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效衔接的调研思考
![](/assets/c1cb3888/images/icon/s-docx.png)
VIP专免
2024-05-17
999+
18.15KB
1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效衔接的调研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提出了
全新的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
要求,唯有下大力气保护好绿水青山,提升人居环境,才
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才能实现真
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区是全市风景旅游核心区,在 X 北区
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所能发挥的生态功能更具不
可替代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区在“三农”工
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如何更好的把乡村振兴与生态
保护进行有效衔接是值得思考的。本文基于区生态环境现
状,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对水、林、田等生态资源和制度
组织等保障措施进行分类研究,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
的衔接点,对实现辖区内“三农”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出
对策,以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更好的实现生态与
经济并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区位于市中北部,辖区西至 X 交界,北至黄河,东与 X
交界,南与 X 交界,辖 X 个乡(镇)、X 个街道办事处。其
中 X 乡、X 乡总面积 68 平方千米,总人口 29 万余人。
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全市风景旅游核心区和粮
食生产基地。其中农村地区紧邻黄河,拥有 X 水源地资源,
森林覆盖率大,但农村基础设施较弱,产业结构单一,受
水源地保护和沿黄生态保护影响,工业、养殖业发展受到
极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方
面,区生态保护取得了较好成绩。
第一,植树造林,水生态保护工作方面。拥有省级湿
地自然保护区 X 亩及黄河游览区,大力实施绿色控导工程,
现有各类景观树X多亩,成为候鸟迁徙中的主要栖息地。X
水源地整治成效明显,通过集中整治累计完成流转土地
2400 亩、安装防护网X 米、改造旱厕 X 个、铺设生活废水
管道 X 米,对水源地周边面源污染进行了有效治理,改善了
生活环境。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业用地面积 X 亩,占全区
总面积的 14.67%;全区森林覆盖率 10.38%,活立木蓄积
量6.14 万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逐年稳步增长,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基本农田建设方面。辖区内现有耕地面积 X 亩
(含黄河滩区18000 亩),土壤类型为潮土,土壤质地为壤
土、砂土、黏土,还有部分盐碱土。常年种植(套种)农
作物面积 X 亩,其中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面
积 X 亩。主要种植模式为小麦-水稻,小麦-玉米(花生)
连作,我区坚持不懈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农民实现连年丰收。
第三,生活垃圾效治理方面。“垃圾靠风刮”的现象
成为历史,在区委区政府的积极行动下,与保洁公司签订
市场化运作协议,对全区农村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
建立健全农村保洁员机制,辖区内农村卫生环境得到明显
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但也要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区农村人
居环境状况还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村庄还比较突出
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仍然是
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乡村振兴的绊脚石。
一是生态受损,发展受限。水源地方面,由于历史原
因,X 水源地周边人民生产生活现象加剧,水源地周边生态
环境遭到破坏,经过集中整治,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但湿地恢复困难重重。此外由于水源地保护的缘故,保护
工作极大制约了周边养殖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
上影响 X 乡的经济发展,牵制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另一方
面,X乡X村等7个黄河大堤以内的村庄分布在我辖区 11 余
公里的黄河沿线。沿黄地区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其中滩
区是我区农业耕作区之一,耕垦历史悠久,保护区内约有 X
亩的土地被村民开荒种植农作物,湿地植被破坏严重,农
业开发对黄河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此外由于黄河
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泥沙在 X 段的淤积对防洪、
土地沙化造成影响,不利于沿线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是特色不明显,管控乏力,发展贫瘠。区拥有黄河、
X、农田、林地等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这些生态资源在视
觉效果上都存在可观赏性不强、地域生态环境的特色彰显
不足、景观价值贫乏的共性问题。农村环境管理的执行体
制存在着职能不全、力度不足、缺乏投入保障等问题。农
技人员知识老化、结构失衡、农村人才外流多,农村人才
培养质量不高,缺乏本土“三农”工作人才等,亟需加强
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有效推进生态保护发展,助力乡村振
兴。
三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群众意识薄弱。环境执法
部门和属地管理部门对法律执行情况监督力度不够,存在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的做法,这样容易导致先走
污染,后走治理的老路子。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缺
少专项性的保护制度。辖区农民的环保和法律意识淡薄,
有些时候群众并不认为自己破坏环境是触犯法律,“村规
民约”未落到实处。
二、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衔接要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
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良好
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乡
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
1.生态与产业。依托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特色生态经济
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根本,要抓住产业生态化和生态
产业化这个关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向
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
态化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民宿经济等旅
游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转化。建立生
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化,利用良好生态环
境这个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积极发展康养产业、有
机食品,利用生物资源多样丰富的禀赋发展中药材种植、
加工产业。
2.生态与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无论是乡
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是生态保护的开展,关键在人才,
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人才支撑。农村工
作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离不开村民组织的积极协
标签: #乡村振兴
摘要:
展开>>
收起<<
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效衔接的调研思考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提出了全新的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唯有下大力气保护好绿水青山,提升人居环境,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区是全市风景旅游核心区,在X北区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所能发挥的生态功能更具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区在“三农”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如何更好的把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进行有效衔接是值得思考的。本文基于区生态环境现状,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对水、林、田等生态资源和制度组织等保障措施进行分类研究,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点,对实现...
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声明:文档来自于公开资料整理和用户上传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