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篇)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三季度文章汇编
VIP专免
2024-09-30
999+
71.74KB
16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2023 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三季度文章汇
编(36 篇)
目 录
1.“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思想纵横) 2
2.“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思想纵横) 6
3.“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思想纵横) 9
4.“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思想纵横) 12
5.“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思想纵横) 14
6.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思想纵横) 17
7.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思想纵横) 20
8.驰而不息抓落实(思想纵横) 22
9.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思想纵横) 25
10.大兴务实之风(思想纵横) 28
11.更好发挥政治监督作用(思想纵横) 31
12.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思想纵横) 34
13.弘扬清廉之风(思想纵横) 37
14.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思想纵横)40
15.坚定理想信念(思想纵横) 43
16.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思想纵横)46
17.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思想纵横) 49
18.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思想纵横) 52
19.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思想纵横) 55
20.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思想纵横) 58
21.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思想纵横)61
22.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思想纵横) 64
23.提升实践能力(思想纵横) 67
24.提升思维能力(思想纵横) 70
25.提升政治能力(思想纵横) 73
26.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思想纵横) 76
27.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思想纵横) 79
28.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思想纵横) 82
29.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思想纵
横) 85
30.修好共产党人“心学”重在增强党性(思想纵横) 88
31.养成俭朴之风(思想纵横) 91
32.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履职本领(思想纵横) 94
33.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思想纵横) 97
34.站稳人民立场(思想纵横) 100
35.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思想纵横) 103
36.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思想纵横) 106
37.铸牢对党忠诚(思想纵横) 109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打开了
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
于道路、理论和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
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互契合、有机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
文化生命体。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创新,同时也开拓了理
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宽广场域。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理论、
制度等总是在借鉴吸收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的。以历史连续性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
我们方能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深刻认识到当代中国是
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任何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基因都会在时代发展中实现自我更新,彰显时代精神。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修身处世、格物究理等丰
富智慧和理念,注入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的广泛深刻的社会
变革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有了更深厚的根基,就
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坚定文化自信,
是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
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
日用而不
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沃
土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这既使马克思主义彰
显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使其每一表现中都带
有中国的特性;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
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进“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
族的精神独立性、文化主体性,让我们掌握思想和文化主
动,具有高度文化自信,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
跟打下坚实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我们党在不断推
进“两个结合”中开创和发展的,“结合”有力地作用于道路、
理论和制度。“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
的辩证统一,拓展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为我们党
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途径,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
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党的理
论创新之源更丰富,理论创新之力更强劲。“结合”也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奠定深厚
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
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
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
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可
以说,“中国之制”深得人民拥护、切实有效管用,植根中国
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是其中的关键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
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历史
表明,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会释放出巨大创造力,都能有力
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
信,充分激活并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
而丰富的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更好推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理论和制度创
新增添更多底气和智慧。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思想纵横)
7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
察,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
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
来的发展方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一篇大文章,文明发
展如此,理论创新也是如此。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
合”的重大意义,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
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
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能够互相成就的两个主体,往往具有相通的价值观念、目
标追求、思维方式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
生于不同历史背景,但存在内在的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
党人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契合性,在中国革命、建设、改
革的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丰硕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
克思主义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马克思
主义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根深叶茂,为中
国人民所认同、所接受,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
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科学
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
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赋予马克思主
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比如,提出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民本理念,发展了唯物
史观;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天人合一理念,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承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
史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五
千多
年文明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历史博物馆人
头攒动,诗词大会被年轻人追捧,非遗产品网上热销……
中华大地历史文脉绵延、传统现代交汇、文化自信昂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拼
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个化
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
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文
化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
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
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
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
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
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
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
起来”。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结出更多硕果,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
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
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
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
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
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
通的。这种契合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文化基础、伦理基
础。比如,民为邦本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天下大同与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等
