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四川眉山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VIP专免
2024-05-20
999+
36KB
2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从“眉山之行”悟乡村“建设之
道”
6 月 8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考察。在眉山,他看了一
个村、一座祠,从传统到现代,从农田到心田,巴山蜀水深情诉说着
“一处美”向“一片美”、“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
“持久美”转变的“眉山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
振兴,关键靠人。驻村干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应汲
取“眉山经验”,践行“眉山精神”,在神州大地上谱写出一个又一
个“眉山故事”。
万里山河起宏图,立鸿鹄之志。川妹子刘超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硕士毕业后回到四川眉山老家,2021 年 8 月,她怀揣着振兴家乡的志
向,来到永丰村担任第一书记,以“第一”的志向,打造“第一”农
田。驻村干部应树立建设好“万里山河”的志向,有“志”可“行千
万里”,要以野蛮生长的“生命力”,成为乡村规划的“智多星”、
基层治理的“千手人”、产业发展的“火车头”,科学制定乡村发展
“作战图”,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金钥匙”,不仅要给农村“输血”,
还要让农村“造血”,以“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栽
好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坚决把“返贫因子”扼杀在“摇篮”里,
以“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带领乡亲们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
千磨万击还坚劲,展骐骥之跃。眉山发展“壮景”,非一日所绘;
骐骥行千里,非一日之功。乡村振兴征途如虹、气吞山河,“三农”
事业道阻且长、山高水远,时代呼唤驻村干部应磨炼顽强意志,踔厉
奋发、扎实笃行,将青春镌刻在高山原野、荒漠戈壁、海岛边疆,将
心血倾注在设施建设、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在实践中练好“基本
功”,在矛盾中砥砺“少年心”。要“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察民
情、知民意、抓落实,切勿“快餐式”入户、“隔心式”访谈、“太
极式”落实,摒弃急功近利、得过且过的不良心态,也不能有“歇歇
脚、松口气”的消极想法,要以久久为功的姿态答好“不破楼兰终不
还”的乡村振兴“考卷”,不做花拳绣腿的“数字政绩”,要做造福
一方的“民心政绩”。
一片冰心在玉壶,履獬豸之忠。眉山之行,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
往三苏祠。在《从政杂谈》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苏轼名言“临
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以此强调要“不为一时议论
所动,不为一时扬抑所惑”。驻村干部要在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中
做到端正心态,忠于正道。要以“官仓鼠”为鉴,省不足,以“莲”
为镜,正己身,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定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
德防线,擦亮明辨是非的“慧眼”,锤炼正气凛然的“脊梁”,把心
思花在“农事”与“民事”上,多交风清气正的“良友”,不交歪门
邪道的“损友”,避免沾染“铜臭味”“资本味”,在建设乡村的埋
首苦干中奋力散发“泥土味”“汗水味”“人情味”,真正将乡村振
兴“驻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中。
以张弛有“度”助乡村振兴英才辈
出
6 月 8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先后考察了东坡区
太和镇永丰村、三苏祠,了解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
产、推动乡村振兴、做好疫情防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追随总书记的
四川眉山考察的足迹,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人
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欣欣向荣的乡村面貌,
离不开党领导下的广大基层干部。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党员干部团结
带领更多同志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张弛有“度”,助力乡村振兴英才
辈出。
提升选人用人的“精度”。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首先
是人才的振兴,没有一批素质过硬的人才作引领,乡村振兴就是一句
空话。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让那些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
得硬、行动上有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大力选拔使用那些在
推进脱贫攻坚、统筹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让他们投身乡
村振兴的第一线。要突出专业化用人导向,根据每名党员干部的专业
特长,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做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
加快素质提升的“速度”。进入新时代,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虽然
有了较大提升,但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果一味靠过去
的经验和思维干,以按部就班的方式去干工作,往往是跟不上发展需
要。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没有过硬的综合素质,是不可能把
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干好的。各级要坚持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并重,组
织开展好干部培训,分层次、分类别举办专题研讨班、培训班等,要
根据岗位要求,按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快速提升干
部履职尽责能力,让每一个干部都成为行家里手。
增强关心关爱的“力度”。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
有什么现成经验可循,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
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为此,要加大对干部的关心关
