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煤电企业转型路径研究
VIP专免
2024-09-14
999+
21.99KB
3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新形势下煤电企业转型路径研究
近年来,尽管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煤电仍是我国
电力供应的最主要电源。2023 年煤电以 48%的装机占比,生
产了全国 66%的电量,承担了 70%的顶峰任务,发挥着“顶
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传统煤电亟待向新型煤电升
级转型,突破安全、低碳、经济“不可能三角”的多重约
束。一是煤电要发挥兜底保障和灵活调节作用,为电力系
统“双高”态势下核心技术突破赢得时间;二是煤电要稳
步减量低碳发展,为率先达峰和保证可再生能源稳妥成为
主力电源腾出空间;三是要严控全社会用电成本,防范转
型不当引起的经济、金融、稳定等风险。
在“不可能三角”中寻求煤电转型升级路径的最优解,
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
业内较多聚焦于新型煤电技术研究,对煤电转型升级路径、
实施措施和推进节奏尚未形成系统性共识。本文以新型电
力系统建设“三步走”为主轴,围绕安全可靠、清洁低碳、
柔性灵活、经济可行的转型要求,从灵活性改造、低碳化
转型、安全有序退出等三个模块切入,构建了保守、中性、
激进三种情形模式,从中优选煤电转型升级实施路径,提
出相应的
规划措施和配套机制建议,进而提出煤电产业的转型
路径和发展策略,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一、行业现状及转型要求
(一)行业现状
一是容量结构。截至 2023 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
29.2 亿千瓦,其中火电占比 47.6%,约 13.9 亿千瓦;水电
占比 14.4%,约 4.2 亿千瓦;核电占比 1.9%,约 0.6 亿千瓦;
风电占比 15.1%,约 4.4 亿千瓦;太阳能占比 20.9%,约
6.1 亿千瓦。二是电量结构。2023 年,我国总发电量为
9.46 万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比 66.3%,约 6.27 万亿千瓦
时;水电占比 13.6%,约 1.29 万亿千瓦时;核电占比
4.6%,约 0.43 万亿千瓦时;风电占比 9.4%,约 0.89 万亿
千瓦时;太阳能占比 6.2%,约 0.58 万亿千瓦时。
总体看,当前阶段新能源装机容量迅速增长,但煤电
仍占有最大份额,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煤电做
为可靠调节和保障电源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都将发挥难
以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展展望
2023 年 6 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
发展蓝皮书》,明确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的发展阶段,
其中:当前至 2030 年为加速转型期,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
量增量主体,煤电仍是电力安全保障的“压舱石”;2030
年至 2045 年为总体形成期,新能源逐步成为装机主体电源,
煤电加速清洁低碳转型;
2045 年至 2060 年为巩固完善期,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
量结构主体电源,电能与氢能等二次能源深度融合利用。
有研究推测,我国煤电装机将在 2025 年达到峰值约 13.6 亿
千瓦,至 2035 年、2050 年分别降至约 9 亿千瓦、4 亿千瓦,
至 2060 年煤电装机容量占比将由当前近 50%降至 9%,发电
量占比将由当前 66%降至 4%。
综上,随着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阶段的确定,
煤电即将进入加速转型期,煤电装机容量及电量占比将显
著大幅降低,优化发展高效、清洁、低碳和智能化煤电是
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转型要求
“双碳”目标下,新型煤电应具备安全可靠、清洁低
碳、柔性灵活、经济可行四个特征,这构成了煤电转型升
级路径选择的约束性条件,其中:
安全可靠是基本前提。要求强化煤电支撑保障能力,
在新型储能设施大规模投运前保持适当的煤电装机规模,
满足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最大负荷需要,确保电力系统安
全稳定运行。
清洁低碳是核心目标。要求在煤电在装机容量及发电
量占比下降的同时,通过低碳、零碳、负碳等技术改造,
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确保电力系统碳排放总量达到“双
碳”目标要求。
柔性灵活是重要支撑。要求提高煤电机组灵活性调节
能力,适应机组大开机方式、长周期低负荷运行、启停调
峰以及频繁变负荷等工况要求,避免因自身原因导致电力
供应中断或不稳定。
经济可行是基础保障。要求按照技术可靠、经济可行
的原则,优化改造技术路线,强化经济成本控制,随着新
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合理把握煤电转型升级推进节奏,保
持终端用电成本总体稳定。
煤电转型升级路径规划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
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
整体性推进。
二、技术路线与政策机制
机组灵活性改造是现阶段最为有效的降碳手段,低碳
化转型是未来技术成熟大规模应用的核心路线,科学有序
的退出机制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一)灵活性改造技术路线
截至 2022 年底,全国煤电累计完成灵活性改造规模
2.57 亿千瓦,技术路线主要包括:锅炉低负荷稳燃技术、
锅炉低负荷脱硝技术、热电解耦技术、发电侧储能调峰技
术、变负荷速率提升技术、发电机可靠性提升技术等。实
施灵活性改造的机组调峰能力可达到额定负荷的 20%-30%,
但面临改造成本投入较高、机组效率明显下降、低负荷度
电煤耗攀升、安全稳定风险加大等问题,同时在调峰调频
调压能力、调节品质和响应速度方面还存在显著差距。
一是当前阶段,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的技术标准不够
完善,长周期深度调峰运行对机组安全性、可靠性和寿命
的影
响未经科学系统论证,确定灵活性改造目标时不宜盲
目激进,改造后机组自调峰深度建议按不低于 20%额定负荷
控制。相较于追求更大幅度深调,推动机组快速启停技术
取得突破有更明显的现实应用价值。
二是综合考虑灵活性改造的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安
全性、兼容性和拓展性等因素,多能互补耦合调峰是较为
理想的储能调峰路线,可作为后续煤电灵活性改造的主要
方式。例如:煤电与储热、储氢等多种长时储能耦合,可
以实现煤电全负荷调峰能力,确保机组深度调峰工况下的
稳定运行。部分煤电可按照卡诺电池方案改造为储能电站,
具备储能、顶峰双向调节功能。随着新能源并网规模及发
电量的持续增长,未来利用储能技术参与煤电机组调峰的
进程将会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好应用前景。
三是虚拟电厂是一种新型电源协调管理系统,既可作
为“正电厂”向系统供电或控制可调负荷调峰,又可作为
“负电厂”加大负荷消纳,是投资成本最低的削峰填谷手
段,有望成为兼顾灵活性与经济性的主要实现路径。据有
关测算,通过火电厂实现电力系统削峰填谷,满足电网经
营区 5%的峰值负荷需要投资 4000 亿,而通过虚拟电厂,在
摘要:
展开>>
收起<<
新形势下煤电企业转型路径研究近年来,尽管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煤电仍是我国电力供应的最主要电源。2023年煤电以48%的装机占比,生产了全国66%的电量,承担了70%的顶峰任务,发挥着“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在“双碳”战略引领下,传统煤电亟待向新型煤电升级转型,突破安全、低碳、经济“不可能三角”的多重约束。一是煤电要发挥兜底保障和灵活调节作用,为电力系统“双高”态势下核心技术突破赢得时间;二是煤电要稳步减量低碳发展,为率先达峰和保证可再生能源稳妥成为主力电源腾出空间;三是要严控全社会用电成本,防范转型不当引起的经济、金融、稳定等风险。在“不可能三角”中寻求煤电转型升级路径的最优解,是关系国...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