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综合村情情况报告
VIP专免
2024-05-25
999+
37.72KB
4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村综合村情情况报告
一、 村庄基本情况
XX 村为较为典型的低山丘陵村, 为山地沙质土壤, 是“十
四五” 省定重点帮扶村, 位于修水县水源乡 西南部, 距水源乡
集镇 2. 8 公里, 距修水县城 67 公里。 全村主要姓氏为卢
姓、陈姓、 樊姓、 冷姓等, 下辖 21 个自然村, 15 个村民小
组, 农户 543 户 2464 人, 其中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
1316 人, 属典型的空壳、 空心村。 全村总面积 7. 5 平方公
里, 有耕地面积亩, 林地面积 6809 亩。 XX 村地处偏僻,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 现村民主要收入以外出劳务务工和水
稻、 猕猴桃、蚕桑、 油茶、 毛竹等种植为主。
(一) 村史大事记
年, 成立农民协议, 会长朱天佑; 组织童子团宣传, 第一
所小学成立于五甲祠堂。
年, 水源乡 成立, XX 村乡 长朱世荣。 村长卢德炎。 发
展共青团, 团支部书记卢洪群。 成立基干民兵。 武装民兵。
年, 土改, 清匪反霸, 成立村民互助组。
年, 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 卢洪群同志。 第一位抗美
援朝志愿军。 卢德银同志。 同时全村响应国家号召, 捐款捐
物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年, 成立初级社。 1956 年, 成立高级社, 随后成立水
源人民公社。 社长: 朱世达。
年, 开设扫盲班, 地址: 永春屋。
年, 所有劳动上阵, 在全丰大炼钢铁, 同时号召村民献
钢献铁, 同时并于白桥公社, 本村改为全丰大队。
年, 大集体, 统一伙食, 统一生产。
年, 撤社拆队, 改为全民大队, 大队长樊孝彬。
年, 全民大队, 改为红旗大队。
年, 扩社并队, 成立白桥公社, 阳光大队。
年, 治理 XX 河流, 解决几千年洪水隐患。
年, 拆社拆队, 成立水源公社, XX 大队。 XX 小学学校
完工, 殷家岭小学完工。
年, XX 农产品加工厂建成, 王竹垅水库修建成功。
年, 完成王竹垅水库到北岭片的“南水北调” 水渠建设。
年, 全村通电照明。
年, 土地承包责任制落实。
年, 卢大木购买第一部黑白电视机。
年, 有水源公社改为水源乡 , XX 大队改为 XX 村至今。
年, 村级公路, 路基打造成功。
年, 五。 六。 七组, 组织公路路基打造成功。
年, 改造 XX 小学。
年, 新选址建 XX 完小。
年, 硬化村级公路。
年, 九牛窝新村开工建设。
年, 新屋自然村, 新农村建设。
年, 九牛窝公路硬化。
年, 雄斋屋新农村建设, 塅上自来水建成。
年, 九牛窝新农村建设。
年, XX 完小公路硬化, 一组组级公路硬化。
年, 殷家岭组级公路硬化。
年, 游家岭组级公路硬化。
年, 建成 50kw 光伏发电站, 塅上自然新农村建设, 荣
