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经验及优化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VIP专免
2024-05-21
999+
23.86KB
3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关于高校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经验
及优化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一、相关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高校工科课程思政既是高校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内
在要求,也是高校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时代命题。20xx 年x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
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工学类
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
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
担当”。随着学术界对“课程思政”关注度的不断增强,“工科
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数量逐渐增加,成为课程思政研究领域
的研究热点之一。
大多数学者以加强“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困境—路
径"为主要研究模式,对高校工科课程思政现状和提升展开
深入研究,但研究视角各不相同。xxx 等聚焦工科研究生的
课程思政实践,强调示范性课程建设是推进工科课程思政
的重要抓手,并进一步提出嵌入式、支撑式和补充式三种
课程思政教学路径。xxx 等在指明当前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
现有困境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标准化教学引
领、党建引领的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指明实践路径。xxx 等
在“三全育人”视角下针对工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
分别
提出了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并结合六个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xxx 认为,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应系统设计内容体系,构建
系统化、精准性、融入式的实施体系,完善以育人成效为
导向的评价体系。xxx 在阐明工科课程思政时代蕴涵的基础
上指明其所面临的理念、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困境,提出
应遵循永续性、平衡性、生机性发展原则,通过理性审思
理念深化和系统整合的路径予以推进和提升。xxx 等认为,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观点为理工科专业课程思
政建设提供了学理逻辑,并提出应以教师培训、课堂教学
和课程建设为三大着力点,提升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成效。xxx 等聚焦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提出在实
施过程中要避免主次颠倒、思政元素选取不合理、误将思
政教育当作负担等问题。xxx 等提出新工科“滴灌”式课程思
政教育模式,并将革新工科学生的认知思维、内化优秀工
科文化以及提升工科学生文化素养作为其改革进路。xxx 等
以培育出具备大格局、大情怀、大知识的新时代工程人才
为新工科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并提出通过构建“新工科”课
程思政教学新形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研能力、共建虚
拟教研室、聚合优质资源等方式提升“新工科”课程思政育人
价值。此外,多数学者关注高校工科单门课程的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与实践,工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都有
涉及。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关于高校工科课程思政
的
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且成果数量较少。现有研究大多聚
焦于实践研究,关于工科课程思政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的
回答比较笼统,存在全面性不足、针对性不强、深度不够
的问题。同时,现有研究中大多数研究只谈困境,而对现
有经验避而不谈,因此所提出的实践路径与实际情况存在
偏差,可操作性不强。基于此,本文从整体视角出发,以
xx 大学 xx 学院为例,探索高校工科课程思政发展的现实困
境、既有经验,并进一步提出实践路径,以期丰富相关研
究。
二、高校工科课程思政发展的现实困境
20xx 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创新的若干意见》印发,要求“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
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同年,
xx 大学入选“xx 市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在实践
探索中,该校评选出课程思政领航学院、领航团队、系列
领航课程。该校xx 学院入选“重点改革领航学院"之一,其
中包含 x支“课程思政改革领航团队"和xx 门“课程思政改革
领航课程"。本文选择该校的 xx 学院作为样本,对 xx 位领航
团队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专业开拓者、学科
领军人物和优秀青年教师三类,访谈内容涉及教师的求学
经历、教学经验、课程思政开展的困惑及对策建议等,着
重访谈各位教师关于其对课程思政本身的认识和目前关于
xx 大学 xx
学院课程思政推进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建议。在访谈的基
础上,结合当前课程思政发展现状,总结出目前高校工科
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尚待完善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聚焦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马克思主
义学科建设及组织领导等方面,积极推进高校思政工作体
系建设,其中也包含对挖掘各学科思政教育资源的呼吁。
20xx 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
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
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
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随后提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
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并将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领
域中“三块硬骨头”之一。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关于思政课程
的顶层设计不断深化,并出台系列方案继续加强思政课教
师队伍、思政课创新体系建设。但由于课程思政的难度大
经验少等内生原因,关于课程思政的目标、标准、方法及
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方案出台较少,使课程思政处于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的边缘地带。
关于课程思政的专项指导方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
设指导纲要》于 20xx 年x月出台,此纲要对课程思政的任
务、目标、方法、队伍建设、评价考核提出相关意见,为
课程思政的实践提出明确的顶层设计,但是该纲要对课程
思政工作指导的广度和深度尚待加强,需要相关配套指导
意见及实践方案的补充。20xx 年,教育部发布决定,开展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
中心建设工作,是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引领和积极
探索。但总体来讲,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尚处于
初步探索阶段,有关教育部门需加快、加强建设。
(二)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足
早在20xx 年,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始自发挖掘各类课
程的思政资源,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影响范围较小。20xx
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
见》的发布,将课程思政的覆盖面扩大到全国,各级各类
高校逐渐开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了
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
1.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流于形式。长期以来,高校的
工作重心在于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在实践中各类高
校以专业教育发展为重。在传统的高校评估体系中,以专
业教育排名及优势学科的数量为评价尺度。在此背景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20xx
年x
月,《“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中将课程思政
作为“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指标,希望借此提升
各高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但关于“评价什么”“如何评
价”等关键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可能导致在“双一流”高
校评价体系建设中课程思政工作流于形式。
2.不同学科门类推进课程思政的差别困境。基于思想政
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各类高校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元
素的挖掘作为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的突破点,将理工科课程
思政元素的挖掘作为工作难点。在此背景下,高校课程思
政工作的落实出现了不同学科门类的差别困境,加大了课
程思政的难度和工作量。由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
相近,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授课方式、研究方
法、研究领域方面有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课
程思政元素挖掘出现的标准不明、边界模糊等问题急需解
决。同时,理工科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在关注领域、研究
范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存在思政元素的挖掘切入点寻
找困难、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等问题。此种差别困
境的出现加大了课程思政工作的难度,是目前课程思政领
域的“卡脖子”问题,但也为课程思政工作重心的确立指明了
突破的方向。
3.
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导向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发展。课程思政
是否纳入评价考核是各位受访者普遍关注的内容。长期以
来,我国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以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为主
要评价标准。改革开放初期,量化考核的出现对于国家科
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高
校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出现了科研成果量化畸形发展的现象
许多教师都面临着“晋升之痛”。20xx 年x月,习近平在全国
教育大会上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
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
20xx 年xx 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
下简称《方案》)出台,提出要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
评聘条件设置以及具体的要求,其中强调“把参与教研活动,
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
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这是我国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促进高等教育
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方
案》的出台起到了助力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作用,有利于
扩大其覆盖面、提升其有效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工
作量的多少、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此类工作与职称晋升是
否挂钩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跟进。只有在制度规范
中将国家的发展需要和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为课程思政的推广开辟良好的制度环境。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高校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经验及优化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一、相关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高校工科课程思政既是高校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时代命题。20xx年x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随着学术界对“课程思政”关注度的不断增强,“工科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数量逐渐增加,成为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大多数学者以加强“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困境—路径"为主要研究模式...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