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assets/c1cb3888/images/icon/s-docx.png)
VIP专免
2024-05-18
999+
22.95KB
2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同志们:
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艰巨任务的实现需要具备更高
水平的现代生产力基础,更需要发展传统的生产力理论。
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新质
生产力”的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在
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指出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
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
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完善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新的理
论基础,同时也是新时代新征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
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
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含义
在与唯心主义的辩论中,马克思提出了系统性的生产力
理论。在对李斯特将生产力视为“精神本质”的批判中,
马克思开始阐述“生产力”的内涵。马克思认为,李斯特
庸俗地将水力、蒸汽力、马力与人力相媲美而共同视为所
谓的“生产力”,这样实则把人贬低为了创造财富的力量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表现为一种无限高于交换价值的本
质。这种力量要求具有内在本质的地位……表现为非物质
的”。马克思最初提出生产力概念时,目的在于反驳贬低
人的价值的论调,更在于强调人推动、发展和驾驭生产力
的主动性。他继续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最终总是
归结为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
工,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当然,随
着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完善,生产力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具有两层含义,其
早期著作将生产力当作“物质要素总和”而将之与生产资
料或者生产工具等而视之,后期著作则更多地接近于“生
产能力”的含义,但这并非存在矛盾之处,因为前期著作
中的概念也可视为物质要素在理论上的抽象,后期著作意
义更为明确,因而最终可以将生产力确定为“劳动生产
力”的概念。
由此,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属人的本质,将人确立为生
产力中的主体因素,即由人主导现代工业,并进一步将生
产力的作用引入到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中。中国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一直向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前进。毛
泽东在 1945 年时指出,“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
中国人民的生产力……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
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432,并在
1956 年继续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进而,邓小平在 1984 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
文中有清晰的论述,“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
义?……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
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
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
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
化生活”,“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
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他更在 1988 年 9 月振聋发聩地
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
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为此就必须开放”。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
领导集体分别从依靠革命去除压抑生产力发展的阻力和以
科技形成先进生产力的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随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对于生产
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和遵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鲜明主
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生产力“质”
的提升,依靠优质人才、创新技术与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
能转化,顺应并主动引领 21 世纪科技创新大潮。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积累,生产力的数量基础已初步具备
质量优势仍需加快建立。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才
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
础。因此,站到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上,经济建设实践的大
幅度进步亟须生产力理论的飞跃和指导而加以实现。
二、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产力的新质态决定了其形成条件与传统生产力相比产
生了较大差异,对此不仅需要形成正确认识,更需要明确
承载发展动能的主导力量和实现目标的内外环境。所以,
当前必须依托人才发展引领科技创新,并在国民经济循环
中实现价值创造,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跃迁和螺旋式上升。
正确认识生产力的新质态。
人类生产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多元素
作用的复杂机制,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边界的拓展,
生产力进步呈现出量变与质变的循环往复变化。第一次工
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带动了纺织业、交通
运输业的全面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囊括了石油、化学
电力、内燃机等行业更多维度的发展,推动人类进入发达
的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触发了人类向原子能、生物
工程、信息科技、宇宙空间的探索,人类生产活动之所及
变得更为广阔与细微。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展程度虽然众
说纷纭,在生产工具中的革命性方向也有争议,但毫无疑
问正将前人所未知、未见的元素纳入生产力构成之中。生
产力体现为人们支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其所处时代中
可实现的具体劳动的综合体现。工业革命之前的劳动者很
难发现科学技术对于具体劳动的意义,资源丰裕状态下的
人们也无法意识到生态环境同样应该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
而加以珍视。并且,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递进,不仅生产
力元素的范围有所拓展,元素更容易表现为独立性的影响
因素或载体,而且不同元素之间的管理、组合难度大幅增
加。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学早已发展为生产过程中的
独立因素,不仅为劳动者所驾驭、以劳动资料为载体,更
反过来影响劳动者的技能、劳动资料的丰度及劳动对象的
处理难度。进入到 21 世纪,生产者所使用的实体性元素与
虚拟性元素的范围日益广阔,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更为
齐全的新质生产资料,更依赖于其相互之间的有效结合、
优化组合。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质态,更加依托具有
新型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加依托具
备发展新动能和价值创造新优势的发展格局的构建。前者
丰富了生产力的元素构成,而后者增加了元素间的结合效
率。对于中国而言,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是一个以质变发生
替代过去量变积累的巨大跨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证明
了当前难以在传统生产力中获得经济增长潜力和产业调整
动力。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亟须充分发
掘生产力元素中的活跃成分,以生产力的质变实现高质量
发展。因此,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与应用,其主导者为优秀的管理与科技人才,并依托于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需要以突破性技术厚
植发展优势,建立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支柱性产业体系,
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水平的价值创造,做到“不断开辟
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而实现
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
创造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
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劳动者始终是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元素,并掌握科技发展
主动权,推动技术创新应用于实践。在传统社会中,低水
平的生产力汇集可以由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而实现,在初
级阶段的工业化社会中,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
发展也可以短期内提升初级产品的生产能力。但是在以高
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
赖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育和成长,依赖于丰富的人才储备和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历史经验表明,人才培养是技术创
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否则,即便出现有利的技术扩散、
产业转移和大规模需求市场都难以培育出有效的新生产力
对于中国而言,新人口红利的形成需要将人口规模优势转
化为人才厚度优势,才能符合“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
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在新领域新赛道配置足够的高
素质人才。作为生产力中唯一的创造性因素、生产资料和
科技知识及管理方式的创造者,人的能动性的激发需要构
建有利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教育体系的建设直接关乎人
力资本的积累,中国所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有效
地支撑了现代化的需要,但是在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的创
造中仍落后于发达国家,部分产业为人所制或存在“卡脖
子”的风险。为此,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起到充分的人才
资源创造功能,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转变为人才储备丰
富的优势,有效地驾驭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新增或发展
的新元素。另一方面,人才的发展依赖于高质量就业的实
现,更取决于产业升级所达到的层次,教育体系所培养的
人才往往需要在社会分工中进一步发展,通过人与人之间
人与机器之间的高效协同才能推进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进。
为此,需要加强产业发展与人才队伍的匹配程度,使人才
培养与生产力进步形成循环性的发展模式。需要认识到的
是,当前激发生产力变革的人才的发展环境与过去相比出
现较大不同,现代科技和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人才梯队不再
是可以凭借偶然性天才出现而建立的,而是建立在各学科
各领域丰富储备上依靠拔尖人才的带领而形成的协同模式
这要求既要依靠基础教育完成的人才数量储备,又要拓展
高等教育的深度和产业发展高度而完成科研、管理人才遴
选及梯队建设工作。此外,当前平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旧
有的协作模式,在个体、企业、政府之间搭建了新的沟通
渠道,使具体劳动开始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对平台有
效的使用有利于打破人才的时空不平衡,寻找到更顺畅的
合作模式和发展机制。总体而言,发展环境的改善依赖于
生产力的进步,同时又孕育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人才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于依靠人才汇聚实现科技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同志们: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艰巨任务的实现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现代生产力基础,更需要发展传统的生产力理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