获水源乡 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年, 拆除危旧房 30 多起, 面积 4 千余平方米, 完成新
家窝。 山下屋等七个新农村建设, 再次荣获新农村建设先进单
位。 2020 年, 新建 XX 公墓, 并硬化公路 200 余米, 新建
团聚油茶合作社, 26 户 贫困户 退出, 加固水堰 6 处, 基本
农田改造50 余亩, 解决河堤塌方维修三起, 解决九牛窝路面
损毁维修,隆重开展水源乡 第九届老年运动会。
(二) 区位禀赋
土地村落: XX 村总面积 7. 5 平方公里, 为沙质土壤山
林地貌, 共有耕地面积 1327 亩, 山林面积 6809 亩; XX 村
下辖村民小组, 21 自然村落, 分别为山下屋、 新家窝、 九
牛窝、 永春堂、 仲华堂、 辉煌堂、 雄斋屋、 塅上、 梨树
坳、 新屋、 运章堂、 岔路口 、 陈家屋、 石鼓泉、 北岭下、
黄家塅、 巍垅、松高屋、 井头窝自然村。
区位气候: XX 村地处水源乡 西南腹部, 距乡 政府 2. 8
公里,距最近 305 省道约 11 公里, 进入 XX 村由 211 县道
至水源集镇后由 288 乡 道通往 XX 村口 , 村口 距大桥高速互
通路口 约 14 公里, 距修水县城 67 公里。 水源乡 位于修水
县西部、 辖域 45 平方公里; 距县城约 60 公里、 75 分钟车
程;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南北长 10 公里、 东西宽 4. 5
公里; 东与黄龙乡 交界、 南接大桥镇、 西与平江浆市连接,
北面与湖南毗邻。 全乡 人口万, 行政村 8 个, 村民小组 101
个, 耕地 9500 亩, 为典型低山丘陵地貌、 亚热带季风气
候, 平均海拔约 400 米, 最高点金界山海拔 637. 4 米, 最
低点戴家垄海拔 288. 8 米, 其中 XX 村平均海拔高度 385
米。
水系矿产: XX 村属于汨罗水系上游, 汨罗江发源于 XX
村,村内沟渠较多, 但水量均不大, 主要为发源于北岭下和王
竹垅水库的两条小溪穿村而过, 滋养土地。 村内南藏小二型王
竹垅水库, 集水面积 1. 27 平方公里, 总容积 15. 29 万立方
米,为 XX 村最主要农业用水来源。 XX 村矿产资源储量良
好, 山林矿藏较为丰富的云母、 黏土、 沙石等矿物资源。
(三) 民俗文化
XX 村人文厚重, 名人辈出。 宋理宗嘉定十三年从户部司
务升至中书舍人的陈从政、 陈功宏以及嘉庆时陕西省令陈素轩
均出身 XX 村; 道光年间卢象清捐粮救灾, 皇帝御赐“慷慨仗义”
牌匾, 至今犹在; 清朝名医卢根善救死扶伤, 御赐牌匾“钦加都
司马” ; 清朝末年卢咏人在两江师范毕业后, 成为修水中学的创
始人; 特别是中共苏维埃修水县委秘书卢尚国同志,是 XX 村革
命红土地的见证和数十名革命烈士的缩影,
至今修水博物馆都留有他的手迹。 XX 村风景优美, 山水
胜境。 东有朱氏二房祠, 南藏小二型水库王竹垅, 西悬彻夜
不熄的天灯,北有人来人往的税沙殿。 泪罗江发源于 XX 村,
大自然赋予的神心石、 量天梯、 龙招头、 樟树崖、 石着矶、
观音合掌等景观更是锦上添花, 构成了 XX 村优美画卷。 XX
村传统节日气氛浓重, 在春节、 元宵、 清明、 中秋、 端午等
节日常常阖家团聚, 共度节日; 对祭奠先辈祖先格外重视, 几
乎每一姓氏都有自家的祠堂, 在中元节、 清明节、 元宵节等
祭祀节日常会家族共祭, 通过烧香、 点蜡烛、 烧纸、 放鞭炮
