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粤港澳大湾区的体会
VIP专免
2024-05-31
999+
46.13KB
7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粤港澳大湾区的体会(3篇)
篇1: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哪些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意义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
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
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
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
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
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
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
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
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
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
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依托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
西
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干线铁路和高
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深化大湾区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
交流,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简介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缩写:
theGreaterBayArea(GBA)),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
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
市、江门市、肇庆市。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条件优越,“三面环山,
三江汇聚”,具有漫长海岸线、良好港口群、广阔海域面。经济腹
地广阔,泛珠三角区域拥有全国约1/5 的国土面积、1/3 的人口和
1/3 的经济总量。截至12 月,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达8617.19 万
人。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重大决策,是国家战略,也是推动“一
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月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
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
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
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以香港、澳门、
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通信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无人机
产业、机器人产业以及石油化工、服装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饮料
等产业集群,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
载体。截至2022 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 G党P达到12.63
万亿元。
篇2:“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如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节机遇挑战
第三节重大意义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战略定位
第四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第一节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
第二节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
第三节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第四章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第二节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第三节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第五章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第三节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第六章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二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第七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打造生态防护屏障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第三节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第八章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第一节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第二节共建人文湾区
第三节构筑休闲湾区
第四节拓展就业创业空间
第五节塑造健康湾区
第六节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
第九章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第一节打造具有全球竞
争力的营商环境
第二节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第三节携手扩大对外开放
第十章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第一节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
第二节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第三节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
第四节发展特色合作平台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第三节防范化解风险
第四节扩大社会参与
前言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
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
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 万平方公里,末总人口约
7000
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
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
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
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
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
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
文件。规划近期至 2022 年,远期展望到2035 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
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
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
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交通
条件便利,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
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
枢纽,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
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
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
体的产业结构,20 大湾区经济总量约 10 万亿元。
创新要素集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广东全面创新改革试
验稳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
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
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
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国际化水平领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
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
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
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
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
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
作用。
合作基础良好。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
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
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
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第二节机遇挑战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
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
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
势待发,“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
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在新发展理念
引领下,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大湾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明显提高,为创新大湾区合作发展体制机制、解答合作发展中的突
出问题提供了新契机。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
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
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
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
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
提升,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大湾区内部发
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
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香港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稳固支撑,
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场经济体制
有待完善。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
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步减退。
第三节重大意义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
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
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有
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
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
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
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有利于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思想和党的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
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
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
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
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
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第二节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
体系,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释放改
革红利,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
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
较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推动区域
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
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
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为居民提供良
好生态环境,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开放型经
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加快
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创新完善各
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
共享发展,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
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大优
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大湾区居民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国两制”,依法办事。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
异有机结合起来,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把维护
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
尊崇法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把国家所需和港澳所长有
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
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节战略定位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
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
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
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
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
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
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
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
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际国内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
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
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
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
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
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
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优
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
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
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
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22 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
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
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
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
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
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
产业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迅速增长,金融等现
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发展及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初步确
立,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
提升,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活跃。
到2035 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
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
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
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第三章空间布局
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
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
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第一节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
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
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
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轴带支撑。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
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
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
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
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第二节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
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
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
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
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
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
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
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
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
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
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
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
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
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
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增强发展
的协调性,强化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带动周边特色城镇发展,
共同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
发展特色城镇。充分发挥珠三角九市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的优
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的重要支撑。建设智慧小镇,开展智能技术应用试验,推动体制机
制创新,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在降低行政成本和提升行政效率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特大镇功能。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推动珠三角九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
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集约发展。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
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加强配套设施
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第三节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
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
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
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
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
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
业协作体系。依托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粤港澳
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依托高速铁路、
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深化大湾区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
游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章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
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
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第一节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更好发挥内地与香港、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的
作用,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更重要作用。充分
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
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
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
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
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双创示范
基地、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其与香港、澳门建立创新创业交流机制,
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共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
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鼓励粤港澳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
技创新合作,共同举办科技创新活动,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
构和创新孵化基地,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在粤港澳设立研发机构和创
新平台。支持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发起设立“一带一路”生命科技
促进联盟。鼓励其他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大湾区科技
创新活动。
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
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
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支持粤港澳有关机构积
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摘要:
展开>>
收起<<
粤港澳大湾区的体会(3篇)篇1: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哪些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意义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辐射带动...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