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篇)时事锐评汇编(202408)
VIP专免
2024-08-14
999+
63.06KB
9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27 篇)时事锐评汇编(202408)
“e”起守护网络文明
7月29 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 2024 年中国网络文明
大会有关情况。经中央批准,2024 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将于 8月28
日至 29 日在四川成都举办。今年的大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
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以“弘扬时代精神共建网络文明”为主题,将举办开幕式及主论坛、
11 场分论坛和“让科技之光点亮网络文明”网络互动引导活动。
网聚文明力量,奋进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记围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发表一系列重要
论述,深刻揭示网络文明建设的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担负起新的文
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迫切需要充分发挥网络文明力量。
全力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培育
网络空间文明风尚,依法依规管网治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
供丰厚文明滋养和有力精神支撑。
夯实法治根基,强化有效支撑。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
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部署,到《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
意见》印发,再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
《关键信息
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安
全审查办法》等 100 余部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出台,坚持把依法治
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管网治网能力
水平,我国网络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日益完善,网络文明
建设的法治根基不断夯实。
净化网络生态,营造天朗气清。深入推进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
工程,在网络空间掀起宣传正能量、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的浪潮;统
筹网上传播资源、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推出一批现象级新媒体作品,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启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
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推动更多优质思政资源触达年
轻一代;推进“阳光跟帖”行动,提升全社会网络文明素养;加快
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持续开展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网络生态持续改善。
促进共建共享,树立文明新风。不断繁荣网络文化,实施争做
中国好网民工程,精心打造精品文化产品供给,提升网络文化公共
服务质量;持续拓展道德建设,开展典型事迹网上宣传,加快推进
“互联网+公益”新模式,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明
环境;精神文明创建更加有效,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网
上延伸,实现网上网下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广泛传播诚信理念,中
国网络诚信大会连续举办,积极营造守信互信、共践共行的良好社
会氛围;“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上线,助力建设清朗网络空
间。
坚持齐抓共治,引导人人参与。互联网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
家园。天朗气清、风清气正,是人民对网上家园的美好向往。网络
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充分调动各
方力量,让网络生态更加清朗,让亿万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享有更
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推动主力军进军主战场,全面推
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让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充沛、
主旋律更加高昂,增进价值认同、人文关怀、情感归属,凝聚起网
络文明向上向善的社会共识,广泛凝聚亿万网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
量,携手共绘网络文明美好画卷。
探索“老幼共养”守护“朝夕美好”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
设,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多个方面健全保障和改善民
生制度体系,强化呵护“一老一小”。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
道整合资源,将普惠托育点嵌入养老服务驿站,成立全市首家社区
养老育幼一体化服务点,率先开启“老幼共养”服务新模式,实现
“朝阳”与“夕阳”双龄共养,结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丰硕成
果。
“老幼共养”早在20 世纪 90 年代已然兴起。它是一种将长者
和幼儿共同托管的服务模式,通过将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在空间上
紧邻设置,有组织或自发性地开展代际交流活动,促进老幼群体互
利互惠。21
世纪初,我国北京、南京等城市先后建立“老幼园”,尝试将老年
人和幼儿结合同养,两者彼此独立又相互陪伴,取得的效果良好。
当前,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出生人口数量持续走低,在这
种背景下开展老幼共养融合照护服务,深度契合社会需求,是对我
国依托农村社区开展养老、托育服务政策要求的积极回应,是促进
“老”“幼”融通,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推动“老幼共养”的一种
新思路和有益探索。
老幼共养、老幼融合、老幼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
从教育的最初形态来看,老人、妇女是家庭生活中开展儿童照料和
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研究表明,老人的缺位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也拉低了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今日,老人仍然是被倚
重的力量,其智慧被视为宝贵的财富,关心下一代工作能够使其在
“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
供给侧角度出发,组织儿童参观养老机构,将幼儿园、托育机构建
在养老院旁边或内部,进行适老适幼化改造,是“老幼共养”照料
模式的最初雏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公共服务能力和农村社区作
为基层社会治理最优载体功能,这需要进一步从深、从细、从实推
