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情况的调研报告
VIP专免
2024-06-11
999+
20.98KB
2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全市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情况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上的讲话中强调:“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构编制工
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为落实总书记重要讲
话精神,市委编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通
过大数据分析我国和**市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对机关事业
单位人员编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对未来人
员编制结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研判,对创新编制管理方
法路径进行了探索创新,力求更好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
一、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看**市当前编制资源结构配置特
点
**市把服务保障党的二十大作出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
大决策部署摆在突出位置,根据职能配置和工作任务科学
分配编制资源,积极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市重点工作
的编制需求。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目前**市
在编制资源配置、新老人员接续、严控人员编制总量等方
面,总体是符合全市发展需要规律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干部队伍接续呈现良性循环。
毛主席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
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队伍梯次建设也是人员
编制管理的重要方面。为此,从年龄结构方面,我们以每 5
年为一个年龄段,对全市在职在编人员进行动态统计,形
成年龄分布饼状图,每个年龄段基本维持在 15%左右,分布
基本平衡,呈现了良性的人员状态。从人员学历上看,**
市公职人员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由十年前的大专、本科
为主,提高到当前的本科、硕士为主(占总人数的
73.2%),人员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不断提高。整体上看,
**市公职人员队伍能够实现新老人员的有序交替。
二是重大战略、重大领域得到重点保障。党的二十大明
确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
展新动能新优势。”**市围绕科技强市、制造立市发展战
略,对科技、工业等战略需求领域从机构编制资源方面予
以重点倾斜。在机构设置上,创新组建了科学院、科技创
新发展中心、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中心、中医药实验室等新
兴机构。在编制使用上,集中全市编制资源对这些领域进
行了重点保障,如统筹500 名事业编制支持科学院的发展。
三是民生领域得到有效支持。
重视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体制机制问题,对教
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加大编制支持力度,增大学校
公立医院的用编自主权,在教育系统全面推行“县管校
聘”,推动教师合理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卫
生领域,建立医共体统一管理机制,推进区域医疗资源配
置更加合理高效,实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提高基层
医疗服务能力。
四是编制分布得到动态调剂。针对各地普遍存在的地区
间、层级间编制分布不合理,“做加法易、做减法难”等
现实问题,**市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出发,推动编制
资源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按需调节,探索出了指标量化
测算法来科学分配编制资源。
五是用编缺口得到周转补给。灵活使用周转编制,建立
市直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用于解决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
急难险重工作领域临时性、周转性用编问题;建立全市中
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用于解决因人口虹吸效应明显产
生的个别中小学急需用编问题;建立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
用于解决人才引进急需用编问题;建立人大、政协机关过
渡性周转编制池,用于解决部分年龄较大领导干部转岗到
市人大、政协任职用编问题。
六是基层用编得到倾斜保障。
探索开通多种渠道,将市县改革精减出的编制资源向基
层重点民生领域和乡镇一线下沉。开辟基层人员成长通道
围绕基层治理专职人员较少的情况,每年从市级层面拿出
100 名编制,保障县区基层一线招聘事业单位人员用编,形
成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录用乡镇(街道)事业单位人员的
长效工作机制,畅通基层优秀从业人员的成长渠道。深化
“减县补乡”工作。围绕基层一线对人员编制量持续增加
的现实需求,不断深化减上补下、减县补乡工作,结合乡
镇机构改革,共从市县两级向乡镇下沉1161名事业编制,
很好地服务保障了基层一线事业发展建设。
七是“严控总量”得到有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把规模控制在合理、可持续的范围内。”结合机构编
制工作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市落实总书记
“严控总量”和“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重要指示,坚持科
学规范管理编制资源,从严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数量,用编
制管理的刚性约束解决当前面临的职能交叉重叠、规模膨
胀、财政供养压力大等问题。同时,通过改革创新收回低
效编制,通过科学评估测算核准编制,通过动态调剂分配
周转编制,通过加强管理用好编制,确保在机构限额和编
制总量内,各单位能够有效承接新职能新任务,编制资源
的使用更加优化协同高效。
二、从大数据变化看机构编制结构布局需要关注的发展
动向
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眼光看,我国人口结构出现的新
变化,对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一是新出生人口数量下滑问题。
人口是教育、医疗等资源配置的重要变量,人口结构和
规模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相关领域资源供给。从新出生人口
趋势上看,生育政策的变化带来了出生人口短期上涨,但
在度过政策红利期后,我国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生育观
念变化、婚育年龄推迟、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出生
人口逐年下降。全国出生人口在 2016年达到 1883 万后逐渐
下降,2022 年下降到956 万,较 2013年减少 41.7%,较
2016年减少 49.2%,2023 年预测为788 万,再创新低。**
市新生人口在 2016、2017年达到最高峰,其后逐年下降,
2022 年新生人口较 2016年下降 48.1%,同全国趋势基本一
致。再加上城镇化率提高和城市虹吸效应影响,新生人口
还呈现市区多、县乡少,新区多、老城少的现象。以教育
领域为例,按照师生比对应,2022、2023 年是近十年对小
学教师需求量最大的年份,从 2024 年开始,教师需求下降,
以2023 年为基准,到 2025、2026 年,**市幼儿园教师需求
减少 13,到 2028、2029 年,小学教师需求将下降51.7%,
初中、高中依次类推,县级减少情况更为严重。这些情况
对教育、医疗等与人口结构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方面编制
调整都提出了新要求。
二是老龄人口大幅增长问题。
我国从 1999 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老龄化程度日益
加深,老年人服务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健全。第一,老龄人
口越来越多。根据相关资料,截至 2022 年底,全国 60 岁及
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 19.5%,65岁及以上老年人
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11.5%,整个社会已进入深度老龄化。**
市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2013年的
9.5%,增加到 2022 年的 15.3%,高出全国平均比例近4个
百分点。第二,人均寿命越来越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人均寿命逐渐增加,从解放时的 35岁,增加到改革开放时
的65.5岁,新世纪初超过70 岁,2022 年增加至 77.3 岁,
预计2035 年将达到80 岁以上。第三,退休后时间越来越晚。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为 1978 年制定,规定我国职工现行退休
年龄为男干部 60 岁、男工人 55 岁、女干部 55 岁、女工人
50 岁,对应当时人均寿命仅为65.5岁,对比现在数据,人
员退休后平均生活时间由不到 10年延长到将近20 年。再叠
加计划生育政策、大城市对年轻人的虹吸效应等影响,社
会养老压力与日俱增,中小城市尤为突出。
三是新入职人员性别比例变化问题。
标签: #调研报告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全市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情况的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构编制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为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市委编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通过大数据分析我国和**市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对未来人员编制结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研判,对创新编制管理方法路径进行了探索创新,力求更好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看**市当前编制资源结构配置特点**市把服务保障党的二十大作出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部署摆在突出位置,根据职能配置和工作任务科...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