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振兴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实践探索研究报告
![](/assets/c1cb3888/images/icon/s-docx.png)
VIP专免
2024-05-24
999+
19.09KB
2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振兴在脱贫攻坚与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实践探索研究报告
引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大农村最天然的优势,是支撑农
村发展的最宝贵财富。在乡村振兴“五位一体”战略中,生态
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二十大报
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
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
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
振兴”。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则必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
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xx 县属 xx 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辖县,位于 xx 省东南
部,下辖 2个镇、7个乡,总人口 26.8 万人,幅员面积
1506 km 2,地形封闭破碎,耕地零星分散,土地贫瘠。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xx 县受战争、喀斯特地貌等影响,生态
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全县森林覆
盖率仅为 25%,全县石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75.4%,
人均耕地不足 0.053 hm 2,曾被外国专家判定为“不适宜人
类居住的地方”,可见其生态环境的恶劣。经过近 30 年的发
展,xx 县生态环境成功地得到改造,通过人工造林,封山
育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面积达到 290 km 2,森林覆
盖率提升了 24.83%[1]。通过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
与脱贫攻坚协同推进,2018 年xx 省政府宣布xx 县达到脱贫
标准,退出贫困序列,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脱贫致富奔小
康的历史跨越,对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振兴在脱贫攻坚与乡
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有借鉴意义。
1.xx 县生态振兴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的逻
辑
1.1 历史发展延续的时代逻辑
从 xx 县发展的历程来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
国)成立初期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其生态减贫理念呈
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即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在不
同时期背负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并为下一个发展目标奠定
基础,实现了理念和制度的可延续性。
1949 年10 月—1956 年底,在党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掀
起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xx 县人民在合作社实践
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社员无法形成合力,农耕活动因
此滞后,直到县委派出驻村干部组织起社员,农耕工作才
得以顺利完成。根据 xx 县“东升初级合作社”的具体实践过程,
工作组长撰写了《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是怎样整顿好的》一
文,后被收入《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得到毛主
席批示,孕育出“xx 精神”的红色根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工作重心,作出了实行改革
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当全国上下都在如火如荼进行经济建
设时,xx 县人民进行了长达13 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至
1992 年全县工作重心才由“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转
移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上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
神的指导下,领导干部带领 xx 县人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提出“三十年绿化 xx 大地”的战略目标,秉持“搬家不如
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
对生存条件、生态环境恶劣的 xx 县进行了炸石修路、造田
等改造。党的十八大后,xx 县干部群众认真落实贯彻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文明思想,恪守“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继承中不断发扬“xx 精神”,
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积极向省
级生态文明示范县推进,实现了 xx 县的脱贫摘帽。
时代是思想之母。几十年来,xx 县的发展经由中华人
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发展
生产,到改革开放时期解放思想,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作用
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建设
和“两山”理论,这段发展历程反映了xx 县在历史延续中,随
着指导思想的不断进步,其发展理念也不断汲取时代养分
紧跟时代潮流,回答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平衡这一
“时代之问”。本着改善恶劣自然环境以谋发展、追求人民群
众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同时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xx 县率先在文山州实现了脱贫摘帽,
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1.2 实现生态振兴的理论逻辑:马克思生态唯物主义理
论
1.2.1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
异化的本意是指事物脱离自身实际变得疏远化、陌生
化,表现的不是自身而是其对立面。劳动者在进行生产的
过程中,其劳动的整个过程,经劳动生产的产品,以及在
这个过程中与他人所结成的联系理应是属于劳动者自己的
但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发生了异化,成为无法由劳动者自
己主导的外在对象。在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
批判,对德、法、英3国政治经济的密切关注和研究双重因
素的影响下,马克思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造
性地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资本家把工人当
作为自己牟利的“工具”,其生产方式破坏了除金钱关系外的
一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工人的劳动背离了劳动者自身的
自由意志,工人的劳动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资本家劳
动;虽然工人生产了产品,但却不占有产品,并且生产过
程是强制的、折磨的,劳动者不能选择劳动方式、强度,
体能和智力无法得到自主支配,以至于只有脱离劳动才能
让其作为一个“人”活着,而劳动中对于美、自由等意志的追
求被剥离,沦落为劳动者寻求存活的生存手段。这些劳动
异化的表现可以被概括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
作为人类的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2],其后果是人
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们自然观念的片面化和单向度化
[3]。在资本逐利性的特点下,资本家为了巨额利润无视
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工人和生态进行双重剥削,把
自然当作资源库和垃圾桶,而沦为资本家赚取利润工具的
劳动者迫于生存的现实,早已失去了对自然的追求[4],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分离中,工人成了资本家的“帮凶”。资本
家为了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创造更多剩余价值而推崇“消费
主义”,在商品拜物教下消费的目的成了消费本身,而不是
出于真正的需要,“产品和需要的范围扩大,要机敏地而且
总是精打细算地屈从于非人的、精致的、非自然的和幻想
出来的欲望”[5],而资本的扩张和无节制的消费无疑加剧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振兴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实践探索研究报告 引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大农村最天然的优势,是支撑农村发展的最宝贵财富。在乡村振兴“五位一体”战略中,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则必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