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中心组(支部)学习资料汇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VIP专免
2024-05-24
999+
28.49KB
5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2024 年5月中心组(支部)学习资料汇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参考资料
一、学习专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参考资料
1.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
工作高质量发展
2.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求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
党的民族工作
4.人民日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自学内容(党的领导法规)
1.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略)
2.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略)
3.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略)
4.信访工作条例(略)
5.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
发展
求是
2024 年1月31 日
今天进行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总
结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民族工作的重大成就
分析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进一步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
展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
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
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新中
国成立后,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
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
针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
等团结进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各民族共同团
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支持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
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
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
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
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
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
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
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
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
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
论和实践成果。这一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
路,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
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
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
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
大荣光。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
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巩固良好局面,解决实际工作中存
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
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第一,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体系建设。理论是意识形态的基石。理论研究越深入,对
意识形态的支撑就越坚强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
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套用西
方那一套民族理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
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
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用党关于
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
体理论体系建设。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
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
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
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
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继续推进中华民族通
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作,编好用好《中华
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做好文物古籍发掘、整理、利
用工作。注重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为他们把好方向、搭建平台、
创造机会,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推出立足中国
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第二,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
有精神家园。党的二十大后不久,我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
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今年 6月,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
上就此作了初步阐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
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从党的民族工作来看,建设中
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
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
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
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精神家园构筑必须久久为功。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
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
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
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
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发展工程,研究和
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
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
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第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
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
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中华民族
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
提和基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
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
同繁荣发展的过程。
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
的重要任务。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
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
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
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
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
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第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传做得
好不好,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形象。必须坚定
“四个自信”,积极主动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中华民
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
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
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
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
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
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
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
越性。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中
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互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
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
府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贯彻落
实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本
单位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
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高做好民
族工作的本领,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 2023 年10 月27 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
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求是
2023 年12 月16 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
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博
大精深,既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又
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应运而生。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
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坚持用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
文化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意识
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汇聚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
的指导地位。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格局
“东升西降”态势明显,但“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
尚未根本扭转,西方国家在文化输出和媒介传播方面占有
优势地位。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思
想多元激荡,世界范围内文化思潮交锋激烈,我国文化领
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先
进的、积极的意识形态占据主流,但一些落后的观念、消
极的思想仍然存在,本土的和外来的文化相互碰撞。建设
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强大感召力,就在于其进
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世
界文明格局的变迁中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
国力量,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团结一致向
前
进的根本保证。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就能万众一心、成
就共同的目标和事业,反之就会一盘散沙、各行其是、一
事无成。回顾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一百多
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
艰巨任务,在同各种政治力量和困难挑战的较量中取得一
次又一次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
断推进理论创新,并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文
化思想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彰显出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发展方向,为中华民族共同
体不断强起来奠定了最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
本遵循。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
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
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
意识形态之争”,“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中华民族有着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
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浸润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
华民族共同体也在五千多年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并承载
着新的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充分彰显了我
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用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中华民
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刻、
前进方向更加明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分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一个
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
习近平总书记 2018 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
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九个坚持”规律性认识;2023 年6月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十四个
强调”;2023 年10 月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
力”重大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
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10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
习时又突出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
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
结合”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提
出铸
摘要:
展开>>
收起<<
2024年5月中心组(支部)学习资料汇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参考资料 一、学习专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参考资料 1.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求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4.人民日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自学内容(党的领导法规) 1.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略) 2.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略) 3.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略) 4.信访工作条例(略) 5.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