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VIP专免
2024-05-22
999+
29.08KB
4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5篇)
篇一:
党的 XX 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
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需要,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
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
荣发展。
地缘基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 56 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各民族之间兄弟关系的传承自然也始终蕴含着携手并肩共
同捍卫祖国稳固统一的坚强力量。这是因为凝聚着共同体
意识的中华民族在任何时期都明白“有国才有家”,祖国统一
才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最高利益。不断增强各族群
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凝聚一心方才可以胸怀国家,使我
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
势,在
全球化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仅有经济的腾飞是远
远不够的,其必须具有在经济环境保证的情况下,伴随精
神上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条件产生的凝聚作用,而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
造力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其内在属性就是精神上的集大成
者,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爱国这一特性是秉
承着先祖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一个被这片土地烙下深深烙印
的中国人民血液中的优良品格和光荣传统,是先祖给予我
们最大的精神精髓,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动力
更是鼓舞人民守护这片土地及精神家园的行动力。随着文
明之火五千年来在这一方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燃烧,历经苦
难磨砺而愈发坚定就是最好的佐证。这个过程是由自远古
时代而起的依靠地域不断勤劳创作而逐步征服自然达成宜
居环境,从而依托地缘特征发展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
环境及习俗,这个过程中民族意识开始产生。随着时间推
移生存能力发展,一次次突破地域限制的飞跃,形成了跨
地域的交往交流。在长达几千年的交往与交流中,习俗、
文化等相互磨合迸发出了极多具有创造力的飞跃与繁荣,
各民族间的长期共存与共同进步一直是发展的主旋律。
历史归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国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就处于一个由于广袤地域导致
的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混居形式共生发展的状态。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人作为这样一个民族之
所以能够经历时间考验而不朽,并不仅仅是依靠坚韧卓绝
的智慧及忍受苦难的决心,更多还是依靠溶于骨血中对各
民族间的包容与团结。伴随历史上一次次朝代的更迭,民
族间的相互融合,才成就了一次次文化的繁荣与突破,才
能在战与火的淬炼下形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隐忍而不失风
骨的独特存在,并让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上下五千年
文明史一次又一次力证了中华民族长存于历史之林的必然
性,其底气来源于这历史长河中一步步溶于骨血中的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它以历史的延续性,承托了相同语
言、地缘、文化及心理状态等要素,并以此来探寻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框架,纵深层面依托悠久历史所拥有
的意识视野,从民族到国家到全世界的共同体格局的展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
繁荣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各民族文
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努力改善各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一系
列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
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互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
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家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
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
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各民族间碰撞升华的文化火种,
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民族在地域构成
上交错杂居又相互包容、在经济生活中相互帮扶、在情感
诉求中相互亲近依存,这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现实表
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自身文化传承间的平衡状态是中
华民族文化传承在当时当下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化的
传承依据,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复兴兴旺更多的是依托于文明永
固创新不竭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
及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注入了灵魂。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让各族群众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通过弘扬革命文化,让各族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的
历史,进而将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政
治认同;
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改造和创新,从而更具有现代性。
在内蒙古的土地上生活着 49 个民族,各民族在历史进程
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
化。内蒙古之所以能够保持和谐发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
之一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并大力传
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70 多年来,内蒙古在制度建
设、人才培养、载体构建、技术支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
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国初期,内蒙古创立了面向基层
群众的“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
来,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进入新世纪,实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创造性地
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
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深层的民族
文化精髓。
政治引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在近现代历史上,内蒙古各族人民反抗压迫与奴役、寻
求民族解放的步伐从未停止过。直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才摆脱束缚,真正沐
浴了自由平等的阳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解
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
久,内蒙古地区就已经有了少数民族中最早的党组织。九
一八事变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奋起抗击,
一大批蒙古族青
年奔赴延安,成长为党的各级军政干部。抗日战争胜利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
族自治区,各族人民摆脱束缚和压迫,真正实现了人民当
家作主。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
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策略与政策,就没有各族人民
的翻身解放;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各族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也就没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建
立。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民族平等、团结、自治、发展为核
心内容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正确处理民族
问题上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主要内容的民族工作的原
则、方法。从党的民族政策可以看出,我们党所着眼的大
格局是为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探索党在民
族地区的执政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
论。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强烈认同、高度信任和衷心
拥护。
道路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从根本上
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
部事务,进而为实现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提
供制度保障。我国当前坚定奉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一代代先驱在不断结合我国特色,依据马克思主义所提
出的先进原理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而成的,在现今世界
格局环境下最适合当下及以后我国发展道路的制度体系。
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对我国所走的政治道路的笃定。民
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
有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始终坚持坚定正确
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更加紧密地
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如一的认
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适时性,坚定不移地
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
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新
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将各民族成员紧密联结,
激发并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和精
神风貌时刻保持创新活力,激发其蕴藏于精神中的内涵理
解、情感共鸣、价值导向等作用机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凝练发展更加生生不息。其中,内涵理解是情感共
鸣与价值导向之间不可缺少的润滑连接剂,情感共鸣是内
涵理解的外显与价值导向产生作用的承接载体。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紧密凝聚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力粘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我们
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
思想、文化基础,这就是共同体意识,它对我们凝聚人心
形成共同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都非
常重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心得【2】
翻译不仅是将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递给其他的民族,
更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桥梁。从事翻译工作 33 年来,
王玉海充分发挥自身语言优势、民族优势,在翻译公章、
市面牌匾,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矛盾化解等方面做出积
极贡献,成为民族交流有温度的桥梁。
今年 53 岁的王玉海出生在内蒙古通辽市,从小接受的是
蒙文授课,到小学三年级才学习简单的汉语拼音。至今来
到扎兰小城三十多年了,口音中还是能够能够听出些蒙古
味道。高中毕业后,他成功考入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学习
翻译和编辑
专业,从此他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他被分配
到了扎兰屯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从事翻译一职。
王玉海回忆初来扎兰小城的情景:来到了儿时憧憬的“外
面的世界”,可置身其中,年轻的王玉海却有些心灰意冷。因为
扎兰屯市虽地处呼伦贝尔,可人们普遍使用的是汉语,而
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能支撑他听懂汉话,但要是想和
大家交流,他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说不出来。可想起老师
标签: #工作总结
摘要:
展开>>
收起<<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5篇)篇一: 党的XX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地缘基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兄弟关系的传承自然也始终蕴含着携手并肩共同捍卫祖国稳固...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