道较为扁平,
而且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类别也比较少,局限于粮食、水产、干货等。
企业在人才管理、团队薄弱、技术升级、经营策略等方面也缺乏优
化和创新,导致安徽省真正主营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农产品电商平台
和网站比较少。
除平台建设之外,优质和值得信赖的农产品电商环境也亟待构
建。健全和规范的农产品营销环境是发展农产品电商的重要催化剂
之一,网络交易是否有保障、农产品信息和质量是否真实可靠、信
用体系是否健全,都是发展安徽省农产品电商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农产品物流体系及技术薄弱
与其他产品不同,农产品具有保鲜时间短、对地域和气候环境
要求高、质量易变等特点,如果物流运输体系不完善会给农产品带
来不利影响。要想发展农产品电商,必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
是运输农产品的物流体系是否健全。
现阶段,安徽省内针对农产品的物流和运输体系尚不完备,专
业化储存农产品的冷库较少,储存、加工、保鲜农产品的设备和技
术都不够先进,专门的冷链运输成本也比较高,大部分农产品电商
主体难以负担,物流运输技术比较落后。此外,配送农产品的服务
体系也不完善,物流配送公司所辐射的地理范围比较窄,没有覆盖
到较为偏远的地区,新型运输技术普及程度不够,地理位置和交通
上的不便利使物流配送服务难以达成,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流
成本。
四、安徽省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营销创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安徽省本土优质农产品较多,但很多产品仅在省内知名度较高,
在省外却鲜为人知。要想使产品在全国具有知名度,对于农产品的
质量、品牌化建设以
及营销策略有更高的要求。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
设的重中之重,这不仅需要国家和省内建立严格的卫生和食品安全
质量标准和政策,还需要省内涉农企业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产品,并
完善和加强农产品物流和售后等服务。要适应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
质量日益增长的要求以及市场对农产品品牌日益扩大的需求,就必
须要加强推进农业产品的品牌化与标准化建设力度。也要根据对消
费者特征偏好的分析,精准定位并准确选择农产品市场,建立安徽
农产品新型营销模式。
标准化的建设不能仅依靠政府,更要鼓励电商平台、企业、合
作社、农户等多主体参与,制定与农产品电商发展相适应的质量标
准规范,加快标准推广普及应用,以标准化引领农产品高质量供给
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借助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资源优势,
注重培育更多优势品牌,加大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增强地方品牌
市场竞争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形成品牌效应。
(二)人才培养,打造高质量电商队伍
安徽省农产品电商的发展需要优秀电商人才的助力,政府、企
业和高校等应重视电商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优秀农产品电商人才不
仅需要深度了解和涉足农业领域,也需要对电子商务领域有深刻认
识,特别是要对安徽省内本土农产品的特点有一定了解。针对这种
情况,政府可以加强人才管理,加大对农产品电商人才的培育力度,
引进全国优秀农业信息化人才,加大农产品电商专项培训力度,面
向农业企业家、名优产品品牌经营者、农村电商创业者、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等,组织开展农产品电商专项培训。支持政府、高校与企
业等加强合作,建设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培育一批行业紧缺、
实操性强、专业化的电商人才。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
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应加强对电商专业学生的培养,注重电商
实训教育。此外,政府和市场也应避免农产品电商人才的流失,制
定完善的薪资福利待遇,激发电商人才对电商行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加强培训,促进电商常态化
要提升和改变安徽省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就必须帮助农户转
变传统、落后的思维模式,接受现代化、数字化时代下的农产品市
场交易知识,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新型农产品生产技术,应用互联
网进行农产品交易。安徽省固镇县为推动全县电商发展,加快电商
致富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在 11 个乡镇和重点村庄开展电子
商务普及培训班,向当地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合作社、
种养大户、乡村站点负责人、农村创业青年、返乡大学生、退伍军
人、大学生村官等目标对象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普及培训,鼓励和增
强农村青年以及农产品主体创业信心,培育壮大农村电商队伍,促
进电子商务走进农村百姓家。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电商优点的宣传,对农户加强电
商和互联网知识的培训,引导农户进行线上农产品交易,使传统思
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变,调整农户传统的生产结构和销售方式,潜移
默化地帮助其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高效和便利,并尝试把技术