都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
信仰者和实践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
弘扬者,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契合性,在将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赋予马克思主
义以鲜明中国特色,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发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
制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在守正创
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
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
面提供了强大精神文化力量。从民为贵到以人民为中心,
从革故鼎新到守正创新,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协和万
邦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
党治国理政中得到充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把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
会贯通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这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我们
不仅能够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且更加为自
己的诸子百家、汉唐气象、礼乐典章而骄傲,更加主动地
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也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我们对马
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有了更深刻的
理解和把握,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更加主动地推进两
者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只有植根本国
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新时
代新征程,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理解把握、坚决贯
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精神,
坚持守正创新,在继续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更好担
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
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巩固了
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
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一重大论断鲜明提出“文化主
体性”,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
义,增强了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
须具有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
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如果没有文化主体性,我们就
难以更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难以对一切人类文
明成果择善而从,也不可能有在选定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坚
定决心、坚强意志。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
坚定的自我,有了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坚定与自觉。文化
主体性让我们意气风发、昂扬向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信心百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如何解决好古今中西之争,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一个重
要问题。这个问题背后,体现着文化主体性的强弱。中华
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
文明,
这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
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探索
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
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
方向。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
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之中。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
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
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让文
化主体性更加巩固。
作为“两个结合”光辉典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最为有力地体现了这一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也是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根本遵循,充盈着
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
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建设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文
化方向,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
代
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
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题
中应有之义。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坚
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两个结合”,进一步巩固文化主
体性,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思想纵横)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
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
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
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
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扎根广袤
中华大地,吸吮中华文明的文化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积淀丰富、底蕴厚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的文化
制度等为周边国家所长期学习和模仿。但近代以后,中国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
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经过反复比较、反复推求,中华民
族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坚定信仰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同时清醒认识到“今天的中国
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
在于它
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我们党坚持科学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汲取养
分,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懈
探索和努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无比光明的前景。五千年薪火相传、生生不
息的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坚
韧和顽强,为中华民族克服深重危机、重新屹立于世界东
方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持、文化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
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每一
步发展,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新时
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汲取“六合同风,
九州共贯”的传统理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
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使我们
党更加团结统一;汲取民为邦本、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
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
福感、安全感;汲取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提
出“有
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把发展选举民主和发展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共同
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
导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
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
中华民族独特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
产党汲取中华文明滋养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结果。中国
式现代化赓续古老文明又更新古老文明,展现了不同于西
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
赋予中华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新的生机和活力,必将推动
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
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
程的持续性。”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一个
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在
这一过程中,树立守正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守正是前提,也是基础。只有守住本源、正道,创新才有
根
基和底气,才会收到好的成效。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来
看,守正就要坚守真理,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
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创新就要勇于探索、超越陈规,善
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辟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政党
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
制弊端,探索优化方法路径,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
新突破,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纵观人
类历史,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不懈
创新才能不断推动现代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
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
和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中国式现代
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
特色,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实践。中国
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
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
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
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
霸的歪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
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
不
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
创新,是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也是实现现代
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
织叠加,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