进“老幼共养”服务新模式。
织密“一老一小”服务网络,实现“代际融合”,惠及千家万
户。总体来看,老幼共养是一种市场行为,既是对传统模式的创新,
也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然而更需要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精准
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保障“老幼共养”服务模式可持续发
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养老托育一体化”服务模式,完
善教育、卫健、民政等协调合作机制,明确主管部门,实施有效监
管,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有效保障供给。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既有独立空间,
又有共享空间,既有相互陪伴,又尊重个性化需求,避免“一刀
切”等局面发生。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开发急需的专业和有效的
服务体系、设计“老幼衔接”课程服务课程体系、建立老幼服务实
习基地、定向培养专业化人才、定期举办老幼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等,
使之规范化、职业化、人性化,更好地满足“一老一小”多层次多
样化需求。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一老一小”关
系着个人的未来,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新时代赶考路上,
探索老幼共养服务新模式,扶持养老托育业持续健康发展,仍需多
措并举、共同发力,用实打实的暖心举措,守护“朝夕美好”,托
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3000 亿元国债激活潜在市场“新”活力
7月25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加力支持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
措施》)。文件提出,统筹安排3000 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
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
的“三驾马车”之一,本次政策出台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新旧动能转
换、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视,更明确了提振消费信心、
激发市场活力的具体举措,为现阶段党员干部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
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于产业链创新发展和优化升级,是
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发展质效、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举措。此次
《若干措施》在设备更新方面的支持力度最大、规模空前,在工业、
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
新以及在回收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将支持范围扩大到能源电力、老
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安全改造。落后低
效设备早已成为制约一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突出短板,此次设备
更新行动正是推动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方向升级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若干措施》不仅取消了“项目
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的要求,还将中央财政贴息从 1个百分点提
高到1.5 个百分点,从“降门槛”和“重补贴”双向发力,将使更多
中小企业能够享受到政策的红利,对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
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一项利民惠民的综合性政策,符合居民消费
升级需要,将对下半年消费市场产生积极正向拉动作用,让高质量
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此次《若
干措施》的政策简单直接,总结就是两个字“给钱”。不仅直接向
地方安排1500 亿元左右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地方自主提升
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力,还大幅度提高了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的
补贴标准。以汽车报废更新为例,在《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
则》(商消费函〔2024〕75 号)基础上,补贴标准由此前的购买新
能源乘用车补贴1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贴7000 元,分别提高到
2万元和1.5
万元。可以预料,此次财政补贴翻倍,势必会撬动市场消费的爆炸
性增长,而这不仅是刺激经济的短期行为,也是进一步引领并创造
新的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周期,巩固内需复苏态势的
中长期举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深度决定行动的高度,要让国家政
策不偏不倚地传达下去、执行下去,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挺身
而出、担当作为。《若干措施》强调,要制定实施方案和专项管理
办法,明确任务分工,细化落实举措,加强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创
造力,推动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各项政策落
地见效。地方党委政府要发挥统揽协调、牵头抓总的核心领导和指
挥作用,以有效服务“双新”为牵引,在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
树样板上狠下功夫,构建省级牵头抓总、市县具体推动、行业企业
参与、上下全面贯通的工作格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经济
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同时,要严格落实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
全监督机制和执纪问责体系,严防贪污挪用、截留挤占、骗补等行
为,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效益,促进经
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和企业主体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
福祉。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成绩不是说出来、喊出来的,任何
一幅发展蓝图,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变为现实;任何一项科学决策,
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惠及百姓。经济部门作为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要
扎实做好政策解读,利用各大网站媒体平台宣传,不断扩大传播效
应,确保企业和群众应知尽知。要抓紧摸排家底,精准掌握参与
“两新”工作的企业名单及其具体需求,结合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
动,科学编制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