应用到农产品生产与营销中。此外,也要帮助农户提高网络反诈意
识和安全意识。
(四)渠道升级,加大电商平台建设力度
安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新发展趋势要求电商平台与实体服务
协同发展,政府应充分利用淘宝、阿里巴巴、拼多多等专业的电子
商务网络平台,加强对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建设,创建更加高效、现
代化的农产品电商信息系统、大数据监测系统等,让农户和涉农企
业可以在线上实现农产品交易信息的互换、交易,在线下体验农产
品销售主体提供的实体服务,有助于解决现存农产品电商信息不对
称、销售渠道相对较窄的问题,实现农产品营销和服务的一体化,
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化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更要注重建设专业性第三方电商平台,如“聚农e购”
“邮乐农品”等,让电商平台实现信息检索、产品推广、购买、交
易结算、物流配送等多功能一体化应用,优化平台功能,突出平台
特色,提升用户浏览、消费体验。
(五)完善物流,构建全方位配送体系
安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和全
过程的科学管理技术。为确保消费者可以按时收到新鲜的农产品,
必须要加强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降低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坏
的风险。高昂的物流、冷链成本费用也是阻碍农产品电商物流体系
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应提倡和加强农产品电商主
体和第三方物流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双方的资源和技术条件,
降低物流成本,减少产品浪费。
安徽省政府要发挥龙头作用,大力鼓励高校与农业企业、物流
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冷链、仓库、集装箱等专业保险冷冻技术,并
承担一定建设成本,为农产品主体和物流企业减轻负担。另外,当
地政府还要增加对农业物流配送系统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实施信
息化、现代化的农业物流配送体系,形成综合型物流园区,着力打
造从农作物产地到顾客手中的一体化、专业化物流配送系
统。对于偏远地区,当地政府要加大物流配送基建工程建设力度,
以确保乡镇均在物流配送覆盖范围内,畅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
公里”。
碧空翱翔向未来低空经济发展状况观察与思考
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2024 年9月5日)
低空经济,是近来备受关注的热词。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性经
济形态,其主要以3000 米以下低空空域的飞行活动为核心,依托先
进的航空、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
器(eVTOL)等为载体,引领交通、物流、巡检、农林植保、应急救
援等多领域、多产业的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
航空和低空经济。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
新增长引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指出,到2030 年,
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
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创新开拓出
了哪些新场景、新业态?在这条“百舸争流”的新赛道上,还存在
哪些短板?又该如何培育壮大这片“蓝海”?光明日报记者会同相
关领域专家,深入产业一线,就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状况开展专题调
研。
在交通拥堵的高峰时段,无人机将医疗物资精准投放至急救现
场,挽救生命;在广阔的天地间,无人驾驶的垂直起降飞行器有序、
安全地搭载乘客们纵览山海美景;在森林公园徒步中,载着美味外
卖的无人机从天而降抚慰饥肠辘辘的游客……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未
来智慧生活场景,伴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逐步变为现实。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 29 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纳入了
2024 年政府工作规划。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
5059.5 亿元,增速 33.8%;2023 年中国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业规
模达9.8 亿元,同比增长77.3%;今年上半年新注册无人机近 60.8 万
架,持有现行有效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无人机企业
总数超 1.4 万家。
一、应用场景“百花齐放”,为多领域注入新动能
作为联结地—空“最后一公里”的新经济业态,低空经济打破
了传统生产活动在地面或高空的局限性,将人类经济活动扩展到低
空领域。伴随政策和产业的驱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正加速落
地。
低空+植保:智慧翱翔谱写农业新篇
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建三江红卫农场广袤无垠的稻田里,一
架无人
机装载着30 公斤农药,正有条不紊地喷洒着。“45 亩地,4到5分
钟就撒完,老快了!”村民录东红兴奋地告诉调研组,“换以前,
要10 个人忙活一整天,真是科技解放双手哩!”
