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青年政治动员的路径及其策略

VIP专免
2024-05-24 999+ 16.82KB 1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调研报告:青年政治动员的路径及其策略
摘要:三线建设作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史上的重要事件,其
有效推进离不开政治动员的策略选择。通过对三线建设期
间政治动员政策与宣传口号的梳理,发现衡量政治动员实
效,除去传统的将动员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主要标准之外
还应当结合动员对象的个体反馈进行评价。三线建设政治
动员宣传口号从动员客体的青年群体特征与行为方式出发
实现了动员客体的有效反馈,促成三线建设者的积极参与
结合青年群体特征进行动员策略选择也是新时代青年政治
动员工作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政治动员;青年文化;话语分析;策略选择
引言
三線建设是指自 1964 1980 年,我国先后在四川、贵州
云南、陕西等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展的以备战为中心,以
[1]
建设因其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动员范围广,不仅是我国
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对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产
生了深远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一系列关于
三线建设的重要文献资料首次公开与出版,拉开了我国有
关三线建设研究的序幕,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
施再次成为学界瞩目的焦点。
近年来学界对三线建设的既有研究多是“从上而下”看政治
员如何实施,例如上海三线建设是如何开展搬迁动员工作
[2]线
[3],但聚焦普通三线建设者个体,“自下而上”对政治动员个
体反馈的研究还不多。事实上,三线建设作为共和国建设
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参与者的个案反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着建设的正常推进,同时也是政治动员机制与实效的
有力印证。基于此,我们对贵州三线建设的部分亲历者进
行访谈,通过对亲历者口述历史的
心理上的“实”,以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
[4]
线建设时期政治动员从青年群体特征出发所取得的重大实
效,为今天开展的青年工作提上的借鉴与参
一、三线建设政治动员背景及其策略
对政治动员及其策略的理首先要对其要的先
后对其动员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动员
所承载的国家政策的作和影响作出三线建设而
言,备战是当时政策提出的主要社会背景之一,也是三线
动因和政治动员宣传口号的着
对政治动员的生成机制与实效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此,
对三线建设时期的社会背景、国家政策以及动员方式进行
,发现基于备战而成的一系列三线建设政治动员实
施方式和宣传
出国家策略与动员客体青年的特征、
选择及行动方式紧密结合。
备战:三线建设政治动员的主要背景
关于三线建设成的研究成多,主要中在备战
改变工业布局以发展重工业、“等方。不
是公开的,还是当时广的动员口号“备
凸显出“备战”不仅是三线建设策的主要且直因之一,
同时作为革命型政治动员范式的重
成部分,也对政治动员的实效产生了积极作
也有学者对当时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进行分析,
发现当时我国周边确安全隐患。从二十世纪
十年代中期开,我国面受敌[5]
1963 9
问题(初稿)》时提出“要以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
我们的工作,力在一个不的时间内改变
经济、技犯错误
出于对国家和国家定在后方开展大规模
的工业建设。
,“备战”不仅是当时三线建设因之
一,还对三线建设的体方案以及政治动员口号产生重要
影响。1964 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

标签: #调研报告

摘要:

调研报告:青年政治动员的路径及其策略摘要:三线建设作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史上的重要事件,其有效推进离不开政治动员的策略选择。通过对三线建设期间政治动员政策与宣传口号的梳理,发现衡量政治动员实效,除去传统的将动员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主要标准之外还应当结合动员对象的个体反馈进行评价。三线建设政治动员宣传口号从动员客体的青年群体特征与行为方式出发实现了动员客体的有效反馈,促成三线建设者的积极参与结合青年群体特征进行动员策略选择也是新时代青年政治动员工作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关键词:政治动员;青年文化;话语分析;策略选择引言三線建设是指自1964年到1980年,我国先后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十几个省、自治...

展开>> 收起<<
调研报告:青年政治动员的路径及其策略.docx

共17页,预览6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 1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