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以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内在逻辑与战略重点
VIP专免
2024-07-08
999+
17.64KB
1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专题党课:以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内在逻辑与战
略重点
A***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
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
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
态。”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趋势都启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
兴的新征程中,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
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掌
握发展主动权,从而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
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生产力的进步是确立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新质生产力”不是普通的科技进步,也不是生产力边际上的
改进,而是要实现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创新。颠覆性创新是
具有基于科学原理重大突破和技术的交叉融合,即通过技术的根本
性改变带来新的产业和市场,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对世界
有新理解的重大发现。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
时期。历史上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能源等
要素,但是未来的生产力发展模式中,数据要素的介入让生产函数
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如理查德·鲍德温在《大合流》一书中所指出的,
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交流成本,促使技术要素与低成本劳动
力要素结合,推动了后发国家的快速工业化,由此出现了“大合
流”。巴克曼和韦格尔
在《增长陷阱》一书中也驳斥了传统观点所认为的西方国家正迎来
一场崭新的创新革命。当今西方世界中一个主要的经济问题在于颠
覆性创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曾经追求异想天开、鼓励推陈出新
的资本主义体系如今更多是平庸无奇的产出。这为发展中国家追赶
发达国家,进而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带有剥削性质的国际产业分工
模式创造了条件。
二、产业竞争成为现代国家竞争的新模式
A***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
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
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当
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竞争和创新是经济全球化新趋势
的主题,以科技创新助推生产力跃迁是大国竞争的角力点。
幅员、人口和自然资源曾经是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但是二战
后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
政治和地缘战略层面,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
的竞争,其本质则是产业的竞争。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强调,
“富国与穷国的分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们的技术更好,即富国
为了生产性目的,控制和利用大自然和人员的能力更为高超。”世
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也指出,“在第四次工
业革命期间,技术以指数级扩展,形成实体产品,正在改变社会并
重塑我们的未来。”
为此,D
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
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是
各类生产要素得以优化配置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实体经济
是我国发展的本钱,也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发展
实体经济,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一个稳定、开放、公平、有序的市
场环境,以确保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健康发展。但是正如伊斯特利
在《经济增长的迷雾》一书中指出的,“要抓住技术跨越的这一机
会,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以前的技术经验和良好的
政府政策。”文一在《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中认为,一个成
功的工业化需要政府和市场参与者的集体行动来克服在市场创造和
公共产品提供方面所面临的巨大社会成本,否则就会出现“市场缺
失”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陷阱”。弗里曼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
理论中同样支持了这一观点。弗里曼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公
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
互作用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创新成为国家发
展的关键动力系统,而创新的主体则是国家。”安格斯·迪顿也指出:
“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都有着技术与知识,但是要想让生产像富裕
国家那样运转起来,穷国也必须拥有富裕国家那样的基础设施,比
如公路、铁路、电信、工厂、机械等。”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立
往往只能通过政府,以国家财政的方式所投资建设。
三、新质生产力塑造国家竞争优势的几个理论误区
(一)完全市场化
在制度学派的学者看来,国家仅是控制暴力和提供社会秩序的
工具。达龙·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罗宾逊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
败》一书中特别强调,包容性的经济制度通过保护产权,创造公平
竞争的环境,鼓励投资于新技术和新技能。但是除此之外,他们认
为国家的角色仅限于创建和维护包容性制度,并为市场机制“提供
便利”。很明显,他们不相信政府能够成功地实施发展战略。到目
前为止,绝大多数制度经济学家的分析对于积极的、干预主义的政
府政策对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缺乏明晰的、系统的
认识,政府政策只关注“把价格搞对”就可以了。
约翰·希恩通过考察拉美地区的经济史,发现由于科技的进步 ,
1945—1980 年的拉美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与同时期工业化国家从国内
走向世界实现飞跃式发展几乎同时进行。但是,随后的衰败其实早
已埋下了伏笔。外国投资更多地流入了那些最不需要外国投资的相
对发达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市场机会和必要技术优势明显。而
且,它们并非总是创建国内企业家都建不起来的企业,更常见的是
接管现有公司。那些被接管的企业一般不是弱小或管理不当的国内
公司,而是那些有可能成为龙头企业的最有活力的国有企业。
(二)产业空心化和过度金融化
马克思早已指出:“在 50 年代,虚拟资本先是使得工业繁荣,
后又引起1857
摘要:
展开>>
收起<<
专题党课:以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内在逻辑与战略重点 A***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趋势都启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从而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生产力的进步是确立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新质生产力”不是普通的...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