“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广、限制条件少,让农民降本、增效、
增收,
一举三得!”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告诉记者。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天桥镇龙凤村的一处山脚下,巨大的农业
运输型无人机缓缓飞向半山腰,仅 15 分钟后就带着100 公斤橙子满
载而归。“山上的果子熟了,靠人背100 公斤要200 块钱,用无人
机运下来,一趟才20 块钱。”村民潘俊算起了经济账。
“农业无人机能对种植地块进行航测、出苗识别、病虫害监测,
还已拓展到授粉、果树防冻防晒等应用,让农业越来越智慧。”深
圳市鼎峰无限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兴扬说,在新疆库尔勒地区,
无人机香梨授粉已经非常普遍,一台无人机一天的作业面积可以达
到300~400 亩,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授粉成本高、天气差、招工难
等问题。
中国农用无人机技术领先,也在全球市场受到青睐,大量出口到美
国、日
本等国家。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 年前11
个月中国无人机出口金额达到
16.64 亿美元。
低空+文旅:美景跃升打造新增长点
今年5月初,法国巴黎塞纳河上,800 架无人机挥舞着旋翼,挂
载着冷烟花从地面升腾而起。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在赞叹不已中纷
纷举起手机记录,想要定格这无比浪漫的美好画面这是中法建交 60
周年之际,中法团队联合打造的奥运“预热”艺术秀。
如今,盛大活动、节庆,以及众多知名景区,都少不了无人机
编队这一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此外,伴随着技术创新,无人机编
队与文化艺术、影视制作、游戏动漫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正在创作
更具故事性、互动性的表演。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这对从事无人机生产和服务
的人员来说是巨大的鼓励。”深圳市高巨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
事长高建民说,近年来公司已在全球300 多个城市呈现过数千场无
人机编队表演,“展望这片万亿级蓝海市场,潜力无限”。
另一方面,低空经济正在通过空中观光游览、特色文旅场景和
景区管理与服务等多种方式,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和升级。今年2月,
深圳市成功实施了全国
首条eVTOL 跨城跨湾航线,从深圳蛇口港到珠海九洲港的跨海飞越
仅需20 分钟;坐拥山海美景的深圳市盐田区,正计划建立以景区观
光为核心的低空特色应用场景。未来打空中“飞的”遨游山河的愿
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低空+应急:急难险重中及时施以援手
今年4月,受极端天气影响,华南地区暴雨水患频发,深圳市
消防救援支队驰援清远市。“接近现场后,无人机发挥高空航拍、
三维建模优势,通信人员起飞航拍了100 多次,快速制作出现场全
景图、灾情前后对比图等关键资料,为迅速、科学、精准、安全实
施救援提供了依据。最快的一次仅半小时就找到了受困人员并安排
撤离。”深圳市消防救援支队副队长吴才贵向调研组回忆起当时争
分夺秒的情形。此外,无人机在救援行动中还发挥了物资运输、通
信中继、次生灾害预警等作用。
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消防灭火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如今无人
机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正在协助破题。
“无人机挂载灭火水带的高度能达到200 米,还可以直接挂载
30 千克的泡沫灭火剂直接从空中进行灭火。”深圳市消防救援支队
支队长王帅表示,利用消防救援队与救援站的楼顶空间部署无人机
智能机场,深圳消防打造“三分钟灾情侦察圈”和“空地一体”消
防监管新模式,无人机体系成为救援力量的“千里眼”“顺风耳”,
全面提升城市消防监管治理能力。
低空+物流:速递“上天”助力产业腾飞
“来逛景区,没想到外卖竟能‘从天而降’。”今年端午节,
市民陈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在深圳湾公园游玩,想起了无人机外卖的
新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了单,没想到仅用12
分钟,餐食就送到了临近的外卖柜中。“不用再到公园大门口等外
卖,真的太方便了!”陈女士由衷赞叹。
“从2021 年运行至今,我们的配送量已接近 30 万单,无人机
外卖可作为运力不足区域,或者人力难以送达地点的运力补充。”
美团无人机公共事务高级经理周海峰告诉调研组,如今,在深圳市
多个商圈、景区、市政公园、大学城都开设了无人机配送航线。
凭借其方便高效、节约人力成本及减少安全隐患的优势,越来
越多的低空物流场景正落地开花。今年1月,在深圳市罗湖区,一
条定制化的新航线专门在空中运送“黄金珠宝”。12.6 公里的航线
距离,仅需12 分钟即可抵达,有效提升了通行效率、安全系数,并
降低了运输成本。
据统计,截至 2024 年上半年,深圳已累计开通无人机航线超过
205 条,建设无人机起降点126 个,2023 年至今,完成载货无人机
飞行超86.5 万架次。如今在深圳,无人机正载着外卖、药品、珠宝、
零配件,繁忙地穿梭在城市上空,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和效益。
低空+巡检:空中之眼精准守护一砖一瓦
7月6日,高达600 米的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玻璃幕墙
15 米外的空中,一架搭载了智能飞控系统的无人机正在自动横移飞
行捕获数据,为这座超级摩天大楼进行全方位的“健康体检”,累
计8小时即可完成,并由AI 自动生成“体检报告”。
“传统巡检摩天大楼是由‘蜘蛛人’使用吊船或吊绳在高空作
业,难度大、风险高,现在无人机结合智能网联、航线规划和自主
感知避障等多项技术,自动化巡检城市建筑,可以为赋能智慧城市
发展发挥更大价值。”本次“体检”服务的提供方——狮尾智能创
始人兼CEO 施维说,“深圳超过 300 米的高楼有二十余座,超过
200 米的有二百余座, 运 用无人机进 行 高 楼 巡 检 的 市场空间 巨
大。”
如今,在城市管理领域,低空经济的应用商业模式已基本跑通。
无人机在城市安防、基础设施巡检等多个场景中的应用,大幅提升
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在河网密织的浙江省绍兴市,当地通
过网格化部署无人机自动机场,高效监管覆盖 36 条河流,实现城市
河湖动态监管、污染物精准识别;在四川省西昌市,固定翼无人机
被运用于无人区段超高压输电线路通道的巡检中,每小时可巡视30
公里,极大提升了巡检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二、政策、产业“双驱动”,壮大发展全链条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深圳低空经济
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其次为广州和北京。深圳的低空经济发明专
利申请公开量从2014 年的 852 件增长至2023 年的 14134 件,增长
近16 倍,显示出强劲的创新能力。
“发展低空经济,要牢记市场是根本、空域是关键、政策是保
障、技术是支撑、安全是底线。”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主任敖万忠说。观察“深圳探索”,政策引领和产业资源的“双驱
动”正是打开低空经济发展之路的密码。
2023 年12 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工信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
《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4 年2月1日,
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
