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省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技术骨干培训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VIP专免
2024-09-27
999+
26.35KB
3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在2024 年全省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技术骨干培训培训班上的
辅导报告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加快建设
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要
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乡
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经济基础、以科技为支撑,着眼于构建现
代乡村产业体系,而农业强国建设则以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和高水平
农业科技创新为普遍特征。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应“强
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
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虽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
发展较快,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从僵化脱节到有机协
同的过程,农业发展也由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但是乡村
产业仍存在布局不协调、结构较单一、创新发展不足、融合深度不
够等较多问题。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形
势下,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是加快发展农业新
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
关键。很荣幸,能够在这样一个全省的培训班上,就“科技创新引
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这一主题,为大家作一堂辅导报告,与
同志们共同交流,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的涵义
科技进步最新讲话系列,创新展示出对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科
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的内涵逐步丰富。
(一)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
创新的本质是构建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
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将农业科技创新定义为个人或组织首次在特定背景下使用新的或现
有的产品、流程或组织方式,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竞争力和
弹性的过程。由此,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引
入新的生产要素。颠覆性技术的运用使得原本不具备生产能力的物
质进入农业生产函数,改变了原有生产力的结构。例如,以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兴起使得数据成为农业生产的
新生产要素。由于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数据要素的投入在某些阶
段可能呈现边际报酬递增,且传统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也得以大幅提
升。二是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这既体现为要素组合效率提升,又
表现为生成了全新的、更加高效的要素组合模式。仍以数字技术创
新为例,在数字基础设施和算法“软硬兼施”的技术创新模式下,
一方面,农产品等的价格所包含的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市场信息得
以高效流动;另一方面,智能农机、绿色智能肥料等数字技术的运
用实现了技术、资本对土地、劳动力的替代,改进了传统的要素组
合方式。
(二)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核心要义
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乡村产业的内涵逐步丰富和
完善,包含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
新型
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形态。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则需要在科技创
新的引领下,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链构建、破除资源要素瓶颈、实
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来看,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的核心要义主要有以下 4个方面:一是乡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既包括技术变革、要素质量改进所带来的生产率提升,又包括要素
组合优化和配置效率改善所带来的生产率提升。二是乡村全产业链
建设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延伸产业链、增强供应链、提
升价值链的同时,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三是乡村产业发展提质
增效,既包括乡村产业发展即时效益的提高,又包括其可持续发展
能力的增强。四是突出以农民为主体的共建共享共富。与西方资本
主义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不同,中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在力量上
要以农民为主体,在根本目标上更突出共享共富,使广大农民过上
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由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目标所决定的,
也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
(三)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从充分性的角度看,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是比集约型更高层次、
更高水平的增长方式。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提升单一产业的全要
素生产率,优化投入产出比,促进比较优势发展;另一方面,科技
创新“以点带面”地拉动了整个产业体系的构建。从必要性角度看,
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短板的农业农村应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的机遇,“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
度”,以科技创新推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统筹发展、生
产率提升、范围经济与全产业链建设并举。在缺乏技术进步的情况
下,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在产品供给方面耗费巨大的生产成本,在信
息搜寻和组织沟通方面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反而会降低乡村产业
体系的总体生产效率。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乡村产业商业
模式创新、产品融合创新、产业链创新以及产业功能拓展,才能提
高乡村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
要素协同、链条完整,高效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综合来看,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就是通过
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实现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而“以点带面”
地促进全产业链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最终实现乡村产业提质增
效。
二、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的三重逻辑
(一)理论逻辑
1.生产能力维度: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如前文所述,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本质是逐步发
展新质生产力并将其融入乡村产业体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
了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激发了劳动对象,进而促进了农业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首先,科技创新促使新的劳动者成为农业生产核心主体。新的
劳动者是指新职业门类中掌握现代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
以及传统职业门类中素质大幅提升的劳动者。舒尔茨指出,改造传
统农业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农民进行
人力资本投资,本质仍是新劳动者的引入。科技创新对农业劳动者
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通过市场
筛选和主动培育两条路径促使农业生产者掌握农业科技、提升创新
应用能力,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渐得到培养
和发展。同时,在科技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的形势下,
一些曾从农村到城市务工并因此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化农
业生产技能的群体回流农村,在农村开展农业生产或经营服务,成
为“新农人”;一些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较强经济基础、依靠其高
尚的道德品格和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地位而获得乡村治理权威的
“新乡贤”,也积极在应用农业科技发展农业农村方面发挥示范带
头作用。科技创新促使新型职业农民、新农人、新乡贤成为乡村产
业体系中新的劳动者,成为农业生产的核心主体,而他们又能推动
农业科技发明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发展。
其次,科技创新在解放劳动资料生产能力的同时提供了新的劳
动资料。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
能等数字技术涌现并被深入应用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
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农业机械、化肥、种子等劳
动资料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新型劳动资料的使用,优化了农业生产
的投入产出比,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数据和数字技术
的作用下,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有了新内涵,传统生产工具
得到赋能,土地、农用机械等能实现更有效率的组合,释放出更大
的生产能力。
最后,科技创新使劳动对象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一方面,育
种前沿技术的突破、常规动植物品种向高产优质耐逆动植物品种的
跃升、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的发展,能极大程度地提高农
业产出。目前,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发达国家
则一般在60%以上。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大幅拓展了农业劳动对象
的种类和形态,开辟出农业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例如,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精准农业、数字化农业发展。
在新的劳动者和新的劳动资料投入的条件下,劳动对象释放出
巨大的生产力,优化了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因而,部分产品的
生产效率远超其他产品,掌握技术的生产者将以专业化生产方式进
一步提高生产率。专业化不仅以分工的形式构建了整个产业,还意
味着高生产率向整个产业扩散。此外,科技创新能够深化人们对自
然的进一步认识,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而呈现出
分工的效果。
2.产业结构维度:促进全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以点带面”地拉动了整个产业体系的构建。张培刚
认为,前工业社会中基要生产函数的连续变化,将引起其他一系列
生产函数的变化,甚至延及整个社会。虽然该理论主要用于论述农
业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基要生产函数通常也被限定在交通运输、动
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诸部门,但他已敏锐地认识到农业领
域的改革应被包含在内。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的核
心在于重塑和优化产业结构,包括横向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纵
向的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升级以及乡村产业价值链提升。
第一,科技创新模糊产业边界,促使产业横向融合。产业融合
的
摘要:
展开>>
收起<<
在2024年全省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技术骨干培训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经济基础、以科技为支撑,着眼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而农业强国建设则以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和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为普遍特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虽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较快,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从僵化脱节到有机协...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