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各
民族之间唯有凝聚共识、团结合作、共谋发展,走共建共
享共赢之路,才能持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携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促进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努力中推进人类社会现
代化。”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人类社会现代化
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
破除现代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
举措,加强创新合作和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
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
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推动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中
国提出并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各方打造当今世界
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打造改革开放新高
地、试验田,举办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高水平开放
展会。一
系列新理念、新倡议、新实践,纾发展之困、汇合作之力
聚创新之势、谋共享之福,必将推动全球迈向共同发展繁
荣的现代化康庄大道。
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勉励年轻研发人员:“我们说大
器晚成,大器是什么?就是那些最好的东西、最高精尖的
东西,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做成的,都要下很大的
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精力。希望大家立志高远、脚踏实地
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
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有
的人可以在多个方面有所成就,也有人在某一个领域深耕
细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一定能做到事事精通、面面
俱到,但可以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在自己的岗
位上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
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古往今来,但凡事业有成者,都
具备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就是专心致志、强学力行
对理想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积跬
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来”,这些古语都是对这一精神的诠释。每一件事情、每一
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只有扑下
身子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积点成线、织线成面,
最终干出成效、做出成绩。
许多英雄模范身上都有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比如,“水过
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历时36 年,带领村民开凿出一
条绕三座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让村
子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在焊工岗位上辛勤工作半个
多世纪的艾爱国,不懈奋斗成为焊接领域“领军人”,真正展
现大国工匠风采。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樊锦诗,数十年如
一日扎根敦煌,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
大贡献。这些楷模以实际行动昭示我们,在自己的本职岗
位上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
就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需要
做到不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要勇担使命、不畏艰险、不懈
奋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朝着推动发展、造福人
民的目标前进。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要力
戒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
晒网,追求短、平、快,而要永葆为民初心,不求虚名、
久久为功,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以功成不
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奋斗,把对党忠
诚体现在实干中,把为民造福落到实处。
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并不是不动脑筋地盲干蛮
干,日复一日地重复机械劳动,而是要专心投入事业,潜
心研究工作,不断学习本领、增长才干,在钻研中成为行
家里手,在思考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问尚精专,研摩
贵纯一。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这样才能干一行、专一行,既提升自己的能力,又推动事
业不断发展。投身时代洪流,锚定奋斗目标,以饱满的热
情刻苦钻研、锐意进取,一定能把手里的工作做精做好,
做到高出一筹,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驰而不息抓落实(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
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
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
平,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
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反对空谈、强调
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认真学习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抓落实的政
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和
水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为强国建设、民族
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
的历史性变革,都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
狠抓
落实,一起拼出来、干出来的。实现党的 XX 大擘画的宏伟
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
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需要全党上下牢记空谈误
国、实干兴邦,继续埋头苦干、真抓实干。
抓落实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当前,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
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只有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才
能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经受住风高浪急
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同时必须看到,一些党员干部
身上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如,一些地方
和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到位,要么简单化、“一
刀切”,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要么做选择、搞变通、打
折扣,不顾大局、搞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解决这
些问题,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
造主观世界,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
促干。要坚决克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及
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
题,敢于斗争、勇于负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积
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
抓落实要创新方式方法,把一切工作往实里做、做出实效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制,一级抓一级,
层
层抓落实。主要领导同志对重要任务要亲自部署,关键环
节要亲自把关,落实情况要亲自督查,不能高高在上、凌
空蹈虚,不能只挂帅、不出征。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
必定有我”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持之以恒抓落实。二要大兴调查研究。结合各自实际,深
入基层,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
地方和单位,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在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上下功夫,想为敢为,勤为善为。三要完善督查评
估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运用好评估督导机制,强化对落
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的跟踪问效。对工作推进不力、落
实不好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同时,要消除影响干部担当
作为的各种消极因素,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
干事者撑腰,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
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
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我们要
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以抓落实
的实际行动,不断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更高水平。
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思想纵横)
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书的自序中,习近平同志提到
自己“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凡事眼睛向下,先当学生,
不耻下问,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每年至少用三分之
一
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这充分体现出尊重人
民群众首创精神、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的深厚情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从人民
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这既是对我们党百余年
来理论创新经验的深刻总结,又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
进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重要途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
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
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
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
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
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
民、力量在人民,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
人民的理论。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感慨,中国共产党
总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在革命、建设、改革
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
创精神,注重及时发现、总结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在实
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与
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无不源自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
人民的创造,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历
史和实践都启示我们,要在理论上不断有所创新和创造,
必须深深扎根于人
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必须始终践行党
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