—《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在深圳实施,从基础设
施、飞行服
务、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提供法治保障。目前,
在宝安、龙岗、坪山等区,已经建成无人机测试场等一大批配套基
础设施,为微、轻、小、中、大各类无人机提供全方位的融合飞行
测试条件,全方位助力无人机产品快速通过专业化检测、检验与认
证流程。
同时,深圳市正在积极建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并积
极争取国家各部委支持深圳加快建设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在
低空空域管理、飞行规则标准和适航审定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
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探索更多经验。近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
究院在全国率先发布了低空智能融合系统,搭建了物理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操作系统和管理平台这关键的“四张网”,弥补了
国内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这一空白。
而在产业层面,深圳市从吸引培育链上企业、鼓励企业技术创
新和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扩大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完善产业配套等
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综合施策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
模式,促进深圳低空经济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例如,深圳市
龙岗区开放大运中心体育场上空,推动无人机编队在各个重要时间
节点常态化展演,打造低空+文旅新地标。
在技术创新层面,深圳市积极吸引高校、科研机构落地协同创
新,把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成低空产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高
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高端人才集聚发展高地。7月12 日,深圳市
龙华区人民政府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深圳-
南航低空智联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并吸引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
学、北京交通大学相关单位参与共建。
目前,深圳市已具备较好的低空经济产业基础,已形成集研发、
设计、制造、试飞、运维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深圳市交通运输
局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年底,深圳无人机企业已达到1730 余
家,年产值960 亿元,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工业
级无人机占全球50%的市场份额。此外,芯片、电子、新材料等产
业勃发,也为低空制造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技术规则待完善,协同支持需加强
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低空经济产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天然的
数字化特征,目前各地政府在低空数字化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
特别是在无人机低空飞行的精准管理上,尚缺乏高效智能的运营平
台和前沿的管控技术。调研发现,无人机物流运输、编队表演、建
筑运维等方面的应用,都以企业向相关部门报备后以自我管理为主,
虽然有相关法律约束,但缺乏第三方数字化平台动态化、
全过程的管理手段。此外,公安、消防、应急、数政等各板块所布
局的低空基础设施仍未打通,存在“数据壁垒”,不利于低空经济
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谋划协调发展,也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
错配等问题。
新型体制机制有待突破。当前,低空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行
业标准尚未完善,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技术标准与机制规范未
统一,难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例如一些地方
现行的空域管理机制协同不到位,限制了应用场景的拓展和商用落
地,或是审批报备涉及的部门多,程序复杂,流程漫长,无法适应
无人机、飞行汽车、低空飞行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
资源整合能力有待加强。调研发现,尽管我国在无人机制造方
面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但缺乏具备生态整合能力的龙
头企业和产业组织,导致产业链中的企业更多地处于单打独斗的状
态,低空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发能力存在短板,整体发展势
能不足。深圳市某科技企业负责人反馈,无人机龙头企业产线几乎
需要覆盖从材料、零部件到开模的各个研发、生产环节,从供应链
角度来讲,不仅导致成本较高,也无法带动产业链条上企业的发展,
不利于未来良好产业生态的形成。同时,由于低空经济这一新兴产
业仍处于“创业”阶段,技术研发周期长,现行的金融手段和风投
市场难以满足长期的资金缺口和发展需要。
相关人才培养有待强化。低空经济涉及教育、培训、仓储、物
流、维修、零部件配套、金融、保税等多领域,特别是对专业的低
空飞行人员和服务人员需求较大。在教育培训方面,仅无人机驾驶
员和操作手就缺口几百万人。例如深圳市另一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
其植保无人机在贵州、湖南、黑龙江等地应用的实际过程中,同时
掌握农林技术和无人机操作技术的人才较为缺乏,农忙时节“飞
手”供不应求,用户往往需要排期等待,而市场的人才需求没有与
职业院校的专业改革密切联动。在粤港澳大湾区,目前仅在广州和
肇庆有两所航空专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中相关专业和市
场中的培训机构并不多,人才培养能力明显不足。
四、智链云端齐发力,启航天空新未来
强化低空经济数字化转型支撑。在空域规划方面,可建立多部
门协同机制,为多元化的无人机应用场景提供空间保障;在智慧基
建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机场、
通信基站、检测中心、实验基地等,建设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底座;
在应用场景方面,可建立“低空智联网”,融合
发展 5G、人工智能、大数据、天基互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以
陆、海、天、网“一张图”管理基础设施、载具载荷等低空经济组
成要素,以典型场景应用带动“路空一体”产业规模化、网络化、
智能化发展,从而全面释放低空经济发展潜能。
完善低空经济建设的制度规划。瞄准具有先行示范场景和具备
率先突破条件的低空经济关键领域,联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
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等条件合适的区域建立低空智慧交通试点,
加快产业、研究平台落地,完善低空交通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法
