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VIP专免
2024-05-18
999+
19.52KB
2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同志们:
党的 XX 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
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突破。深
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
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内核的本质规定性。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一、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社
会的发展并不是一直以匀速直线的方式向前推进,在漫长
的史前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其缓慢。即便在进入文明社
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社会也长期处于粗陋的小生产
的长期控制之下,技术发展十分受限,生产力水平低下,
只能剩余有限的产品,简单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形成了
高强度的人身依附,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旧是缓慢的。进入
18 世纪后期,新的技术首先在西欧得到运用和推广,人类
找到了扩大生产的新动力,不断增多的剩余产品足以支撑
更多人口数量,旧有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不再适应快速发
展的社会生产,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紧跟而来,人类社会
的发展明显加速了,人类文明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马克
思和恩格斯曾这样描述人类正在进入的“现代”:大工业
“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
“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建立了现代化大工业城
市”。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使用的“现代”并不是简
单的指“当下时代”,而是有特定内涵的历史时代。列宁
很早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指出:“既然马克思以前的
所有经济学家都在谈论一般社会,为什么马克思却说‘现
代(modern)’社会呢?他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现代’一
词,按什么标志来特别划出这个现代社会呢?”马克思正
是根据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来定义“现代”的,“现
代”是因为大工业的兴起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变化,并引发
政治、社会和文化等一系列大变革的新时代。由生产力和
生产方式变革引发社会系统变革,进而推动人类社会进入
现代社会是人类现代化呈现出的普遍规律,而这一规律在
西方主要国家是以自由市场为基础自发地发挥作用的,国
家、政府和政党对其干预相对较少。
当大工业的影响从西欧扩展至全球成为人类社会发展
的大趋势之后,后发展国家必然要被迫应对广泛的社会变
革以及追赶先进工业国的问题。现代化在实践上的拓展也
丰富了其理论内涵,对于落后国家而言,现代化不是单纯
的迈入现代社会的问题,同时也是领导力量自上而下采取
有效路径应对工业化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文
化和思想变革,组织各方力量不断追赶先进工业国的过程
现代化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而言就具有了与发达
国家完全不同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建立于辛亥革命之
后,见证了各种政治力量在挽救民族危亡和推进现代化上
的乏力和失败。历史证明,在现代国家体系尚未形成的社
会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组织人民推动现代化进
程的政治力量。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依
靠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三大法宝争取到了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创造了必要的政治
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中心支柱,为中国的
现代化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虽然能够在
很大程度上摆脱外部因素的干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
国现代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状态没有改变。对于
发端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现代化来说就有着
三个层面诉求:一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中国要遵循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跟随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潮流,
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建立起与工业社会
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体系。二是,中国的现代化要
排除外部世界的强大干扰,要通过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凝聚
社会力量,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为现代化的内生
因素培育创造必要的条件。三是,中国现代化起步较晚,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是追赶型现代化。中国必须寻找
比既有现代化模式更加高效、科学的路径,才有机会追赶
上先进工业国现代化的步伐。可见,中国虽然在政治层面
上建立起现代的国家制度,但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现代化的
基础依旧十分薄弱,这就要求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先进
的政党来对现代化进行统一领导,以宏观统领全局、有效
整合资源、科学把握方向。为了加快现代化进程,党领导
人民以工业化为核心推进现代化,这一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虽然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
了大量符合中国国情的探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
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
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正确探索虽然不时受到超前发展思
想的干扰,但是并不能掩盖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的伟大成
就。在历史上中国首次独立自主地开展了现代化的探索和
实践,首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综合国力相较于
前一百年有了巨大提升,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
技有了较大突破,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素养实现了
质的飞跃,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式现代化的赓续
和拓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
特别是美国引领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
物工程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再一次给中国的现代化
带来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追赶的速
度,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基础
上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创新性探索。邓小平开始着重从生
产力的角度去寻找现代化的新动力,提出了“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并充分利用国外技术、资金和市
场,为加速追赶先进工业国创造必要条件。历史发展的客
观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之后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行
之有效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年的3679 亿元增长到
2021年的 110 万亿元,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中国利用四十多年的加速发展在很多领域开始跟上
了世界现代化的大趋势。可见,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内在
逻辑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实践的历史
逻辑决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本质要求。这种要求不是由政党主观决定的,而是建
立在对中国现代化的客观历史进程和真实图景基础之上,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深刻的历史必
然性。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
定性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志们:党的XX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突破。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内核的本质规定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直以匀速直线的方式向前推进,在漫长的史前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其缓慢。即便在进入文明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社会也长期处于粗陋的小生产的长期控...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