等形式传达对先辈的怀念。 饮食习惯和修水大多数地方一样,
喜食咸、 辣, 冬季有柴火熏肉的风俗习惯, 熏肉直接悬挂于
明火之上烟熏而成, 能够很好的保存肉质, 有较强的防腐的功
能, 但现代饮食认为, 烟熏制品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钠等致癌
物质, 长期或大量食用对健康有很大不利影响, 因此现在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冰箱的普及, 烟熏肉的数量在减少, 很多年轻人
更喜欢食用新鲜猪肉。 XX 人酷爱修水特有的菊花茶, 茶水中
有茶叶和腌制的菊花, 还常混泡有芝麻、 花生、 红茶、 生姜
等配料, 具有较多的盐分, 有一定的调味和养生功能。
二、 人口 及劳动力结构
(一) 人口 总数
全村现有农户 543 户 , 2464 人, 全村平均年龄;
其中男性人、 女性 1145 人; 人口 较多的姓氏为卢姓、
陈姓、 樊姓、冷姓; 18 周岁以下人口 为 570 人, 18 岁-60
岁人口 为人, 60 岁以上人口 为 421 人, 全村人口 平均年龄
38. 5 岁。
在村常住人口 927 人, 其中男性人 480、 女性 447
人, 18 周岁以下 233 人, 18 岁-60 岁 499 人, 60 岁以上
195 人, 在村人口 平均年龄 47. 1 岁, 外出流动人口 1537
人, 占全村总人口主要在广东、 福建、 浙江等地务工经商或
者外出学习。
(二) 人口 结构
(1) 村组分布
XX 村各组人口 比例和男女结构如图 2 和表 1 所示, 在
XX 村地理位置上来看, XX 村人居主要集中在 1-7 组 XX 片
区域、北岭片 8-12 组岔路口 梨树坳一线和 13-15 组北岭
下、 黄家塅一线, 三个区域人口 占比分别为 50. 77%、 27.
35%、其中 13-15 组与其他两个区域地理间隔较大, 工作交
流相对没其他两个区域密切, 在以往的疫苗接种、 全员核酸检
测、医保农保动员缴费等工作中群众常常表现积极性不高, XX
村的各项工作常在水源乡 的排名较靠后, 需要进一步强化对组
群众的服务和沟通联系。
在此建议可以通过狠抓关键人群带动工作, 组建有力组长
(自然村长) 队伍, 强化交流沟通,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
动工作提质增效。
(2) 年龄结构
由 XX 村人口 年龄结构示意图 3 和 XX 村男女人口 年龄
结构表 2, 可知 0-60 岁的占总人口 的 83%, 占据绝对比例; 其
中岁的占比为 27%, 20-60 岁的青壮年占比为 56%, ; 60 岁
以上的占 17%, 占比较小; 而且 70 岁以上的占比 8. 6%, 显着
减少。 从人口 结构上来看, XX 村的老年人口 占比较少, 而
青少年及以下占比中等, 青壮年占比较多, 从人口 年龄结构
特点来看, 今后少年儿童比重将缩小, 老年人口 比重将增
大, 未来人口 数呈负增长, 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低低低) , 人口
老龄化的趋势显而易见, 将会导致社会劳动力缺乏、 社会负担
加重等不利影响。
(3) 男女比例
XX 村男女总比例为 115. 2(女性为 100) , 比例失衡。 在
适婚年龄段 20 岁-39 岁, 男女比例更加失衡, 达到 125.