律体系等,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探明方向。同时参与国际低空经济标
准的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应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
紧密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加大对无人机、eVTOL
、卫星导航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
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政
策,如产业引导基金,联合头部企业与社会投资机构撬动社会资金
与资源参与建设。持续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通过试点项目、
示范应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低空经济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招才培智加大人才储备。人才是创新的第一动力,建议加大人
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智力和技术支持。
同时,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含培训机构)的发
展,逐步解决制约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机师、物流、仓储、维修、
维护等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婷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
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
更加突出的位置,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研究指出,就业不仅
是一个变量的变化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伦理问题
和文明问题,需要将人的发展放置在经济学研究、就业研究和就业
政策创新发展的核心地位[1]。从现在到2035 年,是妥善应对青年劳
动人口供给冲击、着力调整优化高校毕业生配置结构的重要时间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事关民生福祉,
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促进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随着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人
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替代效应日益凸显,多方待就业群体形成迭代
竞争等是当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由此
值得思考的是:近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征和趋势是什么?如
何理解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和目标?当前和今后
一段时期,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主
要思路和关键任务分别是什么?
围绕上述问题对已有文献梳理如下。自高校毕业生“国家调配,
统招统分”的政府主导式就业模式改革以来,我国逐步深化“面向
市场,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改革,形成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
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整体格局。新时代就业
政策的过渡图景落实到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就业群体上,表明我国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内生逻辑正在逐步转轨。但是在转轨阶段,新
旧问题交错并生的复杂情境下,前期的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政策方
向仍在延续,更加充分就业作为充分就业政策话语的进一步发展,
呈现出“未就业”“已就业但未理想就业”的就业状态,在实践领
域呈现更为复杂的内涵。在就业视野方面,随着对“如何更合理地
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这一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在着重促使高校
毕业生找到工作的基础上,将视野延展到就业前与就业后不同就业
状态。
毕业生就业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
就业制
度不完善和大学生就业公共政策缺位、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和人才培
养模式存在缺陷,而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劳动力市场上高校毕业生的工资优势逐渐
消失,高校毕业生的相对收入下降,就业质量不容乐观。同时,高
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逐步凸显,就业期望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
落差让部分毕业生通过主动升研和被动待业的方式暂缓就业,而升
学率提升可能带来的过度教育等问题也是高校就业工作关注的重点。
同时,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和摩擦性矛盾更加突出。关于就业
能力的认识,若片面将就业能力仅仅视为毕业生个体获得和保持工
作的能力,无异于采用“受害者有罪论”的观点,将低就业质量归
咎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忽视就业市场、就业政策以及高校教育
等外部因素影响。史秋衡团队通过USEM
就业能力模型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一方面受内部人才
培养要素的组合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外部就业环境的劳动力市场影
响”。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提升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将就业
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的作用。为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应该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针对区域经济需求培养相应人才;突出实践应用,加强技能性实训;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瞄准市场改善高校就业服务。构建贯通式就业
促进系统要抓住重点、层层突破,一方面沿着扩容联通的道路,实
现人岗充分联结,达到“人尽有工”;另一方面,坚持增值理念,
赋能就业市场充分流动,实现人岗充分适配,做到“人尽其才”。
在智能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消解应保障人才有效供给,缓
解智能化技术对就业的替代效应;激发社会用人需求,放大智能化
技术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加强人才供需对接,弥合智能化技术对就
业的重塑效应。有效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需重点从如下方面着