业务办理、落地运营等“一站式”精品服务。要完善企业联系制度,
大力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服务,积极帮助企业申请补贴资金
和贸易融资等相关工作,促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传统产
业的提质升级,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围绕
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绿色产业
发展,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步伐,实
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以“未来产业”为新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低空经济“飞”起来——从北京科博会看未来产业“风向标”
视频版权为新华通讯社及相关权利人所有,由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
中心负责提供版权授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
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未来产业”这一
改革热词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主动作
为,更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未来产业,作为由前沿
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新兴产
业,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
战略选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重大
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
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加快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的必然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关注产业的未来,更要布局未来的产
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
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
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
业。”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辟量子、生命
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今年 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
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
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
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
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创新力度,
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带动作用强、产业赋能能力强,同时
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抓紧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部署要求,教育部于 2020 年印
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2021 年北京大学等 12 所高
校启动建设首批未来技术学院,超常规、有组织培养未来技术创新
领军人才。据报道,三年来,各学院与50 余家科研院所、100 余家
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凝练形成了 30 余个未来技术方向,探索了“多
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多要素重塑、多出口分流”的未来技术创
新人才培养机制,产出了一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
涌现出一批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青年英才,这成为促进新兴产
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一支新锐力量。
在未来产业这片广阔天地里,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
遇
和挑战。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发
展、优化环境、培养人才等多项举措,推动未来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回天行动”接续发力,托起北京民生大幸福
近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晒出上半年“回天行动”计划
实施的“成绩单”。2024 年,回天地区全年滚动实施 105 项重点项
目,不断补齐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上半
年,二拨子横一路、和谐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完工。
按照计划,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将在年底基本完工,回龙观生态休闲
公园预计10 月投用。
何为“回天行动”计划?早在2018 年8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为
破解大型社区治理难题,制定出台《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
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投资
200 亿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旨在努力打造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
居之都相匹配的、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2021 年,北京深化
“回天有我”报到服务,扎实推进新一轮“回天计划”全新升级,
其目的在于更好激发回天地区社区治理内生动力,切实解决回天地
区民生短板,扎实推进回天地区建设发展。放眼当下,深入实施
“五提升一深化”工程,聚焦织补公共服务短板、释放产业发展活
力、创新“回天有我”基层社会治理,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持
续取得积极成效。
以需求为导向系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住房、医疗、教育、养老、
出行,件件关乎老百姓急难愁盼的“民生小事”,实则是体现为民
服务宗旨的“政之大事”。据报道,今年上半年,为深入实施“回
天行动”计划,北京人大附中昌平学校二期、1805 街区 0043 地块中
学、1805 街区 6008 地块小学项目加速推进,将累计增加学位 4000
余个,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积水潭医
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工程全力建设,将增加床位1000 张,全市首
个中央普惠托育项目落地回天,医疗养老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回龙
观体育文化中心、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天通苑体育馆等4处文体
设施大幅提升区域文体公共服务能力,成为京城北部运动休闲新地
标,文体项目日益丰富群众生活……从“小事”做起、从群众关切
的痛点难点着手,北京聚焦百姓新需求,不断提升基础公共服务能
力,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