7(女性为 100) , 此年龄段多数在 80-00 年出生, 乡 村重男
轻女思想是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适婚人口 男多女少,
是影响乡村和谐稳定的潜在危险之一。
岁, 男女比例为 103. 5(女性为 100) ; 11-20 岁, 男女
比例为 124. 2(女性为 100) , 可见随着年龄的降低男女人数逐
渐趋向相同, 这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男女平等逐渐
深入人心, 人为性别干预行为逐渐减少。 随着逐步完善的养老
各项政策, 农村不再像以前那样, 更倾向于养儿防老。 60 岁
以上的女性人口 数多于男性, 这是由于在社会大环境背景下,
男性常常担负着抚育家庭更大一部分责任, 从事的工作相对于
女性强度更高、 危险系数更大, 因此相对步入老年后身体基础
更差, 寿命更短, 故而高龄后女性的人口 比例高于男性。
当年龄数据大于 90 岁以后, 年龄超 2021 年我国平均寿
命岁) 较多, 且样本数量较少, 数据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不具
有分析意义。
(三) 劳动力结构
XX 村男性: 16-60 岁, 女性: 16-55 岁的劳动力人数
为人, 其中就业人数 1121 人, 因养育老人孩子、 身体不
适、 在校学习等原因在家务农或未就业人数 431 人。 此外,
县内就业人数 356 人, 县外就业人数 765 人, 占就业人数中
的由数据可知, 外出务工是 XX 村内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
源,也是许多年轻劳动力的主要选择, 在日常上户
走访的交谈中了 解到年轻人选择在县外就业的原因更多的
是感觉县内工资收入低但消费水平高, 在沿海发达地区能够挣
到更多的钱,从侧面印证了 修水当地对青年人和劳动力的吸引
力不强。 XX 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到浙江、 广东、 江苏、 上
海、 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地, 少部分在省内外县就业, 极少
在县内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均消费水平逐年提高,
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成本高、 收益低, 难以生存, 不如外出务
工更能获得经济收入。
(四) 文化程度
在村人口 中初中及以下学历 838 人, 占比 90. 4%; 高中
或相当学历 82 人, 占比 8. 8%; 大专及以上学历 7 人, 占比
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且拥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才较少。 外出人
口 中, 高中或相当学历 286 人, 大专及以上学历 95 人。 此
外, 还有在校大专及以上学生 87 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
要为乡 村产业未能发展壮大, 就业机会少, 高学历水平的年
轻人首要选择的是在大城市发展, 很少选择回到家乡 , 人才、
劳动力流失严重, 这也是制约 XX 村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 基础设施建设
XX 村“十三五” 由修水县茶叶科技研究所结对帮扶年 8
月 改由九江市城市管理局驻村帮扶。 长期以来, 在各级
党委、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水源乡 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基
础设施建设有全方位的提升, 但距离乡 村振兴“产业兴旺、生
态宜居、 治理有效、 乡 风文明、 生活富裕” 要求还有较大的
差距, 目 前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下:
(一) 道路交通
目 前, XX 村内主干道路均已实现水泥硬化, 平整宽敞的
水泥穿村而过连接各个小组和自然村, 目 前全村尚没有沥青路
面, 全村生产道路 14. 2 公里、 生活道路 6 公里。 村组公路
之间建设有桥梁 4 座, 均为小型桥梁, 仅容许单车通过。 村
内部分硬化道路由于建设年限较久, 加之沙质土壤易沉降、 未
能及时有效维护等原因, 路况受损严重, 尤其是穿村而过的水
中线在岔路口 至梨树坳一线更是坑坑洼洼, 对村民交通出行和
运输带来一定影响, 对此村民对新水中线的修建冀以很大的希
望。
(二) 水利设施
XX 村南藏小二型王竹垅水库, 流域集雨面积 1. 27 平方
公里, 总容积 15. 29 万立方米, 以王竹垅水库为主要农业水
源地,全村, 集雨面积分别为 0. 15、 0. 23、 0. 08 平方公
里、 容积分别为 6、 1、 2 万立方米的大山塘 3 个, 小山塘
10 余个为补充水源地, 修建水渠 7 公里, 阡陌相连,
摘要:
展开>>
收起<<
村综合村情情况报告一、村庄基本情况XX村为较为典型的低山丘陵村,为山地沙质土壤,是“十四五”省定重点帮扶村,位于修水县水源乡西南部,距水源乡集镇2.8公里,距修水县城67公里。全村主要姓氏为卢姓、陈姓、樊姓、冷姓等,下辖21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农户543户2464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1316人,属典型的空壳、空心村。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6809亩。XX村地处偏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现村民主要收入以外出劳务务工和水稻、猕猴桃、蚕桑、油茶、毛竹等种植为主。(一)村史大事记年,成立农民协议,会长朱天佑;组织童子团宣传,第一所小学成立于五甲祠堂。 年,...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