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讨交流会发言汇编(7篇)

VIP专免
2024-05-21 999+ 33.11KB 1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理论研讨交流会发言汇编(7 篇)
目录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1
在科学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中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3
牢记使命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7
牢记三个务必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9
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历史主动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3
笃行不怠新时代踔厉奋发新征程16
牢记教书育人初心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19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两个结
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
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强调指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
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
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我想就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时代化谈一点学习体会。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最初是由介绍西方思潮的传教士介绍到中国,后来一批资产阶级学
者也开始陆续介绍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如《共产党宣言》的一些内容,开始系统传入中国
是到了十月革命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无产阶
级思想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其实这个时候一些革
命者如蔡和森、施存统等人就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早期我们
的革命之以会重的挫折失败,就是为结合好,不知道怎么结合,
说没有摸清楚中国的实际,根据自己经验,以及复制俄国革命成经验毛泽东
据自己多中国情况的调,发中国革命面临现状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时代以
国的实际大不相同,摸索出一新的中国革命路,摒弃了早期的经验主义和
明等人的本本主义。1938 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念,提出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体特点相结合的民族形式……开中国
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体化,
使之在其表现带着必须的中国的特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成为
亟待解并亟解决的问题。
会主义建设程中,毛泽东现苏联式会主义建设的合中国,
中国要寻求条自己会主义建设的路,提出二次结合的问题。革开放至
新时代中国特色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和实践成就,就是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与中国体实际相结合最好的展。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与两个结合的
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一为: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体实
际相结合中国实践二是马克思主义在指中国实践中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开两个结合,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结合,才以马克思主义指中国
实践和在中国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目是在对待两个结合上,怎么
结合、结合什么,这是一个要深思考和深刻把握的实践题。三是如推进两个结
当前,中国特色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动的国际竞争形
,如何解决好实中国式现代化、实中华民族伟复兴所面临种种矛盾和问题?需
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体实际相结合、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创新发展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那么
推进两个结合要深刻把握中国体实际的内容指,也结合点。马
克思主义与体实际相结合是其应之义。但对于这个体实际,不能简单地为国
区情市情,也不能片面地为中国的实。体实际我们认为应该包括
所处历史方会主要矛盾、历史文化传统以中国人的性格等等。其次要深刻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几千年来成的文化积淀对中国人的响是根深蒂固
的,挖掘其中可以理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
,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了民族血脉和文化根基。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成的
文化大精深、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结合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1925 郭沫
若先生写过《马克思进文》,以一场虚拟交流辩论的方式阐明了马克思主义
与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家思想之的共通与不同,年在本山东大学学教授何
先生的一书《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很有感触工作者,
工作就是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并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观点和方
法激活这些基,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文化血脉,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1
纪马克思主义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
在科学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中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会主义
代化国家的基础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人才是一资、创新是
一动,深入实施科教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
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新优。这一论断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新提
理念新要,为新时代新征程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了根本遵循。一、会贯二十大关
教育、科技、人才关系的重要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会主义代化
国家的基础战略性支撑,这是中国共产党代大会报告一次将教育、科技、人
三者到一起进行部署,体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体实际相结合,
重大理论价值和实指导意义。首辩证地把握三者的质内既突出其
又揭示。就三者的质内,教育的属性、科技的操作属性
人才的质资源属性,在理论上各有侧重,教育为科技和人才提基础,科技为教育和人
才提,人才为教育和科技提主体。就三者的体实践来,将三者置于科教
”“人才强国”“创新引领战略层面展开其内在系,明确三者共同成的中
式现代化的基础战略性支撑,强调是三者之的内在系、系统动、彼此衔接
互支撑。在全面建设会主义代化国家的大实践中,将三者在国家重点领域
机制之中,教育就人才、人才助力科技、科技反哺教育,各有侧重、久久。其次,
系统把握一体
系,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加审视。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视野下,三者难分
后、不分伯仲,而是各有侧重、各占一方、各有千属于型的一体的立体
维协调的立体空间彼此支撑、相勾连无、,一荣俱荣
损俱损为基础、为起点、为目的,成共共建共性互动,共同
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方。最后,全面地把握各自工作重心,各领域聚焦顶
系统程。国家设教育、科技、人才等工作领导小组处所单位互为其两个
小组,教育工作聚焦德树人,科技工作聚焦科技强,人才工作聚焦
培养进、用好人才,三者在根、目上高统一,各自独