爱力度,设身处地铺路搭桥,打开干部成长进步的空间。要营造宽松
和谐的工作环境,关心关爱党员干部的身心健康,消除其后顾之忧,
确保其轻装上阵,一心一意扑在乡村振兴事业上。要在事关干部成长
进步问题上,始终为干部加油鼓劲,让干部一心一意干事业,把全部
身心用在攻坚克难上。
拓宽担当作为的“广度”。
用一贤人则蔚然成风。各级要营造崇尚实干、鼓励担当的浓厚氛围,
大力宣传乡村振兴中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奋发
有为。要从先进典型身上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品质,大力进行
总结和推广,用先进典型的标杆引领前进方向。要激励广大党员干部
把党的好政策送到千家万户,把事关民生福祉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要时刻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用自己
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
子。
感悟“四川之行”中“时时放心不
下”的责任感
6 月 8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先后考察了东坡区
太和镇永丰村、三苏祠,了解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
产、推动乡村振兴、做好疫情防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
多次考察、多次指示,总书记一直深情牵挂四川各族群众,十分
关心重视四川工作,足以体现党和国家对四川发展的重视程度之高、
投入力度之大。“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
任感。”党员干部作为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和执行者,要主动从总
书记的“四川之行”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扛起使命担当,踔厉笃行、奋发有为,争取交上一份无愧于历史、无
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时时放心不下。“悠悠万事,
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在“四川之行”的第一站——眉
山市太和镇永丰村,总书记考察了当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标准农田
示范样板发展。从吃饱饭到吃好饭,从保障粮食安全到中国饭碗里装
中国粮,从当年4 亿人吃不饱到今天 14 亿多人吃得好……
我们党和国家年复一年攻坚克难,一批批科研工作者执着追求,无数
人民群众用汗水与心血终于实现了“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的
坚定号召。“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粮食安全一直是保
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永恒主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心怀“国之大
者”,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
就是谋未来”的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开拓创新,真正
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位,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保护好“大
国储备”“天下粮仓”。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时时放心不下。在永丰村,
习近平还重点了解当地推动乡村振兴、做好疫情防控等情况,并与永
丰村第一书记“川妹子”刘超亲切交流。无论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
的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还是总书记在山西汾西县的段
村考察指出,“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亦
或是总书记在海南五指山市的毛纳村参观时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
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党和国家多次强
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所在。
“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员干部要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少在办公室里“坐一坐”,把
好政策主动用到群众的点滴小事中,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真正
把所看、所学转化为所思、所想,努力绘好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时时放心不下。习近平总
书记在多个场合中多次引用苏轼的诗词典故,这次“四川之行”又专
门到访三苏祠,察看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情况,进一步推动中华
文明代代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
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从一点微光到灿若星河,在五千多年
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
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像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激励着一代
又一代青年人奋楫扬帆、履践致远。“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
源。”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员干部要增强历史自
觉、坚定文化自信、高举精神之旗,主动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和革命
文化遗存,让中华文化不断焕发强大的生机活力,绽放出璀璨夺目的
时代光芒。
摘要:
展开>>
收起<<
从“眉山之行”悟乡村“建设之道” 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考察。在眉山,他看了一个村、一座祠,从传统到现代,从农田到心田,巴山蜀水深情诉说着“一处美”向“一片美”、“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的“眉山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驻村干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应汲取“眉山经验”,践行“眉山精神”,在神州大地上谱写出一个又一个“眉山故事”。 万里山河起宏图,立鸿鹄之志。川妹子刘超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四川眉山老家,2021年8月,她怀揣着振兴家乡的志向,来到永丰村担任第一书记,以“第一”的志向,打造“第一”农田。驻...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