想。”只有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理论创新才能接地气、聚民
智,理论成果才能顺民意、得民心。一方面,坚持从群众
中来,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
的智慧和力量,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
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
坚持到群众中去,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着
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转化为广大群众的
自觉行动,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发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的重大作用。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开展调查研究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对群众路线的践行
通过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并在调查的基础上进
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
题的办法。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
入群众,自觉拜人民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在回应群众
关切中找准问题,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
在汇集人民智慧中提炼新鲜理论,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
理论创新。
过去的辉煌属于人民,未来的征程依靠人民。世界之变、
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共产
党人
有能力、有责任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
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
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努力
创造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成果,为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我们要有这样的理论
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
大兴务实之风(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抓实以学正风,坚
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学查改相贯通,对标党风
要求找差距、对表党性要求查根源、对照党纪要求明举措
增强检视整改实效。”实干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
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既胸怀远大理想,又注重实干。
抓实以学正风,首先就要大兴务实之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调查研究
发扬光大。”抓好调查研究是大兴务实之风的重要内容。实
干的前提是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不了解情况的盲干
蛮干,不仅无法干出成绩,还会贻误事业发展。只有扑下
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把对策提实、
把工作做实。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
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进行调查研究。新时
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调查研究
与实
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 XX 大报告就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
成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沈阳、北京主持
召开5场党的 XX 大报告起草和党章修改工作征求意见座谈
会,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 XX 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通
知》,部署 54 个单位承担重点课题调研任务,围绕26 个专
题形成 80 份共计132.7 万字的调研报告……党的 XX 大报告
展现出注重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民意的务实品格,充分彰
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务实之风。
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关键在于一个“实”字。调查
研究应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做
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既报喜又报忧,不能带着事先定
的调子下去。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
调查研究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通过调查研究把问题解决
好。要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
方和单位调查研究,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
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推动工作迈上新台阶、作风实现新转
变。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大兴务实
之风,就要干事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百年奋
斗的伟大成就都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拼出来、干出
来的,要把党的 XX 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仍然要靠
拼、要
靠干。”古往今来,通达美好梦想的坦途只有一条,那就是
一往无前去实干;成就壮丽事业的捷径只有一种,那就是
久久为功去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
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发
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的时期。面对风险大、挑战多、任务重的局面,更需要大
兴务实之风,实事求是、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
工作。
大兴务实之风,就要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
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在力戒形式主义、官
僚主义上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党员干部要鼓足干事创业
的精气神,恪尽职守、担当作为,迎难而上、敢于斗争,
努力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
效。各级党组织要着力消除妨碍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因素
完善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
的良好环境,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
者撑腰,善于发现、培养、使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让
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让党员干部在抓落实
上取得新实效。
更好发挥政治监督作用(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监督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
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要在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
更大功夫。”政治监督是促进各级各地自觉同党中央精神对
标对表、凝心聚力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
方式
和保证。加强政治监督,更好发挥政治监督作用,有利于
推动全党目标一致、团结一致、步调一致向前进。
政治监督是具体的,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丰富内涵。加强
政治监督,更好发挥政治监督作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
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
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
行动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政治监督要立足“两个大局”,紧扣“国之大者”,党中央关心
什么、强调什么,政治监督就要监督什么,要把党委(党
组)全面监督、纪委监委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
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等结合起来、
融为一体,始终确保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的 XX 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
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
鼓舞人心,当前的关键是要将党的 XX 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
项具体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党的 XX 大精神、
党中央决策部署同部门、行业、领域实际紧密结合,看党
的XX 大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战略部署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
好;看党中央提出的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要政策、重
要要求贯彻得怎么样;看属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
有没有担当起来。”加强政治监督,更好发挥政治监督作用,
就要督促
各级各地结合本部门、地区、行业、领域实际,贯彻落实
党的 XX 大决策部署,切实把党中央意图落到实处。
在实际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大多能够紧扣党中央提出的
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要政策、重要要求,狠抓贯彻落
实,切实把责任担当起来,能扛事、敢担责、重实干,确
保党的 XX 大决策部署真落地、见实效。但也有的领导干部
政绩观出了偏差,盲目贪大求快,脱离地方实际揠苗助长
有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有
的不顾大局、搞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造成落实障碍
等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思想认识问题、政治纪律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准确发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不顾大局、搞部门和地方保护
主义,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等突出问题,切实打通贯彻
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加强政治监督,更好发挥政治监
督作用,就要督促党员干部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
准自身工作中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促进各项决策
部署、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当然,强化贯彻落实的政治监督,并不是要求具体执行时
完全照搬照抄,机械地执行,而是要既正确理解上级精神
又结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找准党中央决策部署与本
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的结合点,突出工作重点和针对性。
对于那种搞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的僵化落实问题,那种
认为“不
摘要:
展开>>
收起<<
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三季度文章汇编(36篇)目录1.“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思想纵横)22.“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思想纵横)63.“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思想纵横)94.“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思想纵横)125.“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思想纵横)146.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思想纵横)177.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思想纵横)208.驰而不息抓落实(思想纵横)229.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创新智慧(思想纵横)2510.大兴务实之风(思想纵横)2811.更好发挥政治监督作用(思想纵横)3112.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思想纵横)3413.弘扬清廉之风(思想纵横)3714...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