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
VIP专免
2024-07-05
999+
19.18KB
2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2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
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
文化自信自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023 年 1
月,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成功通过验收,成为目前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
生态保护区,也是至今全国通过验收的 23 个实验区之一。
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何将非遗更好地进行
保护、传承与发展,让非遗最大化释放出文化价值和经济
价值,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振兴、
推动民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成效
**州境内拥有侗族大歌、苗族飞歌、侗族刺绣、苗族蜡
染、苗族银饰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是**州历
史文化的代表,更是推动**州快速发展不可多得的优势资
源。近些年来,**州多措并举,非遗保护与传承取得以下
成效。
(一)整体性保护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强区域保护。**
州围绕“三山”“三江”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实施跨
县域非遗项目整体性保护工程,从而更好地保护非遗存续
空间,
优化文化生态。二是加强载体推动。2015 年以来,**州
相继开展苗年、侗年、姊妹节、“**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
验区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等节庆和赛事活动,以节庆
支持、赛事激励的方式增强群众文化传承的自信心和自觉
性,推动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苗族古歌、侗戏等非遗项
目的整体性保护。三是非遗名录申报得到提升。**州现有
人类非遗代表作 1 项 3 处、国家级非遗 56 项 78 处,数量位
居全国同级地州市首位;省级非遗 218 项 307 处,居全省第
一;州级非遗 329项417 处,县(市)级非遗 1590 项。截
至 2023 年 12 月,**州有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 3
处、省级 23 处、州级 26 处。
(二)生产性保护取得新成果。
一是**州在全国率先启动首批州级非遗传承人群的申报
认定工作,激发非遗传承群体的积极性。2017 年,**州创
造性出台了《**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群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有效解决侗族大歌、苗族
飞歌等集体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群认定难的问题。二是
推行易地扶贫搬迁“非遗随人走”政策,使传承有持续保
障。“十三五”期间,全州实施了30 多万人的易地扶贫搬
迁,并在搬迁安置点建有芦笙场、非遗展示馆、非遗扶贫
就业工坊39个,组建了 40余支非遗传承队伍,将原住地文
化搬入新的社区,并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让“指尖技
艺”真正转化为“指尖经济”。三是推广“非遗+”减贫模
式,实现人民群众就业增收,有效推动产业振兴、脱贫致
富。积极探索“非遗+乡村振兴”“非遗+研培”“非遗+旅
游”“非遗+红色文化”等形式的创新融合,实现非遗保护
与经济社会发展双向赋能。**州依托非遗传承基地、传习
中心(所)、非遗工坊、特色街区等场所空间,推出“苗
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
廊”等非遗精品主题旅游线路,形成了丹寨县万达小镇、
雷山县麻料银匠村、台江县红阳苗寨、从江县岜沙苗寨、
黎平县肇兴侗寨等富有特色的非遗主题研学体验点。据统
计,“十三五”期间,全州累计接待游客 4.83 亿人次,实
现旅游综合收入 4200 亿元,其中“非遗+旅游”占旅游综合
收入的 50%以上。
(三)传承性保护取得新硕果。
一是积极壮大传承队伍。通过申报认定,**州建立国家、
省、州、县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有国家
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36 人、省级 170 人、州级 294 人、县
(市)级 4013 人。在传承人中,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
人、省级 51 人、州级 19人,民间艺人系列职称 1034人,
工艺美术系列职称 32 人,形成老中青结构合理的传承格局。
“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非遗传承人超过 5 万人次,培育非
遗传承人 4500 多人次。二是推进非遗教育进校园。**州现
有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 323 所。通过示范学校的带动,**州
有 1000 余所学校常态化开展非遗教育进校园活动,厚植非
遗主体。三是夯实非遗传习阵地基地。**州现有各类非遗
传习基地 358 处,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提供阵地保障。其中,
丹寨县探索出一条“以非遗小镇为引领、以非遗展馆为骨
干、以村落非遗传习基地为支撑”的非遗传习基地建设模
式。
(四)数字化保护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强资源系统建设。
**州建立健全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初步建立了*
*州非遗图、文、音、像“四位一体”数字化资源保护系统。
完成侗族大歌、苗族古歌、侗族服饰等 34个项目及15 位国
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记录成果图片 2.3万张、视频
1.1万条、音频 500 个小时,累计容量超过 10TB。二是加强
标签: #调研报告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023年1月,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通过验收,成为目前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至今全国通过验收的23个实验区之一。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何将非遗更好地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让非遗最大化释放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振兴...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