以骨架为支撑稳步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道路通则百业兴,百业
兴则发展强。据悉,自新一轮“回天计划”实施以来,北京全力推
进轨道交通建设,17 号线开通运营,13 号线扩能提升昌平段10 个
站点、11 个区间进场施工;全面构建城市路网,“一横一纵”快速
化改造工程全面推进,“五通五畅”主干路加快实施,定泗路、回
南北路建设稳步推进;扎实推进秩序整治,拆除违法群租房 1376 套,
处理违停 11.6 万余起,检查街面环境秩序类问题2467 件,立案处罚
占道经营类、公共区域环境秩序类违法行为 2350 起……一组组数据
回应着担当、闪耀着初心,是北京便民利民为民的行动体现,也为
建设交通强市、铺展“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美好画卷提供了坚实
支撑。
以产业为引擎点燃激发双城联动活力。商圈焕新赋能是“回天
行动”的关键内容,也是促进百姓增收致富、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
重要体现。据报道,上半年,小米智能工厂二期落成投产,天通科
技园二期入驻企业 100 余家,昌发展载体已支持专精特新“小巨
人”16 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9 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20 家,
生命园集群注册平台新增登记注册 40 家企业……细数累累硕果,北
京以回天三大商圈为载体,辐射四条南北向生活轴,统筹交通环境、
公共环境、智慧化改造提升,联动轨道微中心等节点建设,打造
“主街+后街”特色鱼骨式、内通外联商业网络体系,推动回天地区
产商融合、共生共融生态圈加速形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增活力,也鼓足了百姓“钱袋子”,让发展的动能更显强劲。
以“回天有我”为品牌构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基层治则天
下治,基层安则天下安。今年以来,从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党建引
领社区治理案例库,形成史各庄街道领秀慧谷社区“三步一站工作
模式”等一批社区先进典型,到坚持报到服务,84 家区属单位制定
事项清单510 项,服务社区(村)增加到 152 个,开展报到服务280
余次;从坚持多方参与,持续深化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累计支持 3家社区社会组织承接6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到坚持居
民自治,深化社会服务活动工作体系,组织开展活动 475 场,累计
1.6
万余人次参与……一系列务实举措接续发力,北京坚持共建共享完
善治理格局、坚持务实管用优化治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治理
实效,打造区域系统综合治理典型和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本,全力推
动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建设取
得显著成效。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实施“回天行动”计划,北京是走
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刷新群众“幸福指数”的生动剪影,也注
脚着全市支持推进回天地区建设发展的奋进足迹。乘势而上、顺势
而为,期待北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把“回天行动”计划的各项
服务举措做得更实一些、更细一些,让民生幸福更有质感,让高质
量发展的后劲更足。
全面深化改革须释放基层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
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都说“郡县治,则天下安”。基层是全
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阵地,只有充分释放基层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才
能更接地气,更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浙江民营经济的长盛不衰,离不
开草根企业家“要让鸡毛飞上天”的干劲;“最多跑一次”的迭代
升级,来源于基层民众对优质政务服务的强烈期望;“枫桥经验”
历久弥新,积攒了一线群众自治的智慧和结晶……在浙江乡村,一
个个来自基层的改革案例,其蕴含的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魄
力,激荡起一串串改革的“涟漪”,如今已是刚正有力。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积极性颇高,但我们也应关注到基
层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一些“促退派”,流露出
“畏难”“反对”的情绪,对改革畏葸不前;有一些“观潮派”,
“上面让怎么改,下面就怎么干”,简单一刀切;有一些“作秀
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改革流于形式。我们必须认识
到,诸如此类现象会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程,迫切需要为基
层注入活力。
合理容错,激活基层干部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在改革
的进程中,虽然已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但摸着石头过河
的情况依然存在,有时更会与现有制度、运行体系、思想观念发生
冲突,难免遇到风险和挑战、遭遇挫折和失败。这就需要我们宽容
看待,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并制定容错纠错机制,通过细
化容错方案、树立容错典型、宣传容错事迹,营造为担当者担当、
为改革者撑腰的氛围,尽力破除“多改多错”“改革是背锅”的担
忧,让基层改革者在放手闯、大胆干中吃上“定心丸”。
上下融通,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双向合力”。“连上下而通
之,衡内外而施之”。改革若各自为政、上下不联动,就会头转身
不转,使改革虚晃一枪。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主动上联,充分用好
中央“上篇”对基层实践的举纲目张,结合基层民生诉求、产业特
点、经济基础等实际情况把握好政策尺度和适用度,因地制宜制定
实事求是的改革方案;同时也要积极下联,推动地方的“下篇”执
本末从,既深入群众、倾听呼声、了解民意,也要及时发现基层的
痛点、难点、堵点、盲点,让基层改革有准有度,更要把基层的优
秀做法、先进典型提炼总结及时向上传达,努力形成上下融通、同
心合力的改革态势。
破立并举,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的“澎湃活力”。不塞不流,不
止不行。基层改革最怕简单的“拿来主义”,既不敢对基层原有的
“繁文缛节”斩立断,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对照“上篇”立新意。
“立”是发展的基础,“破”是变革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
“破”陈旧制度的篱笆,“立”新考核机制,变“不敢改”为“放
心改”,增加改革的动力;“破”马马虎虎的敷衍思想,“立”改
革为民的坚定信念,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增加改革的魄力;
“破”绠短汲深的本领恐慌,“立”善作善成的实干作风,变“等
上门”为“向下沉”,增强改革的脚力。相信如此,全面深化改革
一定可以借助基层的力量,在基层风生水起、行稳致远。
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时光的表盘上,总有耀眼时刻标注历史进程。当地时间 2024 年
7月27 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 届世界遗产
委员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项目正式列
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穿越历史烟云、见证岁月更迭,闪耀古
韵今辉、迸发勃勃生机的北京中轴线,到底是一条什么轴线?