立、发优化的合体、同体。全面系统辩证地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基础
上,三个、三个战略。三个各有重心、各有
领域,科技是,人才是一资,创新是一动,同时中国式现代化
要其、其、其。三个战略科教战略教育+
科技的一体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人才的一体深化,创新引领战
科技+人才的一体推进,可以为总体方体方其内在逻辑
逻辑,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衔接、一体系、一、一体同,
与三个战略有机统一、紧密系,二、贯二十大精神,推动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
应用型大学建设是一系统性工程,要在科学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基础上,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用型大学建设。首聚焦教育基础性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教育
好人民的教育,全面教育在传播科技识、培养人才方
用,深入发教育在创新科技、人才方的主体性作用,展发教育在
应用实践、用好用活各人才方的发展性作用,优化教育资,推进教育数字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索构对接能力+职业素养心课程体系,
正将一线工作位对知识、能力及质的要到应用型科人才培养的课程
体系中。通深化产教融合、进教学性生线,建设基
理平,把教学相融合,人才培养桥梁。其次,聚焦人才
主体性作用,坚持人才强,实施人才引领驱动。聚焦教育长足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聚集老师、新时代先生面向开展实践创培养进、
用好科技人才、科研创新团队年科技人才、卓越、大国、高技人才、
合型人才,应用型资体制机制建设,将优秀人才汇聚到教育业中来。最后,
科技动力源助推,推动科技强,融入区域创新发展。科技是教育和人才的
科技创新与化是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动,要聚焦性引领性科技关,在卡脖
上开展组织科研,以国家、产教融合政,深入推进产教科融合、
校企科合,大开展应用研究和成化,将校企合研发为推动学应用型型的
重要一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地位的认识出发,深刻应用型大学科技体
机制改革,建立开、创新、和的科技。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为重大理论创新和
大实践,要我们全面系统辩证地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关系,在新时代新征程
推动应用型大学建设,中华民族伟复兴
牢记使命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务就是
带领全各族人民全面建成会主义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以中国式现
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使命型的政党。我们党成立之日起,
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鲜明地写自己旗帜上,为之进行不。在党的二
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使用中国共产党的中心这一重要表述,是对伟大建党精神
诠释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不初心、牢记使命的承诺
政党的出是人历史上一个具有时代的义的话题,政党是人会政文明发
展到近代的产代政生活中,政党是国家政动,政党文明是政文明的
心内容,政党发展是政发展的关在。一个国家的代化起步越晚代化进
程就要在强的组织手段成,这强的组织手段只有助于政党的量才
成。正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就指出一个代化中政体系的安定取决于
政党的量。一个强大的政党能够使群众的制度化。政党的了大众持的
制度化的平。凡达到目预料的高平政安定的发展中国家,少拥
个强有力的政党。
历史上政党的型在大程一个国家代化的。学者们
将以选票为目的的政党选举政党,而将以实信仰为目的的政党
使命型政党,者主要是指欧美等国家的政党,而中国共产党属于使命型政党。
选举政党的逻辑,政党追的目是为了选举制定,而不是为
制定选举。实际上,选举主义已经成为西方选举民主的通行规则
继而发西方代化进程中的上、资本至上、富分化等会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不明我们党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明党始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为使命与政治责任。在词汇中,使命Vocation”,其
voc”的是内心呼喊这一基本意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
型政党具有特征:坚的理想信念、强机意识、组织体系、完善领导
制度体而言:一是我们党始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复兴视为最本源
驱力;二是我们党觉以中国人民最可主心姿态入到实共产主义
大理想和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三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代化中
、主动和创造性,通勇毅行、踔厉奋进的精神姿态推进中华民复兴
使命型政党所具有的把握规律的科学义立的高、政党理论的
的科学,使近代以来苦苦探来与国家出路的分子所接受
性地将党的使命内化心、行,滋养个人精神质,培养了百
挠英雄气。政党的源于每量。的行为,可以理
产主义大理想的觉追种自觉是一强大内驱力,是一在行为主体认识自己
与其觉,成了理解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范畴从社会行为
讲,认同付诸行动的关系认革命战争年代,砍头不要要主义
的革命豪迈主义怀,到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时期的忘私、大
怀的传,无不浸淫使命型政党的价值底蕴。正,党才带领广
大人民坚持在挫折求索,在雨飘摇进,挽狂澜于既
,走出一中国式现代化路。
使命型政党的使命塑造了踔厉奋进、勇毅行的大成了人
党史上的人奇迹民主革命到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再到革开新时代,正是基
使命型政党的价值底蕴与使命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上了一
的中国式道路,可以,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觉、中国式现
路的灵魂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一百二十周年诞辰的讲话中
出的,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期实践中,历来坚持主开路,
种独主的和实践精神,这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信心和心,是我们党
理论和实践的立点,也是党和人民业不断胜利胜利的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会主义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
华民族伟复兴,关在党。今年是枣庄深入实施业强、产业兴市三年
行动的关一年,也是重点工作突全市
就是大识,只争朝夕的精神坚克勇气担,一工作
赶、全力赴往推,解难题,渝抓业、强产业,枣庄振
,这就是使命型政党在方发展中的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枣庄
必将带领全市人民,不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行,坚走好
业强、产业兴市之路,向着共同不断进,奋开创新时代会主义代化强
建设新局面
牢记三个务必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党同务必不初心、牢记使命,务必
谨慎艰苦,务必三个务必所处历史方
面临的重大务提出的重大论断,是党用历史信书历史主动的最强,是党于自
革命最大的底气勇气对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具有的历史和
义。
一、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重大义。三个务必中国共产党百年
历程的深刻总结。三个务必

标签: #研讨交流

摘要:

理论研讨交流会发言汇编(7篇)目录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1在科学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中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 3牢记使命再出发砥砺奋进新征程 7牢记“三个务必”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9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历史主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3笃行不怠新时代踔厉奋发新征程 16牢记教书育人初心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19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两个结合”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

展开>> 收起<<
理论研讨交流会发言汇编(7篇).docx

共16页,预览5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 16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