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VIP专免
2024-07-04
999+
21.37KB
1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同志们: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党的 XX 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
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公安
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是法治国家、法治
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捍卫者。下面,我讲
几点体会。
一、环境之“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
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推
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
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特别是随着法
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
法规体系的不断健全,公安机关执法司法活动更加规范高效,人民
群众尊法守法的意识显著增强,一些发展中的难题通过法治途径得
以解决,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实现新飞跃。迈上新征程,错综复杂
的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对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
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大国崛起的新挑战——“话语权之争”。“两个变局”激荡
影响下,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秩序之争、规则之争、话语权之争。
面对中国的发展崛起,美西方不断升级措施进行打压遏制围堵,
“以法制
华”已成常态,无论是政治战、贸易战,还是金融战、科技战,本
质上都是利用其掌握的国际规则制定权,向我施行霸权主义。当前,
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
际合作平台,也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高水平对外开放
的过程中,我们势必还会遭遇霸权制裁、贸易受阻等问题,也会面
临海外利益保护、打击跨国境犯罪等涉外法治问题。我们必须用好
法律这一和平时期的有力武器,立足××特殊省情实际,加强涉外法
治和人才队伍建设,坚决有力地开展反霸权反遏制反渗透反颠覆反
分裂斗争,主动服务国家涉外工作大局,更好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二)经济发展的新需要——“高质量法治”。近代以来,各国实
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表明,凡是顺利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国家都较好
解决了经济发展面临的法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也与法治的不断健全紧密相关。在推进高质
量发展的进程中,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
正在重塑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改革发展中的矛盾、风险、隐患不
断涌现,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等领域正在面
临新的治理挑战,对建设法治化市场环境、营商环境、社会环境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立足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
加快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法治制度供给,注重运用
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平衡社会利益、调解社会关系、
规范社会行为,更好把法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治安形势的新变化——“轻罪化时代”。当前,犯罪结构已
经
发生了重大变化,××省八类严重暴力犯罪较 20 年前下降了68.2%,
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从20 年前的22.1%下降到当前的4.7%,命案
发案较 10 年前下降了三分之二。与此同时,电信网络诈骗等侵财犯
罪、涉税涉贷等经济犯罪、食药环等民生领域犯罪呈高发多发态势,
法院判处 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罪案件占比达 80%以上,××省与全
国一样整体上已进入“轻罪化”时代。教育、改造、挽救工作则变
得愈加重要,许多涉案轻微的罪犯坦言,一朝犯罪,毁了终身,子
女求学就业、个人工作生活都受到重大影响,生活在被歧视、被敌
对的阴影中,难以真正回归社会。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犯罪分类治理,
既保持对重大犯罪的严厉打击,又加强对轻罪的监管和预防,推动
刑事和解及适用轻刑缓刑,让犯罪人员感受到法律威力的同时,又
不使整个社会受到更大伤害,维护社会长期平安稳定。
(四)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法治更昌明”。随着社会法治化进
程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
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更愿意通过法
律渠道寻求解决。2023 年,××公安机关共接报警有效警情 102 万起,
比10 年前增长了 93.5%;全省法院系统受理自诉类案件、行政司法
部门受理的行政复议类案件也呈大幅增长态势,反映出人民群众更
加期待权利有保障、公平可预期、正义看得见。我们必须牢牢坚守
公平正义价值取向,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好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
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
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五)网络传媒的新常态——“全方位聚焦”。网络新媒体时代,
执法司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都有摄像
头、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发声”,社会公众
随时可对执法司法活动进行记录和传播。尤其是涉及执法不公、违
纪违法等情形,极易引发舆情。××省舆情事件曾相对多发,一度成
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给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带来不利影响,对舆情
法治化治理提出了新的考验。必须主动适应网络新环境,注重提升
执法主体“在镜头下执法”的意识,落实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
求,有效规避执法风险,加强网络舆情导控,不断提高执法权威和
公信力。
二、实践之“问”
从公安机关的实践感受来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省依法
推进社会治理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五问”:
一问:为什么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而各类矛盾不断增多?近年来,
通过扫黑除恶等一系列专项治理,××省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刑
事发案降至近13 年最低,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类社会矛盾
显著增多,2023 年全省共接报矛盾纠纷类警情 26.4 万起,较2019
年上升 176.7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守护社会公平正义同志们: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党的XX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捍卫者。下面,我讲几点体会。一、环境之“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特别是随着法律规...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