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团结叙事——运用大统战观学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VIP专免
2024-10-06
999+
21.02KB
2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团结叙事——运用大统
战观学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使自身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实现新的团结统一,推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向前发展。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曾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
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
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同样具有
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的重大作用。
对此,A总书记指出:“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
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
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
历史关头,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
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
深远历史意义。”[1]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坚持统一战线”作为十条历史经验
之九写入文件,但其政策、精神、理念、制度、实践等体现于整个
文件中。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36000 余字篇幅中,共计出现“团
结”一词 30 多次。从团结视角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增进
团结的盛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一份促进团结的指南,它们均
贯彻着大统
战观。这是一种对大统战观的娴熟运用,着眼于建立团结、巩固团
结、增进团结,以大团结大联合推动取得重大成就、凝练宝贵经验、
迈向伟大复兴。大统战观既指工作格局上的“统战工作大家一起
做”,也指党领导事业发展一贯坚持的大团结大联合取向[2]。运用
大统战观学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也是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
大团结局面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的一种方法。
目前,理论界对“团结”的研究主要聚焦民族团结方面[3],而
对中国共产党团结思想与实践的整体分析较少。有的研究指出:中
国共产党的团结思想涉及民族团结、党内团结、党群团结、党际团
结友好和国际团结等方面,既彰显马克思主义团结的理论特质,也
彰显制度化团结的实践特质[4]。笔者也曾分析统一战线促进中华儿
女大团结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5]。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大统战
观学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讨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大团结局面
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一、团结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序言”阐明团结核心。百年来,大团结
局面不断得到巩固深化,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序
言”对党是什么、党要干什么、党做了什么、党为什么要开展经验
总结等问题,进行了扼要概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开篇即指出: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
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和实现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6]从团结视角
看,中国共产党是团结人民为幸福生活而奋斗、为民族伟大复兴而
奋斗、为东方大国崛起而奋斗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
奋斗成就与经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奋
斗”和“敢于团结、敢于胜利”的巨大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
党锚定中国同心圆政治格局的圆心。领导建立在被领导者存在的基
础上,而团结是领导的前提,无团结就无以领导[7]。中国共产党正
是善于把人民组织起来并使他们成为团结一体的历史主体,而使自
身成为团结人民的核心政治力量。在大团结与核心政治力量确立的
辩证关系上,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形成大团结局面;没有
大团结局面,也就不能确立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政治力量及其领导
地位。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
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历
程,确立了大团结的目标方向和任务框架。一方面,这体现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政治伦理。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过去的一切
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
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另一方面,
这是结束近代中国一盘散沙局面、建设团结的现代国家的题中应有
之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
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促进大团结局面中践行初心使命、追求实现三
大历史任务。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
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9]。中国共产
党是领导形成和巩固发展大团结局面的核心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作为团结核心,是追求“一个主题”的领导力量。而中国共
产党领导形成和巩固发展的大团结局面,是取得“四个伟大成就”
的重要条件,是生成“五个历史意义”的内在纽带,是贯穿“十条
历史经验”的价值内核,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行动愿景。
二、团结效能:“四个伟大成就”的生动写照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
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部分,对“四个
时期”伟大成就的总结体现团结效能。中国共产党顺应团结之时代
所需而生,以团结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
胜利,以团结各界爱国力量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以团结汇聚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建立新中国
从时代背景看,中国共产党应团结之需而生。鸦片战争后,国
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处于危亡时刻。太平天国
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救国方案均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些挫败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在
于未能实现政治共同体的团结、大一统格局的再造,而其根本原因
在于缺乏能够
形成大团结局面的核心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团结各方力量
建设现代国家的重任。对此,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中国迫
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
量。”[6]
从具体实践看,中国共产党以团结推动革命事业发展。党的第
三个历史决议“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部分,继续叙述中
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党的奋斗历程。这一奋斗
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
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革命力量的凝聚推
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经过二十八年浴
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
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
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
盘散沙的局面”[6]。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团结建设新中国
从时代背景看,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新型国家
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型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国
家形式实现政治共同体的再造,建立和维护大团结局面。大团结促
成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这样总结:“从新
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
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团结叙事——运用大统战观学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使自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团结统一,推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向前发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曾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同样具有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的重大作用。对此,A总书记指出:“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