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计划,强化指导帮扶,守住安全底线,努力帮
助高校毕业生快就业、就好业、乐就业。健全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充
分就业的促进机制,努力完善就业政策体系,适度扩大定向就业规
模,建立精准就业服务和监测机制,依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规模,
有效引导高校学生的就业理念。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扎实基础,但仍有以下
研究不足:其一,对于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征和趋势分析还
不够深入。其二,对于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目标把
握还不够准确。其三,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问题
剖析和解决思路还不甚清晰。对此,本文主要
将进行以下探讨:其一,根据多主体发布的数据分析高校毕业生就
业的特征和趋势变化。其二,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的内涵和目标。其三,明晰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重难点
问题的解决思路,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启示。为了满足
研究需求,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分类标准,
本文将2018—2022 届普通本科学校本科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使用
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9—2023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与就
业统计年鉴》,麦克思研究所主编发布的就业蓝皮书《中国本科生
就业报告》(后简称麦可思数据),教育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
究所公布的就业数据,数据分析方法以描述性和趋势性分析为主。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征和趋势
把握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征和趋势,是促进高校毕
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对此,本部分将主要围绕高校毕
业生的就业总量和增速、就业地点和就业形式等方面,分析近五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持续增长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增速呈现出放缓趋势,但是毕业
生的总量每年还在持续增长。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图1显示
2018—2024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变化情况。2018—2024 年高校
毕业生总量整体逐年递增,2022 年突破1000 万。根据高考报名人数
推测,2025 年毕业生人数约 1200 万;2026 年毕业生人数约 1300 万;
2027 年高校毕业生预期规模接近 1400 万。由此可见,大量毕业生持
续涌入劳动市场,“就业难”问题将会在一定时间段内存在。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重心逐步下沉
依据就业区域分布情况,政策引导初见成效,高校毕业生就业
重心开始逐步下沉。根据麦可思数据,图2显示本科毕业生选择在
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上升明显,从2018 届的53%上升到
2022 届的59%;与之相对应,毕业生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就业的
比例呈下降趋势,分别从 2018 届的17%、30%下降到 2022 届的
13%、28%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基层政
府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政策进一步释放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
功立业的鲜明信号,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改变了传统“走出去”
的发展思路,选择返乡加入基层治理队伍,更好地支持当地教育、
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等工作,推动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类型趋于多元
从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落实情况来看,就业类型呈现出多样
化特点。根据麦可思数据,图3显示 2022 届比2018 届签订合同受
雇工作的方式下降了11.4%,灵活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
要形式之一,这既有经济形势的客观影响也是毕业生个人意识的主
动选择。准备考研、待就业的比例分别上升3.8%、2.7%。教育部
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 438 万,
比2023 年下降36 万人,降幅约为 7.6%,呈现出研究生报考有回归
理性的趋势。同时,调研显示待就业并不是“无业可就”,2022 届
本科待就业的毕业生中 55%收到过用人单位录用通知,但由于薪资
福利、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与个人预期不符而放弃入职。灵活就业、
延迟毕业是我国高校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信号,但需要持续关注
滞后就业压力。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偏重个人价值
整体来看,高校毕业生求职更看重经济价值的满足。根据麦克
思数据,图4显示了 2018—2022 届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满意度主要
因素排序前三的均为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够和加班太多。其中因为
标签: #调研报告
摘要:
展开>>
收起<<
(31篇)2024年9月调研报告汇编目录1.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赵天琪:安徽省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12.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碧空翱翔向未来低空经济发展状况观察与思考……93.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婷: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164.建筑杂志社智库研究院执行院长肖正华:党政分包高位推动依法处置闭环管理多方联动联合融资合力破解资金难题漯河市荣盛锦绣江南项目落实“保交楼、保交房”情况调研报告……285.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姚蔚: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优势、问题与对策……356.李敏:高县小微实体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427.郑州财税金融...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