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VIP专免
2024-08-29
999+
37.46KB
7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
定
(2024 年7月18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
全体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
出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
求
(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
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
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
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
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
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
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
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
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
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实现
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
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
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
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
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
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
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
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
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2)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
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
体”总体布
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
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
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
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
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
实基础。
——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
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
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
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
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
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
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
文化影响力。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
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
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
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
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
——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
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
改革任务。
(4)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以下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
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
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
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
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
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
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
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
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
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
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
同性。
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
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
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
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5)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
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
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
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
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
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明
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
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
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
能力、公益性
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
始创新制度安排。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建立国有企
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
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
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
制机制。
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
针政策。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
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
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
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民
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涉企收
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民营企业
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支持引导民
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
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
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
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6)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
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
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
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
给予政
策优惠行为。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
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项目全流程
公开管理。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健全国家标准体系,深
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
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促
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基础制度。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
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
的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
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推进水、能源、
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完善
成品油定价机制。
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
市场,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
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
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
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扩大消
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
经济。
(7)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
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完善市场
信
息披露制度,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
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
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健全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深化注册资
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实行依法按期认缴。健全企业破产机制,探
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推进企业注销配套改革,完善企业退出制度。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
三、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
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
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8)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
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
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
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
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
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
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
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
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
产率。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
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9)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
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
色化发展。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
形态变革,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优化重大产业基
金运作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建立保持制
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
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
数字化政策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
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促进平台经
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
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
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高效
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10)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优化服务业核算,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
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
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
多样化发展机制。完善中介服务机构法规制度体系,促进中介服务
机构诚实守
信、依法履责。
(11)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
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
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
机制。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发展通用
航空和低空经济,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
和全球服务水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健全重大水利工程
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12)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
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
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
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
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
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
接体系。
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
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
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
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
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推
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
价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
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
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
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
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
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
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
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
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教
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
(1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
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
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
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
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
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
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
新融合发展。构建科
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健
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在华设立国际
科技组织,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
机制。
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
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
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
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
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深
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
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
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
加计扣除比例。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
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
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
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
调度权。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允许科研类事
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
理。
摘要:
展开>>
收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出如下决定。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