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VIP专免
2024-05-27
999+
22.66KB
2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同志们:
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艰巨任务的实现需要具备更高水
平 的 现 代 生 产 力 基 础 , 更 需 要 发 展 传 统 的 生 产 力 理 论 。
2023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新质
生产力”的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在
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指出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
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
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完善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新的理
论基础,同时也是新时代新征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
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
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含义
在与唯心主义的辩论中,马克思提出了系统性的生产力理
论。在对李斯特将生产力视为“精神本质”的批判中,马
克思开始阐述“生产力”的内涵。马克思认为,李斯特庸
俗地将水
力、蒸汽力、马力与人力相媲美而共同视为所谓的“生产
力”,这样实则把人贬低为了创造财富的力量。马克思认
为,“生产力表现为一种无限高于交换价值的本质。这种
力量要求具有内在本质的地位……表现为非物质的”。马
克思最初提出生产力概念时,目的在于反驳贬低人的价值
的论调,更在于强调人推动、发展和驾驭生产力的主动性
他继续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最终总是归结为发挥
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归结为
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当然,随着马克思理
论体系的完善,生产力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有学者认为
马克思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具有两层含义,其早期著作将生
产力当作“物质要素总和”而将之与生产资料或者生产工
具等而视之,后期著作则更多地接近于“生产能力”的含
义,但这并非存在矛盾之处,因为前期著作中的概念也可
视为物质要素在理论上的抽象,后期著作意义更为明确,
因而最终可以将生产力确定为“劳动生产力”的概念。
由此,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属人的本质,将人确立为生产
力中的主体因素,即由人主导现代工业,并进一步将生产
力的作用引入到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中。中国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一直向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前进。毛泽
东在 1945 年时指出,“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
国人民的生产力……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
力,解放中国
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432,并在 1956 年继续强调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所
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进而,邓小平在
1984 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有清晰的论
述,“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马克思
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
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
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
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
发展生产力”。他更在 1988 年9月振聋发聩地指出,“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
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
须开放”。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
分别从依靠革命去除压抑生产力发展的阻力和以科技形成
先进生产力的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随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对于生产力发展
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和遵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党
的XX
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
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生产力“质”的提升,依
靠优质人才、创新技术与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化,顺
应并主动引领 21 世纪科技创新大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
过几十年积累,生产力的数量基础已初步具备,质量优势
仍需加快建立。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
站到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上,经济建设实践的大幅度进步亟
须生产力理论的飞跃和指导而加以实现。
二、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产力的新质态决定了其形成条件与传统生产力相比产生
了较大差异,对此不仅需要形成正确认识,更需要明确承
载发展动能的主导力量和实现目标的内外环境。所以,当
前必须依托人才发展引领科技创新,并在国民经济循环中
实现价值创造,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跃迁和螺旋式上升。
正确认识生产力的新质态。人类生产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
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多元素作用的复杂机制,随着人类改造
自然活动的边界的拓展,生产力进步呈现出量变与质变的
循环往复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
志,带动了纺织业、交通运输业的全面进步。第二次工业
革命则囊括了石油、化学、电力、内燃机等行业更多维度
的发展,推动人类进入发达的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
触发了人类向原子能、生物工程、信息科技、宇宙空间的
探索,人类生产活动之所及变得更为广阔与细微。第四次
工业革命的进展程度虽然众说纷纭,在生产工具中的革命
性方向也有争议,但毫无疑问正将前人所未知、未见的元
素纳入生产力构成之中。生产力体现为人们支配与改造自
然的能力,是其所处时代中可实现的具体劳动的综合体现
工业革命之前的劳动者很难发现科学技术对于具体劳动的
意义,资源丰裕状态下的人们也无法意识到生态环境同样
应该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而加以珍视。并且,随着社会发
展阶段的递进,不仅生产力元素的范围有所拓展,元素更
容易表现为独立性的影响因素或载体,而且不同元素之间
的管理、组合难度大幅增加。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学
早已发展为生产过程中的独立因素,不仅为劳动者所驾驭
以劳动资料为载体,更反过来影响劳动者的技能、劳动资
料的丰度及劳动对象的处理难度。进入到 21
世纪,生产者所使用的实体性元素与虚拟性元素的范围日
益广阔,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更为齐全的新质生产资料
更依赖于其相互之间的有效结合、优化组合。生产力的发
展呈现出新的质态,更加依托具有新型科学技术和创新能
力的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加依托具备发展新动能和价值创
造新优势的发展格局的构建。前者丰富了生产力的元素构
成,而后者增加了元素间的结合效率。对于中国而言,高
质量发展的实现是一个以质变发生替代过去量变积累的巨
大跨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证明了当前难以在传统生产
力中获得经济增长潜力和产业调整动力。而在“世界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
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亟须充分发掘生产力元素中的活跃
成分,以生产力的质变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新质生产
力形成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其主导者为优
秀的管理与科技人才,并依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
壮大。同时,需要以突破性技术厚植发展优势,建立具有
国际比较优势的支柱性产业体系,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
水平的价值创造,做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
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
升。
创造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党的 XX
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劳动者始终
是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元素,并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推
动技术创新应用于实践。在传统社会中,低水平的生产力
汇集可以由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而实现,在初级阶段的工
业化社会中,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可以
短期内提升初级产品的生产能力。但是在以高质量发展实
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赖高素质劳
动者的培育和成长,依赖于丰富的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的
优化配置。历史经验表明,人才培养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
级的基础,否则,即便出现有利的技术扩散、产业转移和
大规模需求市场都难以培育出有效的新生产力。对于中国
而言,新人口红利的形成需要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才
厚度优势,才能符合“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
化”的发展要求,在新领域新赛道配置足够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生产力中唯一的创造性因素、生产资料和科技知识及
管理方式的创造者,人的能动性的激发需要构建有利的社
会环境。一方面,教育体系的建设直接关乎人力资本的积
累,中国所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有效地支撑了现
代化的需要,但是在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同志们: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艰巨任务的实现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现代生产力基础,更需要发展传统的生产力理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