既宏大叙事又人间烟火,这是一条连通古今的文化轴线。一线
中轴,承古通今。“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 13 世
纪,形成于 16 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
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这是一条被誉为北京“脊梁”和
“灵魂”的中轴线,是恢宏历史的集中承载,是中华文化的自信表
达。北京中轴线从南到北,尽显端庄大气,呈现生活百态,让过往
变得鲜活,让文化变得可亲。在北京中轴线文脉的赓续中,我们明
白了“国门礼天下”的传承,感受了“仓实天下安”的人间烟火,
读懂了“城墙卫安宁”中的守护,看到了“山佑文脉兴”的磅礴,
领会了“馆簇中轴兴”的底蕴,通晓了“塔佑中轴安”的内涵,领
略了“坛庙祈安康”的美好。在岁月的长河里,人们听过钟鼓楼的
晨钟暮鼓、测量过太阳影子的长度、目睹过故宫的红墙飞雪,见证
着繁华喧嚣的市井繁华。昔日庄严肃穆的宫苑建筑和祭祀建筑逐渐
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或公园,北京中轴线这份活态文化遗
产始终与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相融共生。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开幕式上,由烟花组成的 29 个巨大“脚印”从永定门出发,沿着古
老的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向鸟巢,向世界展现一个开放自信的中
国。一个个“脚印”象征着中华文明从历史深处走来,沿着连通古
今的北京中轴线奔赴更加璀璨的未来。
既一贯到底又秩序壮美,这是一条贯通南北的空间轴线。一线
牵一城,中轴线上汇集了中华建筑的精髓,承载着华夏建筑文明的
精彩印记。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包含15 处遗产点,全长7.8
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
作,曾被建筑大师梁思成赞美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
轴线”和“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这
些遗产点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
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
形成了“前后起伏”的建筑形态、“左右对称”的空间布局、“一
贯到底”的雄伟气魄。从选址、格局到城市设计、施工,“北京中
轴线”上的建筑符合中国古人所描绘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
“对称布局”的理想都城范式,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
“和”哲学理念。从辉煌壮丽的故宫、天坛到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
纪念碑,从古老的皇家宫苑建筑群到今天耸立的奥林匹克塔,北京
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构建中国人生活秩序和都城形态的持续过程,
也形成了北京城雄伟、严整、和谐之美。北京中轴线追求建筑群的
整体对称美,从天坛和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到故宫内的东宫和
西宫、地安门两边的燕翅楼,以及各道城门……主要建筑物的对称
分布,形成一种整体和谐又极具东方美感的建筑艺术。独有壮美秩
序的伟大中轴线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想象力、
创造力,突出体现了东方审美意象的极致追求,蕴涵着中华民族传
承千年的建筑美学精髓。
既拔节生长又保护传承,这是一条沟通中外的发展轴线。七百
多年来,这条中轴线历经风雨的洗礼、战火的烟云、岁月的巨变,
仍不断拔节生长。在北京市未来的规划里,北京中轴线经北京奥林
匹克公园延伸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机场和永定河水系。
在这条中轴线的“延长线”上,既有古老中华文明与现代奥运匹克
精神交相辉映,又有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体机场航站楼的大兴机
场以开放的姿态让中国与世界联通,推动着国际交往的深入和中外
文明的交流互鉴。近年来,不少外国游客将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
“CityWalk(城市漫步)”的首选地,在领略古都新颜和市井烟火中
感受“好 city
(现代)”的中国。近年来,为了保护与传承北京中轴线,北京市
完成了对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等一些中轴线沿线上的重点文
物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先农坛和景山内一
批文物建筑得到整体保护修缮,贯通了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十
二年的申遗保护之路,把历史文化遗产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让更
鲜活、更开放的中轴线成为首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中一大国,一轴一部史,一线一座城。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
功是恢宏历史与未来希望的交响,是文化自信与开拓创新的共鸣。
相信北京中轴线会以申遗成功为新的起点,继续成为连接古今、贯
通南北、沟通中外的轴线,书写更多文化自信的北京中轴线故事。
下好防汛“三步棋”,筑牢护民安全防线
当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防汛工作已成为各
地政府工作的重点,如何有效应对、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下好防汛
“三步棋”——未雨绸缪、提前部署的“先手棋”,科学应对、强
化担当的“关键棋”,灾后重建、总结提升的“制胜棋”,共同构
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未雨绸缪,提前部署,下好防汛“先手棋”。凡事预则立,不
预则废,防汛工作,当以预防为先。很多强降雨造成的人员伤亡以
及经济损失都是因为降雨前的准备不足所导致的,只有把防汛工作
做在平时,提前谋划,当汛期来临之后才能够做到“风雨不动安如
山”。今年,北京市充分吸取去年强降雨经验,要求各区、各部门
结合实际修订防汛应急预案、抢险预案,提前对居民住宅、河道堤
防、水库大坝、雨水泵站、应急抢险设备等进行风险排查,组织开
展防汛抢险、防汛避险转移等演练。气象工作是做好防灾减灾的第
一道防线,在去年7
摘要:
展开>>
收起<<
(27篇)时事锐评汇编(202408)“e”起守护网络文明 7月2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有关情况。经中央批准,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将于8月28日至29日在四川成都举办。今年的大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弘扬时代精神共建网络文明”为主题,将举办开幕式及主论坛、11场分论坛和“让科技之光点亮网络文明”网络互动引导活动。 网聚文明力量,奋进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发表一系列重要论...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