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前,部分集体经济由于自身实力不强,
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在应对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拓宽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视野和发
展空间,区域内生产要素集聚和资源合理配置为集体经济
寻求“抱团发展”创造了条件,增强了集体经济组织抗击市场
风险的能力。比如 X市彰明镇明月村是由原明月村合并北
江村新组建的行政村,其中,原明月村集体经济拥有1000
余万元固定资产,原北江村拥有各项补偿资金X余万元。
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明月村“两委”经过市场调研和可行性
论证,在充分征求两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意见的前提下
利用原明月村的固定资产和北江村的资金联合开发一个农
贸市场和一个幼儿园项目,这个项目建成以后,预计年可
创收X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发展,拓宽了集体经济
组织发展空间,可以共同把集体经济“蛋糕”做大。
(三)涉农资金“打捆”,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动力。涉农资
金投入主体多元,各涉农部门大多将涉农资金投入作为普
惠制扶持政策,维持各地均衡、普遍受益、“皆大欢喜”。涉
农资金“撒胡椒面”式分散投放到各个村,由于投放资金面分
散,相对资金额度较少,撬动社会资金的能力不突出,涉
农资金的杠杆作用和“酵母效应”发挥不明显,使得涉农资金
使用效益不高。村级建制调整后,鼓励新村集体经济组织
整合打捆使用撤并村财政涉农项目资金,以发挥财政涉农
项目资金的“拳头”效应。如县区拟以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为契
机,统筹整合撤并村涉农项目资金,为新村集体经济发展
破除“穷家难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类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的瓶颈,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管”,以充分发挥涉农专项
资金在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中的杠杆作用和“酵母效应”。
三、存在的问题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