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通辽市政府工作报告
VIP专免
2024-05-19
999+
33.1KB
1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2023 年通辽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 年工作回顾
2022 年是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
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坚决贯彻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积极应
对处置多轮疫情冲击,全力打好保稳促进攻坚战,较好完
成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持
续恢复,十方面民生实事全部兑现,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
定。
一年来,我们坚持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协同发力,经
济增长回稳向上。先后制定稳经济 66 条配套政策、64 条接
续政策,针对性推出支持肉牛、工业、金融、房地产等领
域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开展政金企提振消费等专项行动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同比
口径增长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3%。坚决打好项
目投资翻身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0%以上,扭转了连续
两年全区垫底颓势。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招商引资
到位资金预计达到 300 亿元、增长 86%,立项争资到位资金
增长 10%,
创近年新高。开展研发投入攻坚、“双倍增”“一提升”行
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 31.4%,搭建科技创新平台35 家,
技术交易额首次突破亿元。顶格落实各项助企惠企政策措
施,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 28 亿元,净增各类市场主体2.4
万户,达到 29 万户。
一年来,我们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力,产
业根基多元稳固。实施节水增粮、奶业振兴、“菜篮子”基地
建设等 11 项行动,新建高标准农田 27 万亩,玉米示范区单
产创东北产区纪录,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肉牛、生猪
养殖规模稳居全区首位。开工建设产业建链延链强链和企
业增资扩产、节能技改、智能制造项目 300 个,千万千瓦级
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钙钛矿薄膜太阳能光伏组
件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40
家、“专精特新”企业 4家,营收超百亿企业达到 5家,规上
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 5%。园区区域评估成果投入应用,智
慧园区项目建设完成,新增标准化厂房25.8 万平方米。开
鲁冷链物流园等28 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启动实施,哈民考古
遗址公园、宝古图沙漠旅游区晋升国家 4A 级景区。昶辉生
物正式挂牌新三板,实现通辽本土企业上市新突破。
一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与优化环境协同发力,发
展动能持续增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新通能源
公司组建运营,市属国企实现负债总额和负债率“双降”、营
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双增”。启动财政股权投资试点,设立 10
亿元高质量发展基金,成立通辽市担保集团,搭建起
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行
动,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0.5 个工作日,招投标实现全流程
“一网通办”“不见面开标”,依法依规兑现优惠政策资金 1.8
亿元。创新实施与兴安盟新能源产业发展区域战略协作,
实现与赤峰市公积金互通互认、医保联动结算。
一年来,我们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力,
城乡发展日趋协调。推进城市环境提质、管理提标,实施
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 72 个,改造老旧小区127 个、棚
户区1270 户,新改建供热管网 104 公里。完成中心城区市
政园林管护市场化、环卫保洁一体化改革,全市 1167 个无
物业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成立通辽乡村振兴学院、
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
兴有效衔接项目 335 个,升级农村电网 1845 公里,完成危
房改造 863 户、户厕改造 1.57 万户。实施京蒙协作项目 88
个,对口销售农副产品 2.7 亿元。LXB 供水通辽支线工程开
工建设,通齐高铁、集赤通长高铁列入自治区“十四五”铁路
发展规划,库伦至奈曼二级路、保康至舍伯吐公路路面改
造、通辽高铁站与大广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新建 5G 基站
1473 座,实现 5G 网络“五区”全覆盖。
一年来,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发力,
绿色底蕴愈加深厚。“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落地应用,四级
“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完成林业和草原生态治理 259 万亩,
经济林面积突破 100 万亩,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 64.86%
。巩固提升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果,中央环保
督察交办群众信访案件办结率达到 98%。实施新能源倍增、
绿电替代行动,全年获批新能源指标 723 万千瓦,建成装机
309 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 54%,超过火电装机规模
霍林郭勒、奈曼增量配电项目投入运营,国内首台套纯氢
燃气轮机示范项目落户通辽。扎实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
处置问题项目超千个,消化盘活土地近 2万亩,清缴沉淀资
金1.35 亿元。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深入
推进,节约能耗74 万吨标煤,减少碳排放222 万吨。
一年来,我们坚持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协同发力,民
生福祉普惠增进。坚守节用裕民之道,财政民生支出占比
达到 7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 5%和
8%。建成通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创业园,超额完成城镇新
增就业年度任务,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1.7 万人、农牧民稳
定转移就业36 万人。新改建中小学、幼儿园16 所,新增学
位1705 个、园位2190 个,招聘教师 2029 人。高考综合改
革稳妥推进,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实现义务教育和高一
年级全覆盖。“三医联动”改革持续深入,完成基层医疗卫生
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扩面提标,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建成居家社区和农村牧区养老服务机构 98 所,旗县全部建
立普惠性托育示范中心。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 369 套,公租
房政策惠及2.7 万户住房困难群众。全国首部极端天气地方
性法规《通辽市极端天气应对条例》颁布施行。安全生产
形势总体平稳。民族团结进步大局持续巩固。党的二十大
安保维稳任务圆满
完成,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侦破积压命案工作走在全
区前列。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退役军人工作扎实开展,
外事侨务、统计调查、广播电视、史志档案、人口计生、
地震、气象、供销、邮政、海关等工作取得新进步,老龄
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慈善、红十字、志愿
服务、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一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代表重托、群众期盼,努力提
升政府工作水平。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定拥护“两
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
序,建立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三备案、一统筹”机制,全区首
推“掌上行政复议”。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
办复市人大代表建议 129 件、市政协提案206 件,向市人大
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有关工作 30 次。强化审计监督,
查处违规及管理不规范问题 501 个,促进增收节支6.08 亿
元。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建
立政府系统“1+9+N”抓落实机制体系,狠抓决策落地和各类
监督检查反馈意见整改,作风建设、以案促改等工作取得
明显成效。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回望过去的一年,
我们众志成城战疫情,全力以赴稳大盘,在大战大考中顶
住了压力,赢得了发展。一路走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引领我们从胜利走向胜
利的主心骨;287 万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是我们战胜
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源。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
市各族人
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
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通中区直单位、解放军和
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通辽建设发展的朋友们,
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认识到,踏上现代化通辽建设新
征程,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我市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不大、实力不强,产业转型
升级缓慢、科技创新短板明显、发展后劲接续不足的问题
亟待解决。经济承压前行,政府投资乏力,消费结构不优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
营困难,部分经济指标增长不及预期。营商环境还需进一
步优化,用地审批、融资服务、政务诚信建设等方面存在
短板弱项。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
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仍需下大力气解决。化解政府债务、
防控金融风险压力不减,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更高、难度
更大。政府工作还有不少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一些政
府工作人员思想破冰不够、担当意识不强、闯劲干劲不足
我们将直面问题,加大力度予以解决,全力以赴做好工作
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
二、2023 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
开启现代化通辽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做好政府工作,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全区和全市经济工作
会议要求,
标签: #工作报告
摘要:
展开>>
收起<<
2023年通辽市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一、2022年工作回顾2022年是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坚决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积极应对处置多轮疫情冲击,全力打好保稳促进攻坚战,较好完成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恢复,十方面民生实事全部兑现,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一年来,我们坚持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协同发力,经...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